一、巴黎高科的范例
巴黎高科组建于1991年,其成员包括法国最具声望的11所工程师大学校和巴黎高商HEC,它们代表了法国该领域中最高的研究水平和学术成就,现已加入欧洲IDEA联盟,成为欧洲五大理工学院之一。
法国的大学校起源于18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原保守的中世纪大学难以适应社会需要,波旁王朝建立了第一批高等专科学校,如炮兵学校、军事工程学校、巴黎路桥学院、巴黎高等矿业学校等;之后在政府的支持和干预下,实施绝对服从中央政权的统一、精干、实用的教育机制,并逐渐形成了法国大学与大学校并行的双轨制。
现在法国的高等学校分为三类,即综合性大学(Les Universités)、高等专业学院(Les Grandes Ecoles,字面直译为“大学校”)和高等专科院校(Les Ecoles Spécialisées)。第一类综合性大学定位于大众化教育,共有分布全国的87所,在校生约150万,占法国高校在校生的70%以上;生师比高,生均投入经费低,就业率不高。第二类高等专业学院即大学校,包括工程师学校、商校、行政司法类学校、建筑师学校等各种类型,共约952所,在校生12万~13万人,仅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5%左右,主要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和其他各类专业的社会精英人才;入学难,生师比低,生均投入高,就业率高。第三类高等专科学院是前两类教育的补充,主要培养艺术、时装、旅游、建筑设计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法国大学校一直致力于培养社会各界的精英和领袖人才,在招生、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就业等方面都保持着很高的水准,成为法国高级工程师、企业领袖、政府公务员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从而得到社会的追崇和尊敬。这些大学校的科研实力也很强,通过科研和技术转让,承担了大量的科研任务,同时也得到大笔科研经费。
法国大学校一直和企业界保持十分紧密的合作关系:其一,企业参与学校管理,出任学校管理委员(约占学校管理委员会三分之一成员),参与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和教学计划等;其二,企业专家受邀到校授课;其三,企业赠送或出借可供教学用的生产设备;其四,企业将本应上交国家的培训税(占工资总额的1.1%),改为赞助学校;其五,企业承担一定的培训任务,主要是接收实习生;其六,企业提供科研任务;其七,企业请学校进行在职培训。
1999年欧洲29个国家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欧洲高等教育的改革计划,即“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计划目标是整合欧盟高教资源,统一教育体制;改革内容包括统一学位制度、统一学制和统一学分制,以及加强欧洲各国的教学质量评估合作、教学资金的流通方式、资格认证的标准、质量保障机构的设置等多项议题。由此,法国对大学校体制开始进行改革,以适应博洛尼亚进程的“358体制”,要求大学校除颁发工程师文凭外,也要颁发相应的硕士和博士学历。
面对改革的大趋势,法国的大学校虽然进行了相应的一些调整,但仍然顽强地坚守着其传统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法国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而这些年,大学校仍然坚持自己较小的办学规模,坚持与社会和企业保持紧密联系的关系,坚持自己的优势特色学科,在学科覆盖面上不求全,不向综合性大学转变。总而言之,坚持自己的传统特色,但也使其面临了大学排名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压力。进入21世纪,面对教育的国际竞争,法国大学校加速集团化改革,组建高等学校集团,如中央学校集团(EC:Groupe des coles Centrale)、矿业学校集团(GEM:Groupe desécoles des mines)和巴黎高科。巴黎高科包括极负盛名的巴黎路桥学院、巴黎生命食品及环境科学学校、巴黎统计与经济管理学校、巴黎工程技术学校、巴黎化学学校、巴黎高等矿业学校、巴黎高等电信学校、巴黎高等先进技术学校、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巴黎高等理工化工学校、高等光学学校和巴黎高商HEC。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