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高等教育现状

印度高等教育现状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教育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显示,印度高等教育体系需要去发展职业和专业教育来达到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要求。这“五点计划”也间接促进了印度高等院校博雅教育的发展。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印度教育实行分权负责和管理。但是多年来,印度高等教育发展也受功利主义的严重影响。

第二节 印度高等教育现状

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尽管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宗教和语言文化多元存在,以及社会阶级的等级划分,但印度一直致力于对自由价值的追求,尤其是对平等、正义和公平价值的追求(Agarwal and Srinivasan,2012)。独立之初,印度需要大量的人才从事国家和社会建设,因此必须要提高教育水平,加强教育基础建设,教育被视为发展国家经济和社会繁荣的关键因素。印度前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宣布要改革教育体制以满足国家对科学、技术和其他人力资源的需要,并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他于1947年在阿拉巴巴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大学是人文主义、包容和理智的堡垒,是追求理念和探索真理的精神圣地(Nehru,1950)。他的这番话至今仍作为印度高等教育的圭臬指导着印度大学追求学术自由和博雅精神教育的发展。1948年,印度大学教育委员会主席沙维帕里·拉德克利沙南(Sarvepalli Radhkrishanan)重申了国家对人文精神、人权、信仰与言论自由等理念的承诺。大学教育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显示,印度高等教育体系需要去发展职业和专业教育来达到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但是拉德克利沙南同时也指出,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获得资讯或者技术知识,而是发展心智、伦理和人文的精神,并促使人成为负责任的公民(Government of India,1948)。所以在印度独立之初,博雅或者自由教育的理念就已经植根于印度的高等教育体系,它同时也延续着英国殖民期间的大学传统。一些大学在印度独立运动期间起了很大的作用,西方的人文、哲学、历史和文学等思想在形成这些大学的文化和理念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为了加强教育与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印度大学教育委员会提出“五点计划”作为各级教育发展的方向:教育应与生产发展相适应;通过教育促进社会和民族的团结;通过教育巩固印度的民主发展制度;通过教育提高社会道德水平;通过教育促进印度的现代化发展。这“五点计划”也间接促进了印度高等院校博雅教育的发展。

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印度教育实行分权负责和管理。政府给予大学很多自主权,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主要由大学拨款委员会来协调。大学拨款委员会的主要权力是协调和决定大学的教学、考试、研究标准和新大学的建立,对于大学的内部事务,政府一般不会直接指导。由于受英国传统大学管理理念影响,印度大学具有高度的自主、自治和学术自由色彩。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专业设置、招生计划、颁发学位证书等方面享有独立自主权。

在印度独立之初,印度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发展中国家最复杂和最大的教育体系之一。独立之后,印度的教育体系快速增长和发展,适龄人口的入学率也不断增加,但是印度的教育体制和基本理念(比如,教育的核心价值、管理组织、教授职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机构、课程、教学方法、考试体制等)仍然与英国殖民期间的大学相类似。高等院校在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虽然发展很快但在科学领域的发展就差强人意了。印度独立之初,将近十万名学生在仿照英国剑桥博雅教育模式建立的普通艺术院校就读,历史、政治学和社会学等是主要科目,副修学科为心理学、数学和自然科学(Agarwal and Srinivasan,2012)。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学、统计学以及贸易等课程也纳入了教学大纲。但是多年来,印度高等教育发展也受功利主义的严重影响。坚持功利主义取向的人认为,高等院校应该成为专业知识培训的中心。由此,博雅教育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之下成为了边缘化的课程。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大学的终极目标和大学价值的淡化并非只受印度市场经济的影响,而是由于很多学者教育理念和价值的偏差。印度独立之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改革是印度社会和政府没有预料的,其导致了印度今天高等教育复杂和高度分散的特质。

印度目前高等院校的学生有将近1400万学生(IIE,2013),仅次于中国和美国,但是印度高校的毛入学率仅为12.5%(Agarwal and Srinivasan,2012),并且女性学生的入学率偏低。同时,由于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影响,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入学率发展不平衡。独立之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导致印度高等院校只重视数量而忽略了质量,更谈不上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大学扩张超出了教师和学校设施所能承受的范围,也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印度的高等教育体系目前有573所大学以及25951所附属于大学的不同类型的院校,但是只有大学可以授予学位,大学的在校学生总人数占全国大学生人数的10%(IIE,2013)。其余学生则就读于附属于这些大学的25951所附属学院。按照印度法律的规定,只有大学才有权力颁发学位,学院只有依附于某个大学,它所教授的课程才有可能获得授予学位所需的学分。因此,印度几乎所有的学院都要附属于某个大学,成为其附属学院。这些公立和私立大学附属学院的学生占全印度高校在校生的90%(Agarwal and Srinivasan,2012)。附属学院按照大学提供的课程教学,但在质量上无法和大学相比。附属学院的学位制度类似于英国的学士学位制度,大多数科目修读三年就可以获得学士学位,工程和一些专业类学科需要学习四年,医学和建筑学科则需要五年时间。硕士学位是两年制,一般不涉及学术研究。大部分高校学生生是全日制学习,其中87.3%为本科生,12%为硕士研究生,0.7%为博士研究生(Agarwal and Srinivasan,2012)。按照印度法律规定,高等教育是中央政府和邦政府的责任,中央政府只负责很少一部分资源充足的大学,而邦政府则负责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包括大多数以人文和社会科学为主的高等院校。中央政府对大学的控制权限有限,主要通过大学拨款委员会和13个专业委员会来实施管理。大学拨款委员会的主要权力是协调和决定大学的教学、考试、研究标准和新大学的建立。大学拨款委员会和其他专业委员会都有自己的规则和标准,因此,印度高等院校面对着一个庞大和复杂的管理机制体系。除了政府部门以外,大学在其附属学院的学术发展和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公立大学拥有很大的学术自由和自主权,但是它们也面临三个层面的管理规则:中央政府、邦政府以及各种委员会,而附属学院的学术自由和自主就相对有限。

20年来,印度的私立高校发展迅速,私立高校学生占全部在校生的30%,政府对私立大学也提供一定数目的经济补助,私立高等院校为劳动市场提供了大量所需的技术人才,但是不少私立高校也面临不公平待遇亟待解决(Agarwal,2009)。虽然印度国家的义务认证体系已经存在了十年,但只有不到1/5的大学和学院进行了认证申请和评估。因此,学生和家长都无法获得可靠的公共讯息来帮助他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很多院校也不愿意去进行自我改进。虽然印度高等院校大部分的资金来源是靠政府部门,但是近年来来自于私立机构的资金也在不断增加,海外捐助者的数量不多而且只局限在职业培训和技术教育领域。印度的私立高等院校超过全国高校总数的1/3,其中4/5的学生在专业领域学习,比如,电脑、工程、法律或者医学等这些专业类私立高校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学费或者一些社会人士的捐赠。而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是在由政府补助的大学和学院开办,这些学校常常面对财政的压力,但不能任意提高学费以避免引起学生的抵制。为了增加额外的经济收入,公立院校开始开设一些营利的专业项目,这种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文和社会科学等课程边缘化。印度政府在国家第十个五年计划中(2002~2006)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是20亿美元,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7~2011)投资180亿美元发展国家的高等教育,这是印度政府历史上对高等教育投资最多的一次(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India,2013),但是这些巨额投资主要是针对隶属于中央政府的高等院校以及专业学习。政府对这些学校投入巨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竞争中,印度需要发展更多的世界一流大学赢得竞争优势,因此,政府部门的资金补贴对印度高等院校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有选择性。由于缺乏合理分配资金的机制以及没有加强资金分配与认证体系的联系,印度政府所投入的公共资金并没有按照预期的那样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入学人数以及指导课程改革,学生也得不到足够的资金补助,各种问题不断出现。比如,在教育大众化的扩招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过度追求扩招和入学平等的发展过程中,如何确保学术质量和标准。印度政府和一些精英高校在不断打造世界一流大学,但这一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比如,许多院校一方面缺乏师资,另一方面已有师资的资历不够,教学法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研究标准下降,学生缺乏学习的动机以及教室里常常爆满的学生人数等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改善。由于人文学科类的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导致了基础学科不能像工程或者商业学科那样受到学生的欢迎。普通高校与专业院校、一般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知识的培养,这些都是印度高等院校眼前需要从学术和体制等方面解决的难题(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India,2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