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论及伦理问题

推论及伦理问题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Ratcliffe认为,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评价效度:资料并不会自己说话,总是有一个解释者或翻译者;我们只有在改变某一现象/事件时,才能对之进行观察或测量,即使在像物理这样的学科中,真实性也不再被认为是单面性的;数字、因素和字词都是对现实的一种抽象、象征性的表述,并非现实本身。伦理道德是质的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实际参与的有十位教师,本研究重点选取了其中六位来进行分析。

第五节 研究的效度、推论及伦理问题

一、研究的效度

质的研究中的效度是指研究的结果与实际状况的一致或者符合程度。Ratcliffe(1983)认为,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评价效度:(1)资料并不会自己说话,总是有一个解释者或翻译者;(2)我们只有在改变某一现象/事件时,才能对之进行观察或测量,即使在像物理这样的学科中,真实性也不再被认为是单面性的;(3)数字、因素和字词都是对现实的一种抽象、象征性的表述,并非现实本身。[35]从这里可以看出,效度的评价是基于研究者对所经历的事件的解释,而不是真实性事件本身———因为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完全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Ratcliffe还认为,由于事物总是在发生变化,所以没有普遍的保证研究效度的方法,有的只是“效度的概念”(notions of validity)。质的研究假设之一就是认为事物的真实性是“整体性的、多层面的、永远变化着的”[36]以及人的心理建构的过程。

Maxwell(1992)根据质的研究的特点,把效度分为五种类型:描述型、解释型、理论型、推论型和评估型。我国学者陈向明(2000)[37]提及了其中四种,现介绍如下。描述型效度是对外在可观察到的现象或事物进行描述的准确程度,它要求所描述的现象或事物必须是具体的和可见的。描述型效度不仅受研究者个人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知识范围以及思维方式等的影响,而且也受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也称“测不准效应”)的影响。在本研究中,为了减少这些因素对研究效度的影响,在正式访谈之余,研究者尽量花时间与教师们进行非正式的交谈,并参与他们的科组与聚会活动,尽量减少他们对研究者的“掩饰”心理。解释型效度是研究者了解、理解和表达对被研究者所赋予的意义的“确切”程度,它要求研究者从被研究者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和构建意义。如为了了解教师的教材观是否真实可靠,研究者运用“多棱镜”的方式从多个侧面对教师的教材观进行研究。如根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使用、询问其他教师对该教师的看法、他们的教学设计以及个人反思等来进行分析。

理论型效度主要反映研究中所依据的理论以及建立起来的理论是否可靠,包括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本研究中,教师谈得比较多的有“兴趣”、“贴近生活”、“好教”、“好考”等概念。研究者通过对关键概念的抽取,根据教材观的分析维度以及研究者个人的体验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分析,并对其中的概念进行再概念化。这样,研究的理论效度就能够得到提高。评价型效度主要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所作的价值判断的正确程度。一般来说,我们在研究前往往会带上个人的“预设”或“前见”,容易忽视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内容。例如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认为教师对于把教材看作“范例性”、视教材为“拐杖”与“支点”这些观点应该比较熟悉,如果真是这样,后续研究的意义就不大。令人既欣慰又遗憾的是:在实际访谈中很多教师不仅没有全部持这种教材观,而且部分教师对把教材看作“范例式”、“支点”这些字眼闻所未闻。当时研究者感到非常不解,但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一线教师不一定都能听到专家学者的报告。即使有这种讲座,有时候教师并非认真去听,很多教师是为了拿继续教育学分才去的。正如台湾学者单文经所言:“课程改革有点类似于海上的风浪,在海上面的风浪很大,特别是风尖口的力量很凶猛,但是到了海底却风平浪静。台湾的课程改革也是这样,上面在大声疾呼,可是越到下面越是平静。”[38]研究者后来确实了解到教师们之所以对这些概念感到陌生,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参加这些培训,即使参加了一两次培训也只是为了完成上面交给的学分任务,有的则根本不感兴趣。按照N教师的话来说是因为要“签到”,J教师则认为专家的理论离我们“太遥远”。

二、研究的推论

尽管人们对质的研究中是否存在推论(generalizability)表示怀疑,但是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真问题”。只是质的研究中的“推论”不如量的研究中的“推论”那样具有广泛的可推广性,前者更加注重对某种情景的“解释力”。Strauss等人认为,“解释力(explanatory power)指的是预测力(predictive ability),也就是在特定情况下……该理论解释(预测)可能发生状况的能力”[39]。因此,质的研究中的推论只能在非常有限的、与该情境类似的情况下具有一般的理论解释力。如在本研究中的教师教材观的特点、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就只可能在具有同类特质的最一般的学校中,对具有类似经历的教师的教材观进行一种假设与预测,估计它们之间可能有某种内在的一致性。

三、研究的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是质的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问题。Christians(2003)根据以往专业和学术机构有关伦理道德的原则,归纳出了伦理道德的四条原则:征得被研究者的同意、非欺骗性、隐私和保密性、准确性。[40]第一条原则是指研究对象愿意参与研究者的研究,而且他们同意为研究者提供所需的完整和公开的信息。非欺骗性要求研究者如实地向被研究者说明研究的目的、研究中可能涉及的主要问题等,不得隐瞒研究的实情,不能让被研究者有“上当受骗”的感觉。道德原则认为要坚守保护个人的身份和对他们进行研究的场所,为了秉持隐私和保密性原则,所有个人的资料在呈现和公开发表时都应该以匿名的方式出现,每个被研究者都不能受到情感上的“伤害”。准确性则是指不能对材料进行虚构、编造,为了保证材料的可靠性,需要进行效度的检验(前面已经谈到过)。

为了遵守上述四条原则,在研究正式开始前,研究者首先征求了被研究者的意见,告诉他们这项研究完全是自愿的,没有任何强迫性。在研究初有十二个教师参与,其中有一位老师说自己身体不好退出了这项研究,研究者也尊重了她的意愿,后来又有一个教师认为自己对这方面认识不够,也退出了该研究,研究者也完全尊重她的意见。因此实际参与的有十位教师,本研究重点选取了其中六位来进行分析。为了使教师有一种“安全感”,研究者多次向她们说明研究的意图,消除了她们的“顾虑”。为了保护她们的隐私权,研究者向她们保证研究最终成果不会出现她们的真实姓名,而且也不会把这些情况反映给校长或者其他人。最后,为了使收集的研究材料尽量准确和可靠,研究者把收集分析的材料一一给被研究者核对,对于那些她们认为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材料进行了修改。

【注释】

[1]Norman K.Denzin&Yvonna S.Lincoln.The Landscap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3:4-5.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3]Valerie J.Janesick.The Choregraph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In:Norman K.Denzin&Yvonna S.Lincoln(eds.).Stategie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3:50-51.

[4]黄清:《论质的课程研究》,2004年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24—32页。

[5]Egon G.Guba&Yvonna S. Lincoln.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Norman K.Denzin&Yvonna S.Lincoln.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1994:109.

[6]Egon G.Guba&Yvonna S. Lincoln.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In:Norman K.Denzin&Yvonna S.Lincoln(eds.).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1994:109.

[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8]L.Rechardson.Writing:A Method of Inquiry.Norman K.Denzin&Yvonna S. Lincoln.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1994:522.

[9]Norman K.Denzin&Yvonna S.Lincoln.The Landscap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3:29-30.

[1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11]Lingbiao Gao.A Study of Chinese Teachers'Conceptions of Teaching.Wuhan:Hubei Education Press,2004:20-24.

[12][英]Anselm Strauss&Juliet Corbin:《质性研究入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吴芝仪、廖梅花译,涛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9页。

[13][英]Anselm Strauss&Juliet Corbin:《质性研究入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吴芝仪、廖梅花译,涛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3—33页。

[14]Norman K.Denzin&Yvonna S.Lincoln.The Landscap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3:91.

[15]Norman K.Denzin&Yvonna S.Lincoln.The Landscap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3:92.

[1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9—72页。

[17][美]威廉・维尔斯曼:《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袁振国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8—323页。

[18]Valerie J.Janesick.The Choregraph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Norman K. Denzin&Yvonna S.Lincoln.Stategie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3:46.

[19]Valerie J.Janesick.The Choregraph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Norman K. Denzin&Yvonna S.Lincoln.Stategie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3:52.

[2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72页。

[21][美]梅雷迪斯・D.高尔等(1996):《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徐庆豫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48页。

[22]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23]Michael Q.Patton.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1990:169.

[2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109页。

[2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2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172页。

[27]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28]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页。

[29]转引自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9页。

[30]Robert C.Bogdan&SariKnopp Biklen:《质性教育研究:理论与方法》,黄光雄主译,涛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92页。

[3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9页。

[3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0页。

[3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2页。

[3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4页。

[35]Sharan B.Merriam.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A Qualitative Approach.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88:167.

[36]Sharan B.Merriam.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A Qualitative Approach.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88:167.

[3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1—394页。

[38]这是单文经教授在华南师范大学的一次课程学术讲座上的发言,现在记不清具体时间了,大概是2005年。

[39][英]Anselm Strauss&Juliet Corbin:《质性研究入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吴芝仪、廖梅花译,涛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73页。

[40]Clifford G.Christians.Ethics and Politic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Norman K. Denzin&Yvonnas S.Lincoln(eds.).The Landscap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eory and Issues.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Inc.,2003:217-2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