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才子的无私胸怀——在陈靖夫追悼会上致的悼词
同志们,朋友们,同学们:
陈靖夫遗像
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参加我们大家都很尊敬的陈靖夫老师的追悼会。我想,大家都和我一样,对于这位出生在南方,为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把后半生奉献给祖国大西北的学识渊博造诣高深的教育界的老前辈,在中卫中学洒下辛勤汗水,含辛茹苦奋斗了近30年的老教师,充满着钦敬、怀念与哀思。
陈靖夫老师,江苏高邮人,出生于1924年1月21日。童年在家乡读书,曾于1940~1942年和1944~1946年分别在南京南方大学和南京临时大学中文系就读4年,国学功底深厚,尤其擅长诗词、戏剧和中国文学史。1952年2月在上海徐汇中学任教,先后担任班主任、副教导主任、教导主任和校务委员,参加团组织生活,并参加党支部扩大会,是年轻有为的优秀教师,是学校的业务骨干。
1957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反右扩大化,陈靖夫同志不幸蒙冤。1958年随上海文教大队发配宁夏,先是进行体力劳动,改造思想,后于1962年10月分配到中卫中学任教,一直担任高中语文教学。陈老师热爱教育事业,也热爱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精辟深刻,采用古今对照的方法,讲解深入浅出,同学们非常爱听他的课。批改作业细致耐心,有时还把学生叫到他的办公室里进行面批,使同学们的写作能力提高很快。他还在课余组织兴趣小组,指导他们自办文学小报,50年代徐汇中学的《绿野》月刊,60年代中卫中学的《萌芽》月刊,都是在他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主办,常年坚持,对提高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他担任中卫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以来,一个突出的业绩就是倡导举办了“鸣钟奖”作文竞赛,每学期举行一次,至今已是第21届,成为中卫中学的传统特色之一。由于他的循循善诱和耐心指导,有相当一批学生在文学创作上有突出的进步与提高,有的已经从事了报业工作,如甘肃日报社的马克利,宁夏青年报社的梁鉴,他们都是省、区范围的知名报人,他们的成才,应归功于陈老师的耳提面命精心指导。
陈靖夫同志对人民的热爱,还表现在他对社会文学活动所给予的关心和支持,他常常为此付出不计报酬的劳动。1963年,他指导宁大实习生荆立、马英超在教育实习中取得优秀成绩;1964年到中卫县文化馆给文学爱好者讲解毛主席诗词;“文革”时期,身处逆境的陈靖夫同志,不顾个人得失,毅然接受了为自治区编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的任务,并于1972年到区教材处参加编写中学语文参考资料的定稿工作。他高尚的品格与他高深的语文知识都是人们所景仰的,凡是向他求教的,他都不辞劳苦,悉心指教。他不仅是同学们的良师,在中卫中学,他还称得上是老师的老师,在他的指导下,一大批中青年语文教师提高很快,相继成为能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骨干。1974~1976年,他连续三年为中卫县暑期教师培训班讲课,为中卫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83~1986年,应中卫县教师进修学校之请,为学员讲授有关教育的课题,为函授生讲屈原的名著《离骚》。他的论文《论三个面向与教学改革》在《宁夏教育》1984年第4期上发表,更体现了他的革新开创精神,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给予了一定的启发,在《宁夏教育》上还留下了他的多篇诗作。
陈靖夫同志生于江南,但后半生鞠躬尽瘁于宁夏。在80年代,他是宁夏唯一的一级教师,中卫中学为拥有全区唯一的一级教师而自豪,为此在他年逾花甲之后,我们还报请上级超龄聘任他又工作了几年,直至1990年9月才办理了退休手续。1990年10月,陈靖夫同志返回南方,一直为寻找一室居所而奔波苦恼,学校也为此想了多种方法,但陈靖夫同志对宁夏中卫这个第二故乡充满着无限眷恋之情,曾来信谈要回中卫定居,安度晚年,我们完全理解陈老师的心情,这里有他的同事、朋友,还有众多的学生,正在我们热切盼望见到他的身影时,惊悉他于1992年11月19日突病与世长辞。噩耗传来,全校为之震惊和悲痛。
陈老师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也是做学问的一生,历经政治运动的磨难,但对教育事业的忠心始终不渝。“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鲁迅的这句名言,仿佛就是陈靖夫老师一生的写照。陈老师热爱教育,热爱中卫,在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他的骨灰的一半撒在中卫的山川,这是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
陈靖夫老师,你又来了,中卫人民感谢你,欢迎你。愿你的英灵安息吧。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中学
1992年12月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