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的课堂语言更适切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

怎样的课堂语言更适切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对而言,“数学教学语言”比“数学语言”更适切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实现数学教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数学语言的有机匹配和灵活转换,则会明显增进学生对数学意义的理解,提高数学学习成效。

三、怎样的课堂语言更适切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

本章第二节研究结果发现,三个数学课堂中教师使用“数学语言”的占比分别为12%、27%、10%,使用“数学教学语言”的占比分别为44%、50%、54%,可见数学课堂中“数学语言”使用量远不如“数学教学语言”使用量大。那么,“数学语言”如此少的数学课堂是否就如同张奠宙先生所言那样“去数学化”现象严重呢?究竟怎样的课堂语言更适切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呢?

课后学生问卷中,三个平行班学生对填空题“垂直就是_____”的作答情况如表5-3所示。从统计结果来看,对本课核心概念的理解,骨干教师班级学生答题正确率比有经验教师班级高出21%。然而,骨干教师课堂中“数学语言”的比重低于有经验教师16%。如此反差的数据说明: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数学语言”比重愈高,其教学效果未必愈好。

表5-3 三个班级学生问卷的答题正确率统计

img81

究其原因,可从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等相关理论中找到答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小学阶段即7—11岁儿童的认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出现了形象逻辑思维和递推性思维,尚不具备运用语词或符号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形式运算能力。中国台湾有学者也指出,小学阶段儿童数学学习的社会认知心理倾向有所不同,一二年级以心理认知为主,三四年级以社会认知为主,五六年级以科学认知为主。由此可见,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社会交往互动性认知特征明显,而借助纯数学语言进行逻辑抽象思考的科学认知能力还不太成熟,使用过多过于严密的数学语言未必最适合他们。如此,有经验教师Q的课堂中“数学语言”比重最高,且数学教学的严密性和探究性体现得也不错,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却并不是最理想,其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骨干教师S非常重视“将成人化的语言转化为儿童能理解的语言”,在课堂中用生活化语式来表达数学概念的“数学教学语言”远远超过了纯抽象的“数学语言”比重,且在日常语言、数学教学语言和数学语言之间实现了灵活转换,使课堂教学互动效果相当明显,学生数学学习成效显著。正如一位专家在课后讨论中谈到的那样:“基于学生儿童认知的语言,允许学生认知的东西冒出来。人与人之间互动文化上的表现,是孙老师课堂中最出彩的东西。”

为此,就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而言,对过于形象的“日常语言”会因缺乏深度而不感兴趣,对过于严密的“数学语言”会因太抽象而难以理解消化,而介于两者之间作为重要纽带的“数学教学语言”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与数学关系。相对而言,“数学教学语言”比“数学语言”更适切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实现数学教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数学语言的有机匹配和灵活转换,则会明显增进学生对数学意义的理解,提高数学学习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