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张 青
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主客体错位现象,即只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学生还没有去探索知识或是还没有遇到困难之前,教师便过早地给予铺垫,过早地给学生解难引路,很少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学中教师大包大揽,讲解过多、过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太小。这样的教学抑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会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课堂教学是实施自主学习的主渠道,是新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励、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辅以适当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使之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主动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实现教育过程中的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
儿童的心理特征是好动、好问、好奇,所以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兴趣性、现实性和单一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活动机,在兴趣中自主学习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人的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引起的心理状态,是激发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因此,新课伊始,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围绕学习主题,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问题,从认知矛盾和冲突中激发学习的兴趣、愿望、需要,激活学习动机,使学生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对学习活动的自主探索中去。
例如,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元、角、分的角度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自然,不陌生。利用卡通书与字典的价钱来引入,求两本书一共多少钱,就把几元和几元相加,几角和几角相加,几分和几分相加。这就是笔算小数加减法的第一步: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当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学生就能理解到:分和分相加满十后,就是l角,则在角的这一位上加1,就多了1角;当角和角相加满十后,就是l元,就在元的这一位上加1,就多了1元,依此类推。这样,学生对小数的退位减法也就能轻松地掌握,不感到茫然,也不感到困难。因为他们在计算时想到了买东西找钱的情景。
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不但学会了小数加减法,提高了理解的深度,还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鼓励独立,激发潜能,在观察中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角”。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新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轻易铺垫,不轻易讲解,不轻易暗示,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体验新知。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例如,水果店有7筐重量相等的苹果,如果从每筐里取出20千克,7筐里剩下的苹果的重量正好等于原来3筐苹果的重量。原来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不少学生看到此题后,百思不得其解,问题在于剩下苹果数不好求。这时教师就先引导学生读题后画出图。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剩下的苹果正好等于原来3筐苹果的重量”的意思,“剩下的”不能直接求出,那么,反过来想一想“拿走的”呢?通过小组讨论,有小组同学画出了图形,如图所示。
这样,便揭示了取出的苹果重量正好等于4筐苹果的重量。于是,每筐苹果的重量便迎刃而解。在这样的画图、观察、思考、再画图、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理解比较快,充分发挥表象的作用,由表及里通过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只有在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教师才给予适时、适度的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探索的能力。
三、有的放矢,动而不乱,在操作中自主学习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加强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自主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能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和谐发展与协同活动,学生容易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容易产生智慧的火花,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长方形,要求沿着对角线划分,将其中一部分涂色引导学生观察:涂色三角形的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操作后,已感知到长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对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有一个比较鲜明的感性认识,唤起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然后,学生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锐角三角形,并以这个三角形的底为长,高为宽围一个长方形。思考:这两个图形的尺寸有什么关系?长方形面积是多少?三角形面积是多少?教师着重启发学生沿三角形的高把它分成两个小直角三角形,由每个小直角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推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然后以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尝试研究钝角三角形与相应长方形面积的关系。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但能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四、组织讨论,协作学习,在讨论中自主学习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理解、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各有不同,一些学生对所学知识可能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时,教师组织恰当的讨论,创设一种平等和谐、富有人情味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中探索,克服思维障碍,开拓思路,促进思维创造性的发展。
例如,列方程求三角形中未知的底或高,解题时的思路是根据一个三角形,对应的底或高求出的面积相等。小组讨论:用这样的解题思路还能解决哪些问题呢?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有人说:可以求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中未知的底或高。由此,其他学生的思维也受到了启发,立刻有人说:可以求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中未知的长、宽;求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与三角形中未知的长、宽或底、高。还有的学生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求周长相等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长、宽或边长;工作总量相等时求未知的工作效率或工作时间……学生发现用同一种思路可以解决这么多的问题,看到了自己的思维成果,非常高兴。在小学生知识还不丰富,思维联系还不紧密,容易孤立、片面地看待事物时,教师给予学生交流信息及学习心得的机会,组织好学生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这种在教师精心组织下进行的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学生主动对学习的各个方面自觉地做出选择和控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把自主学习引进课堂教学中,教学结构将发生质的变化,教学的发展功能将得到充分落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