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本化”课程开发

“校本化”课程开发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实施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途径,也是操作性最强、效果最明显的途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开发势在必行。新课程伊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就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眼球,各实验学校更是不遗余力参与其中。在“联动共享”策略统领下,我们探索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的三大措施:“区域统一规划”“校内课程资源整合”和“校际主题资源共享”。

第三节 “校本化”课程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实施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途径,也是操作性最强、效果最明显的途径。要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离不开“校本化”课程资源的支持。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开发势在必行。

一、“校本化”课程开发的含义

(一)“校本化”课程开发的定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是指由学校成员独立自主或与校外人员合作进行的,旨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的校内外的可开发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探究体现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活动。

(二)北仑区“校本化”课程开发的优势

新课程伊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就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眼球,各实验学校更是不遗余力参与其中。经过长期的摸索探究,积累了大量研究经验。“联动共享”策略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在常规校本化课程开发的基础上,更注重课程资源整合和主题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探究,呈现三大优势:

第一,“立足本校,兼容四方”的团体课程开发。学校师生尤其是一线教师群体,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一线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实践者,所以一线教师带领学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最直接有效。另外,与校外人员合作,更有助于开阔视野,获得知识技能和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支持。“联动共享”策略下,相关利益群体更易于交流协商,便于形成课程开发团体。

第二,“立足校本,放眼世界”的课程资源支持。课程开发立足学校可利用资源,凸显学校特色,但同时又不局限于一校之资,各协作单位互通有无,相互扶持,综合配置区域可行性课程资源,达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17]的课程目标。

第三,全方位立体化课程开发管理支持。区域范围内,统一规划,在全局统整基础上分工协作,分解各协作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方向和难度,并给予调控引导,不仅减轻了负担,有助于“校本化”课程开发的深入和精细化,而且避免了某些资源过度重复开发、某些资源无人问津,有助于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全面开发。

二、“校本化”课程开发的措施

在“联动共享”策略统领下,我们探索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的三大措施:“区域统一规划”“校内课程资源整合”和“校际主题资源共享”。

(一)区域统一规划

校本课程开发初期,各优势群体根据自身条件和独有的兴趣点,自发进行了一系列的校本化课程开发,其中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内容。自发校本课程开发阶段,各开发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涌现众多优秀课程案例,但是综观全局,可以看出这种自发行为存在严重重复、片面等问题。要使教育全面发展,统筹兼顾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初期探索之后,区域统一规划、统一引导调控势在必行。

如何实现统一规划?北仑区的教育实践探索出了一条途径。

案例1-2

区域性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

我区非常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化课程开发,教育局教研室拟定了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目标:希望通过课题引领,带动课题实验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不断完善课程管理和实施,形成学校自己的课程特色。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引领下,区教育局教研室对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开展进行统筹规划。

第一,教育局教研室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课题组,对区域内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开发进行统一引导调控。

第二,根据调研资源,选择实验学校,根据各实验学校的可利用资源优势和办学优势,开发设立子课题研究项目,最终确定了“蔚斗小学打造基于传统活动的综合实践活动”“邬隘小学开展基于农村实践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小港中心学校以社团活动的形式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大碶小学以科普为特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淮河小学基于阳光城的综合实践活动”“江南中学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有机整合”“顾国和中学以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主要研究项目”等七大课程开发课题。

第三,为了保障“课题研究”,区教研室还规范了科研制度,推行“区—科研协作区—校本科研”三级科研互动模式,关注科研活动主题化、系列化、协作化和网络化,并搭建成果展示交流平台,积极推动区域内校本化课程开发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这一措施在促进全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也为课程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创设了浓厚的大环境。[18]

在案例1-2中,区域统一规划三大举措为“联动共享”策略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提供了健全的机制保障。

首先,实现统一的行政管理。“教育局教研室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课题组,对区域内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开发进行统一引导调控”,摈除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附属传统教学的身份和地位,专职专责且政出一门,自上而下,协调一致,有助于提高课程开发效率,并为课程开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机制保障。

其次,根据地域特色和各组织单位的特长优势,形成课题主题,以课题为引导,分工合作,不但开发方向明确,重点突出,而且可以避免片面、重复。

最后,规范“科研制度”。“区—科研协作区—校本科研”三级科研互动模式的建立,科研制度的规范化,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交流沟通与协作提供了畅通的渠道,有意识、有组织地调动区域内有生力量为课程开发保驾护航,不但有助于课程开发主体的团体化、集体化和专业化,更为保障课程开发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主体力量。

(二)课程资源整合

“整合”的基本思路就是将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最大功能和最大效益。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倡导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中“课程资源整合”,不但涉及校本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而且要关注当前社会发展方向和潮流,紧跟社会发展脚步,展现时代最强音,简言之,即“立足校本,放眼世界”。唯有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时时焕发活力。

然而,如此博大精深的课程资源,如何进行有效整合?时至今日,没有谁能肯定地告诉我们:这样做一定行。课程资源之广、之深、之庞杂,课程整合方式之多变灵活,无不在告诉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中“课程资源整合”是一个复杂、艰巨、长期的浩大工程。

在实践过程中,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根据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条件,立足各实验学校办学特色和师资条件,积极引导各实验学校在学校内部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各实验学校一方面充分挖掘校本资源特色,整合校内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利用本地的特色文化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立足点和实践内容,积极构建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下面我们从几所协作学校的具体实践中领略“课程资源整合”的方式方法。

案例1-3

淮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19]

淮河小学基于“生态基地”“综艺广场基地”“绿色港湾基地”三个校外活动基地和“阳光城”快乐大本营校内活动基地,开发实践了以“阳光城”为载体,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为活动的基本内容,对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指定领域,整合非指定领域,分别进行公益活动、儿童动漫、港区文化、劳科技板块开发,构建了以学生个性养成为活动基本任务的“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仅以四年级为例,见表1-1。

表1-1 淮河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20]

img3

该活动课程体系采用“板块”开发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和“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然”“学生与自我”三大组织线索悄无声息地渗透到“公益活动”“港区文化”“劳科技”“儿童动漫”四大板块之中。而且,四大课程板块的提出是在紧密围绕学校“阳光城”校园文化和“生态基地”“综艺广场基地”“绿色港湾基地”三个校外活动基地开展,不但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园文化的整合,而且实现了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有机整合,水乳交融,具有典型意义和良好的借鉴意义。

案例1-4

联合实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21]

我们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开发的研究时,把“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作为研究选题方向,以不同年级学生为对象,构建了“学校德育实践活动”“节假日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兴趣项目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中的实践活动”这四大实践活动内容体系,见表1-2。

表1-2 联合实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部分内容)

img4

续表

img5

该课程体系从“学校德育”“节假日”“兴趣项目”和“校本课程”等四个角度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建构,实现了德育学校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结合、校内课程实践和校外课程实践的有机结合,较好地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的整合。

案例1-5

灵山学校富有特色的农村实践基地活动内容[22]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教育的作用,为了继承和发扬灵山学校的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即“社会即学校,学校即社会,生活即教育”,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校和社区联合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农村实践基地,围绕农村实践基地,积极构建富有特色的校本化课程。

1.基地活动主题及内容

表1-3 灵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

img6

2.拓展基地,挖掘综合活动内容(部分)

表1-4 灵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内容

img7

在案例1-5中,灵山学校和社区联合打造农村实践基地,围绕“基地”建设,积极构建集季节性、体验性、实践性和研究性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

总之,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再生和新知识经验的生成,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校内、社区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空间,同时整合学校多方课程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中,各协作单位在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是相对独立的。如若没有交流分享,就不可能发挥其整合效应,也就失去了其完整的意义和价值。因而,为课程开发及其结果提供交流共享的契机和平台,是“联动共享”策略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主题资源共享

课程资源共享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课程主题方案、课程开发过程、课程开发方式、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共享。“主题资源共享”是课程资源共享的内容之一,是我们探索的主要方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资源共享”是指相关利益群体就已开发或即将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协作、共享的过程。要开展“主题资源共享”,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拥有“主题资源”,这是实现共享的前提条件;“主题”具有共享价值,或者说有推广意义;“主题”具有可行性;有共享平台和渠道。具备上述四个条件,“主题资源共享”才能展开,展现其价值。

教育实践中,在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为促进主题资源共享,北仑区采取了以下措施:

(1)注重优秀主题、案例积累,形成了一批批特色主题课程,为“主题资源共享”提供了前提。

(2)区级教科研和学校内部定期举行公开课研讨,系列化、主题化科研交流活动,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交流共享。

(3)定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和评比,生动直观地展开资源交流与共享,不但展现了主题,而且能调动参与主题的积极性。

(4)组织编辑了《北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手册》。《北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手册》的编制,实现了全区现有主题资源大集合,课程资源选择的范围越来越明确,为课程主题选择可以采用“课程超市”选购的形式确定大主题,即立足本校课程体系,参考课程资源手册,让广大师生在相关主题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生成子课题,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校本、社区特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本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资源共享和后继实施与再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搭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络平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络平台的搭建,为相关群体与个人提供了灵活、便捷的交流平台,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共享的常态化发展提供了一条便捷通道。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资源共享”,贯穿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可以是探讨、观摩、展示,也可以是借鉴、融合和分享;可以是一个角度、一个灵感,也可以是完整的借鉴实施,不拘一格,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