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眼中的新教材

教师眼中的新教材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有二十余年教龄又身为语文科组长的K教师,按常理来说对教材的处理已经游刃有余,但实际状况并非如此,“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就把她给难倒了。教材中的“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一部分内容,由于教师无法理解编者的意图,在课堂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她们经常感到“摸不着头脑”。除了教材的教学指示不明外,N教师还认为语文教材中的概念学习也太少。从访谈中得知,教师只参加了本区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教材分析培训。

第一节 教师眼中的新教材

新课程教材在学校已经实施了多年,不同教师对它们也有不同程度的认识。那么教师到底如何看待新教材呢?下面就来倾听她们的心声。

一、教学指示不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知识的建构性、情境性和意义性,在教材上就表现为问题的开放性、方法的灵活性和答案的不确定性,以此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教师到底如何看待教材中的这些问题呢?下面是部分教师的看法。

教材中的指示“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种提法很不好。不仅学生不明白,老师也不明白。结果是学生真的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了。这样的话,学生写得就乱套了。可以说,他们写得乱七八糟。你说这怎么行呀?我们经常在为这一句话的出现进行探讨。(I-K-1)

作为有二十余年教龄又身为语文科组长的K教师,按常理来说对教材的处理已经游刃有余,但实际状况并非如此,“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就把她给难倒了。她认为这一问题过于开放,开放得让教师也茫然失措。事实上,K教师的课堂教学比较开放,她善于从文本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她本人也不反对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只是对于那些完全没有学习目标的开放性题目感到不满与困惑。

我也不是反对写作的开放性,但是你不要开放得什么都是好的吧?现在的孩子连成人的很多东西都懂,你说让他“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还真有点乱套。因为你这里没有一个中心呀,没有对学生的一个指引呀,或者说你到底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呢?这个也不清楚。最后学生真的就是写得乱七八糟。我说不管你有什么要说,要写出最能体现你的文章题目的内容。至于其他的,你可以在日记里面讲。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选材,提高他们的分辨能力。现在有的学生写得没有什么意思,但你不能扼杀他。我到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一个“想到什么就写什么”……(I-K-1)

教材中的“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一部分内容,由于教师无法理解编者的意图,在课堂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她们经常感到“摸不着头脑”。除K老师外,N老师也觉得有些茫然。

教材应该要有明确的提示,按照一定的方向去走,而不是一节课里面我就给你那个拼音,至于怎么教你自己想去吧,你喜欢怎么搞就怎么搞吧。英语书就不是这样的,它(教参)也很明确,它往玩、往乐里面去写。这样学生学得比较有趣一些,老师也觉得比较轻松。像英语不就是有一个很明确的指示吗?语文教材能不能也参考这方面的做法呢?特别是低年级。虽然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小泡泡,在教材的前后也有一些人物图片的体现,但它发挥的作用不很大,主要是课文指示不够明确。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指示,我十年前是这样教,十年后有了新课标还是这样教。现在的什么新课标的解读呀,到现在还没有读懂。(I-N-2)

王荣生(2007)从功用的角度提出了语文教材呈现方式的教学价值,他认为,“教材内容教学化,实际上是要求语文教科书做好两件事:一是局部的,要勾勒出教学一个点的主要步骤;二是完成一个大单位的设计,也就是将一堂课几个点的教学连贯起来”[5]。但是现有教材并没有给师生提供这些脚手架,师生在文本的解读以及相关的习作中也只能跟着感觉走。

N教师每次论及语文教材时,总是把它与英语教材进行比较,如英语教材比较灵活、有趣、指示明确,语文教材的教学指示模糊。加上现有课程标准解读参考书操作性不强,因此才有了N教师的“十年前是这样教,十年后还是这样教”的感叹。“教学指示不明”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困惑,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许多困难。

R: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吗?

N:现在学生的口头语言转变成书面语言比较困难,写出来的东西不通顺,主要还是教材的指引、知识点没有很好地落实。你譬如说明文吧,到了五年级才有说明文的方法。在教学要求中,不让教师向学生说修辞方法、专业术语,也不能说一些认为是“超出”学生认识的语言。但是如果你不概括(方法),学生听完了,就没有一个概念在里面。所以我觉得有的时候还是要讲讲修辞,让学生有一个概念。

R:你认为学生能够理解这些概念吗?

N:(反问道)为什么不能呢?我觉得能。

R:是你个人的感觉还是你了解学生确实能够理解?

N:我了解的。譬如我拿拟人、比喻的方法教给学生,他们也能理解。现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不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说什么是拟人的写法、比喻的写法,但是到了考试出题的时候,就有这方面的内容。你说我们怎么办?(I-N-2)

美国学者埃里斯(Ayres,2001)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加工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学习和记忆的内容和程度,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目标的清晰和显著程度”[6],因此,教材内容的学习目标明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进程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实际上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除了教材的教学指示不明外,N教师还认为语文教材中的概念学习也太少。由此带来的弊端是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不扎实,不会运用一些写作技巧来写作。

当前的教材强调学生通过感悟来理解和获得知识,这本身也没有错。如果教材引导正确,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但如果完全是一种“自悟”,教师又缺乏教材的驾驭能力,势必影响学生系统知识的获得,也有碍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已经具有一定抽象思维能力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更需要教材能提供一定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引导,以便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二、教材容量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7]但是从现有某个版本的教材来看,教师还是认为内容过多、过繁。

(一)内容咋这么多

新教材的容量很大,但具体要求含糊。看着那么多课文,时间又那么少,训练量又是那么多,从哪个方面入手来训练学生有点摸不着。特别是对自己所教的年龄段,要训练学生什么,可以说老师心中是完全没有底。另外,课后的练习如词汇积累、口语交际、交流平台,太繁琐了。(I-K-1)

就二年级上册来说,就有八个单元共34篇课文。除了放假、外出学习、学校的一些活动外,上课的时间是很少的了。由于内容量太多,生字词太多,时间又少,我们每个学期都是在赶进度。(I-M-1)

尽管语文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内容量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编者/课程专家未必完全按照标准的要求来编写教材,或者他们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需要教师讲解,最后导致教材容量臃肿。从访谈中得知,教师只参加了本区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教材分析培训。这种培训只是简单告诉老师一些教学重难点,至于如何分析和处理教材并没有提供多少建议。由于教师没能接受教材编写者的直接培训,在编者与教师之间,势必存在一些理念的隔阂。为了消弭专家(编者)与教师之间的冲突与对立,促进双方之间的视阈融合,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专家或教材编写者更多地倾听教师的声音,积极采取参与式培训模式,直接参与中小学课堂观察乃至亲自实施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改进我们的教材编写质量。

(二)篇幅咋这么长

下面是K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看法。

有的课文很长,对于低年级来说,太长了。他(学生)刚刚识字,你要他一下子学这么长的文章,怎么能一下子学好?还要去记那么多字词,学生觉得有负担,没兴趣,就容易丧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起码会减低。语文有那么多字要记,课文又那么长,怎么那么烦哪。读一次课文要好几分钟,读个三次要将近一二十分钟,嘴也干了,精力也疲了。所以有的时候家长要孩子读书,他就嘟噜嘟噜……也不知道他读了什么。文章太长了,他就丧失了那个兴趣,不想去读。我觉得低年级应该多给一些诗歌。因为它容易上口,把那些词放到(诗)里面去的话,它容易看、容易记和容易读,而且老师检查的时候也方便。(I-K-2)

K教师认为低年级的课文长、内容多,学生学起来枯燥。从这次访谈中笔者还发现,K教师把教材的趣味性作为评价教材好坏的标准之一。除了K教师外,N教师也对教材容量大持反感态度。

现在的教材,除了内容多外,文章也很长。特别是低年级的老师,经常说上课时间不够。我以前也教过低年级,但是没有像现在这么麻烦,课文也没有现在这么长,生字量也不是很大。现在就不一样了,二年级的课文就已经很长了。你像《纸船和风筝》、《小鸟和牵牛花》等这些文章就是太长,学生光认字就要花很多时间。所以这些文章最好短一些。(I-N-1)

从上面的访谈来看,K和N教师认为课文无论在长度上还是生字量上都超过了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另外,M教师也持有同样的观点,这里不再赘述。

(三)个别内容有点“虚”

部分教师认为,有些教材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时代,过多强调革命政治理想,忽视了学生的真实生活感受,因而显得有些“虚”。

R:你怎么看待现行教材的内容?

Q:总的来说还可以。相对以前来说,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起来也相对有兴趣一些。但是我也做过一些调查,觉得那些革命性的课文,学生基本上没有兴趣。上这些课老师也没有积极性和兴趣。(笑了笑)我不是反动噢!

R:是不是不想教这一类的课文?

Q:不是不想教,而是难教。第一个作为我的年纪问题,我觉得年轻人对于这个问题不敏感,没有这个经历。我是读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文选》的,但是看到这一类(指教材中的)的文章就感觉有点虚,对于学生来说就更虚。在上课的时候如果你讲到革命性的课文,都是很老套的,很多学生体会不到当时的那种情感。比如说《再见了,亲人》这样的文章,他根本感觉不到在当年是怎么一回事儿。哪怕你给多媒体图片播放呀,也没有什么用。我自己感觉学生的情感仅仅停留在那一课,根本上没有深入到那个年代。(I-Q-2)

从总体来看,Q教师对现行教材内容持肯定态度,但是对那些具有浓厚革命性和政治性色彩的文章不感兴趣。她认为学生缺乏那种情感体验,不能回到那个年代中去体会其中的所思与所感。以自身的生活经历来看,她对这类文章也不感兴趣。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对于这类课文并“不是不想教,而是难教”,但事实上她还是不想教,因为这类文章“有点虚”、“很老套”。教材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倡导的教材编写基本理念。郭晓明(2004)认为,知识在教材中必须要以一种动态的“生命化”的方式存在。[8]它是一种发展的过程,具有像艺术一样的感召力,主动向学习者靠近,并且具有情境性和境遇性。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经验化教材,就告诫我们教材内容必须要反映儿童的真实生活世界和成长经历。

从教育所要实现的社会功能来看,教材总要反映某种意识形态。正如阿普尔所言,“进入学校的知识是对较大可能范围的社会知识和原理进行选择的结果。它是一种来自某个方面的文化资本形式,经常反映我们社会集体中有权势者的观点和信仰。在公共经济商品(如书籍、电影、资料等等)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中,它通过意识形态和经济责任对之进行反复过滤”[9]。因此,它是一部分人价值观的体现。阿普尔还认为,教科书的政治学体现了雷蒙德・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 s)的“有选择的传统”的内涵:“它只是某些人的选择,只是某些人对法定知识和文化的看法。通过这样的传统,某一人群的文化资本获得了合法地位,而另外一群人的文化资本却无法获得这样的地位。”[10]按照阿普尔的观点,教科书不是要不要反映意识形态,而是要反映不同文化和不同阶层的价值观。

如果这种意识形态超越了一种真实性的存在,远离了人的真实生活,它就会激起民众的厌恶乃至反感。正如美国教育家罗伯特・梅逊在评论杜威的教材观时所言,“在杜威看来,任何教材的价值必须能够在男女儿童共同生活的世界里得到证明,它必须是儿童所需要的”[11]。总之,教材内容要不断满足学习者当前乃至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需要,要为他们搭建生活的舞台。

R:你怎么理解教材中的主流文化?

M: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教材里面好像也不明显。不过教材中的爱国情感教育内容还是很多。像“我们成功了”(北京申奥)。政治性的也要,但我觉得学生难以理解,这方面的内容要适可而止。因为小学生的知识面是非常窄的,他们对这方面也没有兴趣,尤其是低年级,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你渗透那个政治文化,他根本不理解,也感悟不到。如我在讲到一课《看雪》,讲的是大陆的孩子希望台湾早日回归,但你说要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去理解?我在上课的时候就感受到这一点,所以说政治文化适可而止。从二年级的书来看,比较注重爱国情感教育。(I-M-2)

与Q教师一样,M教师认为教材中的政治性色彩内容学生难以理解,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她认为“政治性内容要适可而止”。与Q教师不同的是,M教师并不完全反对这些主题,只是认为低年级孩子缺乏这种体会和感受,有时甚至连教师自己也难以接受。这使我想起一位教师对小学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人民教育出版社)那篇课文的看法:“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你怎么能让他体会对党的看法,他心中怎么会有‘党’的概念呢?因为入党最起码都要高中这个阶段(18岁),这是其一;其二,从小培养孩子的这种自我牺牲精神本身也是极其不人道的做法,我们现在不是不要再提倡学习赖宁精神吗?因为毕竟儿童在危难的时候缺乏甄别力,不知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因此不要一味向儿童灌输那种连自己生命都可以放弃的牺牲精神。”教材固然需要渗透奉献、责任乃至自我牺牲的美德和价值取向,但是作为年幼的儿童,《桥》中渗透的这种价值观,是一种非理性的和非人道的自我牺牲道德。

三、比较新颖,有趣味性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中小学教材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部分受访教师认为,新教材的内容更加贴近时代,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更加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材形式呈现多样化,除了课本外,还有VCD和挂图等配套资料。

现有教材内容比较新,比较切合孩子的生活实际,他们还是比较感兴趣。而以前的教材,相对比较刻板,过分注重知识的学习,文章也比较老套。现在的教材有很多不同形式的学习方式,而且也提供了一些比较新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现在有一个综合实践活动部分,对这方面就比较强调了,学生也喜欢去学。(I-K-1)

改革前的教材就是浅一些,改革后深一些;改革前比较死板,改革后灵活一点,而且学生答题、活动都生动了很多。例如《玩出了名堂》这一课,就是通过讲述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通过玩镜片而发现了微生物,最后成为名人的故事。还有就是《陶罐和铁罐》讲述了陶罐的谦虚和做人的道理。像这一类的文章学生都很喜欢。(I-J-2)

上述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教材内容的选取,她们已不再单纯把是否好教作为评价教材的唯一依据,而是逐渐转向更多关注教材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上的导向功能。

四、知识面广,比较深

现在的教材跟以前的相比较,知识面宽了很多。各个方面的知识都有,如有关于名人的,怎么做人的,写景物的,童话故事,还有诗歌等,学生比较喜欢。而且有一部分知识跟时代比较贴近。但是相对以前来说,现在的教材深了很多,例如有很多字词要学生去认,有些政治性的内容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还有的那些科技方面的,二、三年级的孩子是很难理解的。加上现在就是要学生自己去感悟,很多东西学生是没有办法一下子就能理解的。(I-M-2)

教材的知识面还可以,可以让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知识,如社会发展的、科学进步方面的,还有如何描写大自然的景物,怎么样去学会与人相处等,但就是内容太难。例如像《两小儿辩日》这样的文章,学生学起来真的比较难以理解。而且现在很多课文都是从高年级降到低年级来讲,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说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要学生学习太多的东西,怎么能够学好呢?所以我就觉得教材还是编得有些难。(I-K-1)

从与M、K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她们特别关心教材中的如下两个问题:其一是教材的知识来源,包括社会的(如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个人的(如做人、与人相处)以及学科本身发展的(如诗歌、景物描写等);其二是教材的难度,她们认为现有教材内容过深,学生的思维能力达不到教材所要求的抽象水平。

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突显学习者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教材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教材是否以及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N教师还是有自己的看法。

以前的教材主要是为老师编的,老师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就可以了,较少考虑学生的需要。我们老师教起来也比较轻松。反正你(学生)跟着老师转、老师跟着教材转就行了。但现在就不行,教材比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包括教参更多的是要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感悟,重视师生的互动。还有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这样,我们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就更为平等。我认为这样也好,就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多花点时间来钻研教材和学生。(I-N-1)

N教师认为,与以前的教材相比,现有教材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注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悟与体验。而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技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12]。对于纲要的这一要求,N教师还是比较持赞同态度,但同时她认为,纲要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有些偏高,在具体教学中难以真正落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