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组织管理机构的构建
《总则》明确提出: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研究和协调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人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健全的课程组织管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以实施和长足发展的基础保证。健全的组织机构,是立体化管理得以贯彻落实和发挥功效的机构保障。组织机构的建立,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有了相对明确固定的主体,便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开展。开展教育实践之初,北仑区教育实践就认识到其重要性,非常注重课程组织管理机构建设。实践中,我们采用区域组织管理和校本组织管理平行推进的策略,双向度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与交流研讨。
一、区域组织管理机构建设
为了高效率实施“整体规划、分工合作,全方位发掘区域资源,整体优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实践先行、研讨带动、交流共享,最大限度为课程资源整合优化、课程实施铺平道路”的区域课程建设目标,北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搭建了“教育局教研室—实验学校”垂直的行政管理体系和“教育局总课题组—科研协作区—实验学校子课题组”三位一体的科研组织管理体系(见图4-2),对全区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评价、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培养进行一体化规划调控。
图4-2 综合实践活动区域组织管理机构[1]
1.区教育局教研室——负责教育局总课题
挑选有志于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发展的教师,组成教育局总课题组,对总课题进行整体规划实施;分解课题任务、选择实验学校,和实验学校配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研;创设科研协作区,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搭建成果展示平台,促进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2.教研协作区——负责片区科研活动
全区分为五个小学协作区,三个初中协作区,每个协作区设一名组长。期初制订教研活动计划,每学期协作区活动1~2次,每次活动需要做到“三有”——有通知、有签到、有报道或活动小结,活动参加教师可抵学分,上课或主讲教师视同区级公开课或区级讲座,保证协作区活动的质量,保护参加教师的积极性,营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的良好氛围。
3.实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根据教育局教研室的规划,组建子课题组,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施策略和评价方式等专题探究,在实践中构建特色校本课程体系,探索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策略,并在科研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培养。
4.课题组成员
由区教研室、各实验学校骨干教师组成,共同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奔走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第一线。
5.智囊团
由高校教师、相关领域的专家构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提供理论咨询和技术支持。
案例4-1
“区域性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立项报告[2]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该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它既无教材又无课程标准,只有课程实施的指导纲要,这对于长期“消费”课程的教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难题。那么,如何帮助教师找到课程实施的切入口,正确处理时空和内容的关系,提高课程的实施效果,从而提高区域整体实施课程的开发能力,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功能,凸显学校和地方的课程特色,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研究,国内很有影响的有郭元祥教授主持的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项目研究和陈树杰教授主持的“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项目研究,各地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上还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本课题研究的开展,是为了很好地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切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区域推进的方式,既发挥学校课程开发的个性特点,又能在区域层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且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出发,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体现自身的特色,本课题的研究在不同的区域都有着现实意义。
本课题研究有以下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提升学校、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认识
通过本课题研究,带动区域内学校、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提升学校、教师的课程理念,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化常态实施奠定基础。
2.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全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区常态实施的机制。
3.形成区域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
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特色与区域特色结合,探索区域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系列和具有校本特色的活动主题,积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案例和资源。
二、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
1.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力求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在此基础上编辑区域共享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手册,供各校选择使用。
2.创建与完善区级及学校一级的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制度与教研网络,探索适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模式,成立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组,建立校本教研机制。
3.打造一批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样本(规范)学校。课题实验学校通过实践研究,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和实施,开发适合本校的课程资源,并能以学校为主要基地进行课程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在区域甚至在全市起先进示范作用,创建成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先进学校。
4.培养一支较为优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队伍。
以本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实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为主要对象,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不断加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理解,形成一支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力量。
三、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包括已进行的研究工作情况和进度计划、中期成果)
(一)课程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应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采用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实践方法。
1.系统学习相关的理论,借鉴各地有益经验
2.确定实验学校,讨论并落实实验方案与内容
(1)开发课程资源,将学校现有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结合,凸显课程的校本化特色。
(2)探索课程管理,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正常课程管理之中,形成完善的课程管理机制,制订课程管理制度。
(3)构建师资队伍,根据学校实际合理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正确处理课程教师、指导教师的课时量计算,规划课程教师、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等。
(4)创建校本教研机制,以小课题研究的方式推进学校层面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研究。
3.定期组织课题研讨活动,及时做好中期分析
4.逐步积累一批优秀案例,编辑北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手册
5.修订并落实《北仑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与实施意见》
(二)课题研究的工作方案
1.第一阶段:调查、采集本区域本课程的基本信息,组建研究小组,确定实验学校,制订研究方案(2007年12月—2008年3月)
2.第二阶段:实施研究方案,各研究小组、实验学校制订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并加以实施。(2008年3月—2009年12月)
3.第三阶段:总结、整理研究材料,形成研究成果,结题。(2010年1—6月)
四、调研计划,包括调研内容、调研周期、调研报告的完成时间以及报送部门和报送时间
本课题由北仑区教研室组织管理,课题实验学校在全区中小学(以小学为主)中产生,研究重在实践与过程。前期已进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实施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调研,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实施层面存在的问题及思考》,报送上级教研部门和区教育行政部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对本区中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调研,调研主要内容为:
(1)学校领导层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和对课程实施的态度、思路。
(2)学校对课程实施教师的设置、培养,开展校本教研的具体做法。
(3)学校实施课程的具体情况,课程资源的开发。
(4)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认识和参与程度、态度。
五、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及使用范围
(1)《区域性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报告提交上级业务科研部门鉴定。
(2)组织课题推广会,将课题经验向全区中小学辐射。
(3)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手册在全区学校发放,供学校和教师参考使用。
(4)进一步修订北仑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与实施指导意见,并通过行政部门加以实施。
六、拟投入的研究经费概算(略)
七、课题组其他成员情况及签名
二、校本组织管理机构建设
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学校要进一步明确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分管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教导处、教科室、德育处、团委、大队部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要切实担负起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领导、规划、组织和协调等责任。每学年讨论修订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并由专人负责修改和备案。
各处室既要明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要职责,又要协同合作。教导处主要负责课程实施与管理,统筹师资配备、教研组活动指导和学业评价工作。教科室主要负责课程的开发和规划、教师研修、课题研究和指导工作。德育处、团委、少先队大队部负责主题活动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实践领域活动实施,指导班主任实施活动。
在此精神指导下,辖区各实验学校积极构建了符合校情的组织管理机构,领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
案例4-2
霞浦小学:以校为本,构筑综合实践活动全员参与“管理网”[3]
霞浦小学以打造“新农村和谐文化”为主题展开“和谐乡情”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他们秉承以校为本、规范组织的理念,构筑了全员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网”。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我校建立了四个层次级别的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形成管理网络,详见图4-3。
图4-3 霞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网络
第一层级——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的策划、研究、指导、评价的工作,明确指导小组的职责。
第二层级——教导处负责教师培训、课程实施管理与课程教与学质量评估;教科室负责课程的研发和审定、成果的整理与归纳;大队部指导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第三层级——教研组:负责学校两课的计划和落实;组建课题研发小组,组织富有创新意识、研究能力的教师担任研发人员开展课程研究、开发以及教材编写工作。
第四层级——建设一支专职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任课与指导教师队伍,形成学校内部的管理与教学指导网络。
此外,我校充分发挥“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网络,把学校、家庭、社区三个系统整体考虑,邀请专家、家长委员会、社区联络员、师生代表担任校本课程开发“智囊团”,共同参与决策,确保课程建设的民主与科学。
霞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网络图的构建,忠实地贯彻了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意见》的精神,立足本校行政管理体系,在原有行政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任务。该管理网络的贯彻落实,能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然融入学校日常教学中,是一种比较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组织管理模式。许多学校,尤其是小学段,普遍采用该管理模式。
案例4-3
灵山学校:农村学校“生活味”综合实践基地开发与实验[4]
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基础上,灵山学校建立了网络化的综合实践基地研究体系。
首先,建立校内纵向管理网络:一是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大队部—班主任—综合实践基地,这是主线;二是总务处—班主任—综合实践基地,这是辅线;课题组把责任心强、工作细致的教师组织起来,参与课题研究,一起制定活动目标,及时记录活动过程的点点滴滴。其次,建立了与外界沟通的横式管理网络,即学校—社区—村委会—综合实践基地。通过走进社区、举办家长学校,社区进学校等形式加强校内外交流,学校、社区、家庭联成一体,形成网络、整体联动,形成合力,详见图4-4。
图4-4 灵山学校基于综合实践基地的网络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是营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空间的重要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启动伊始,就有“开发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的呼声。灵山学校立足周边资源,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并结合基地建设,搭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体系,在我们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是另一个典型的代表。
该管理模型将学校原有行政管理体系和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体系有机结合,目的明确,方向稳定,教师不再为“在哪儿开展”“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焦虑,学生不再为变动不羁的活动空间茫然无措,极大地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而且该体系的建构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组织作为一个课程板块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更有利于学校日常教学的组织和管理。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的组织机构建设,不管是区域组织管理机构的建设还是校本组织管理的建设,都非常关注各课程主体的参与——关注教师的参与,教师拥有解读课程、修正课程和重新设计课程的权利、实践和能力;关注学生的声音,“我的成长我做主”“我的课程我参与”;关注专业智囊咨询的作用,并为其合作交流搭建了有效的平台——体现“有原则又不失人性化”的人本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