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意蕴
科学不仅能作用于人们的心灵,从而给人以情感的慰藉,而且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方法、科学态度的普及,将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换句话来说,就是科学可以跃出自己的天然领域,对当代思想的某些别的领域以及神学家用来表示自己的信仰的某些教条,提出有益的批评。现代认知心理学表明,人的认识并不是对外界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以既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是主体以自身已有认知结构和认知思想为依托的建构过程,当个体在遇到刺激时,总是试图用原有的认识结构去同化它,以求达到相对的平衡。因此,这一方面表明人的认识遵循“经济效用原则”,即认识主体以最小的能耗获取自身最大的满足;另一方面也表明,一定时期的社会成员,总是打上时代的烙印,其认识规范具有时代的共性。科学文化的进步是建立在对科学事实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之上,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揭示,因此,一定时代的科学文化在特定社会文化中常常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决定着特定社会普遍的认识方法和态度、思维规范和价值观念。统观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到,正是伽利略、哥白尼的天文学成就,不仅动摇了宗教世界观的基础,给经院哲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以沉重的打击,而且也使得一个承载新的价值观念的文化体系产生:人不仅是世界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世界财富的享用者!也正是在这种人文精神下,于是便有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牛顿力学的创立,造就了一种从自然科学到哲学、社会科学以至人们日常生活普遍接受的机械论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宗教神学的陈腐观念的胜利无疑是人类精神文明史上的一个进步,当然,也正是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人们形成了这样的信念:自然的原因和结果是必然性的,甚至人也是机器,世界的一切变化都是宿命的。18世纪中叶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以来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的创立和发展,机械论思维方式是不可能的了,人们业已从系统科学的理论出发,将自然界、社会看成系统,从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功能、环境等方面看待和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科学文化不仅决定着特定社会普遍的认识方法和态度、思维规范和价值观念,而且科学家在实证求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也深深感染、激励着社会成员。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内质。对于科学精神的内涵,纵然目前尚无统一的界定,但普遍认为科学精神包括以下内容:求实求真的理性精神、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诲人不倦的人梯精神、互助合作的协作精神。(97)科学精神逐步向社会的意识、观念领域的渗透,成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序参量”,促使社会成员思想情操高尚、人格完善,形成新的人际伦理关系,促使社会规范、组织建构、经济运行等向合理化、有序化方向发展。正是因为如此,在当今社会,科学变得时髦,成为人们的所爱,得到人们的赞扬,并不是自发生成的,而是如巴恩斯所说:“人们开始偏爱科学,乃是因为人们把它当成了一种适当的知识和文化形式,认为它与工业社会大量的利害关系和价值关系相关。尤其是科学可以用来作为迅速扩展的商业和工业中产阶级人士文化表达和符号表达的一种媒介,并且可以被他们用来作为证明他们自己和他们生活的一种手段。”“必须认识到,科学不仅是一种技能,而且是一个真理的宝库和一种完善推理的范式,因此,学习科学也就是开始向有学识和有理性的转变。”(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