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术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美术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美术教学的写生训练中,我要求学生首先对“实际空间”进行视觉领悟,观察感受事物外观所呈现的凸点和凹点、轮廓线、结构线等,领悟实际空间的视觉美感。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

二、美术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一)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之美

“造型艺术的直观性特点,决定了美术教学必须贯彻直观性原则。”美术是视觉艺术,观察感受是美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出发点。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因此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们用双眼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在美术教学的写生训练中,我要求学生首先对“实际空间”进行视觉领悟,观察感受事物外观所呈现的凸点和凹点、轮廓线、结构线等,领悟实际空间的视觉美感。透过烦琐复杂的物象表面感观,发现和抓住事物的造型特征,并以观察感受事物之“形”为起点,以体验领悟事物之“神”为归宿,以此来培养学生“形神兼备”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将对客观实际空间的观察感受转变为体现主体内心的审美情感,观察感受不同空间形式激起的不同情绪和心态。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观察和成人的观察是不同的,他们的观察往往带有自己的感受,比较主观。教师不能把自己观察到的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而应该试着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感受他们的体验,读懂孩子的创造,与他们产生共鸣。

(二)参与实践,体验生活之美

审美理解力与鉴赏力的培养,只能结合艺术创作活动来实现。美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美术馆、博物馆、画廊和大自然等当做“课堂”,把画册、画报和美术专题的影视录像等当做艺术探讨研究的“课题”,把历代美术名家和古今中外美术流派的作品当做重要的“教材”。这样的教学既生动又活泼,既有趣又深刻,使学生能够站在艺术实践的审美高度,感受和鉴赏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应该让学生明白,知识本身源自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不断探索,我们思维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在生活中探索到的知识才会得以深化。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了体验的重要性,并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都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

(三)表现生活,创造生活之美

创造力是时代进步的象征,是民族兴旺的条件,创造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每节课中,教师都应力求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与理解,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创造性的本源在于人自身,而调动人的创造性思维习惯的最佳时期是其接受教育的学龄阶段,最佳方式是使其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在自信且兴趣浓厚的状态中去研究和探索。死板的技术传授极易扼杀人的创造天性。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和呵护学生的心理优势,引导学生要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崇拜;鼓励学生要敢于自我表现,敢于张扬个性,富于热情而不是麻木冷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个性意识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关系到他日后的发展和成就。那种重知识技法传授,轻个性素质和创造意识培养,或仅将培养学生个性素质停留在口头上,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先打好所谓的专业基础,再培养和发展个性素质、审美素质的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有害的。个性素质、审美素质和创造意识的培养是一项更为重要的基本功,应与技巧训练同步,应贯穿专业教学的始终。

美术课程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表现,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都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素质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意识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和创新意识,还要求教师能够善待学生、尊重学生,在专业方面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尤其是要具有尊重、爱护和理解不同观点、不同审美取向的学生的胸襟和气度,在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和营造宽松自由、崇尚个性的教学氛围。自由是人的天性,个性是艺术的生命,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更益于学生个性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

(四)评价作品,欣赏艺术之美

新课标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参与对美术作品的讨论和评价,加深理解。这种评价理念,是要体现出美术的多样化、个性化、创造性等基本特征。在教学评价时,教师应改变“一个标准”的做法,作品评价不作硬性统一,应因人而异,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仅应注意讲授知识,还应特别注意学生的反馈。因为只有与学生交流意见、交流思想,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和谐的、有情趣的教学气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方法指导,鼓励学生以他们自己的标准理解作品,并发表不同的见解,积极参与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的讨论。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这种互动交流,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而要想有效地进行交流,使这一过程收到它应有的甚至最大的效果,最佳方式便是开展讨论——在参观时开展讨论,在讲评时开展讨论,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开展讨论;学生可以对一幅美术作品进行探讨和评价,可以对自己的美术作业进行探讨和评价,也可以对一种艺术风格进行探讨和评价,甚至可以对美术课进行探讨和评价。当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热烈的讨论和学习气氛中时,他们就能够更轻松、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作为老师,应耐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感受,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路,不要过早作出结论来否定学生的观点,更不能自己一个人说得太多。如果课上的讨论过于吵闹,教师就要善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让他们游离于教学之外。学生之间通过互相讨论,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