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莫斯科公国到神圣同盟盟主

从莫斯科公国到神圣同盟盟主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意义上的俄罗斯,是从莫斯科公国发展而来的。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击败金帐汗国,迫使其从俄罗斯撤退。1800年前后,俄国已有各类学校550所,在校学生6.2万人,在欧洲各国处于领先地位。在拿破仑扩张时期,俄罗斯被推举为欧洲神圣同盟的盟主。对内专制对外扩张的政策使俄罗斯没有足够财力持续推进国民教育,落后的农奴制度更是严重制约工业和教育的发展。这两个人分别对中国和俄国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从莫斯科公国到神圣同盟盟主

现代意义上的俄罗斯,是从莫斯科公国发展而来的。9世纪,东斯拉夫人在欧洲东部陆续建立了众多的小公国。从13世纪初开始的近300年时间里,斯拉夫人生活的土地处于金帐汗国的统治之下,这期间,莫斯科公国兴起,她接受金帐汗国册封,取得代征全俄贡纳的权力,国势渐强。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击败金帐汗国,迫使其从俄罗斯撤退。到伊凡四世时改称俄国。这时的俄罗斯虽然初步形成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但仍然是内陆国,且积贫积弱。

俄罗斯走上大国舞台是从彼得大帝开始的,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也是从彼得大帝开始的。“彼得迫使欧洲承认强大而独立的俄罗斯的存在。”[4]据说,俄罗斯总统普金办公室里所挂的惟一的画像是彼得大帝的画像。恩格斯曾称彼得大帝是“真正的伟人”。在《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一文中,恩格斯指出:“这位真正的伟人……看到了、制定了并开始实行了无论是对瑞典、土耳其、波斯和波兰的还是对德国的俄国政策的基本原则。”[5]

17世纪下半叶,荷兰和英国已经完成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道路。其他西欧国家,如法国、瑞典、丹麦,虽然还保存着封建制度,但农奴制早已销声匿迹。彼得大帝即位前的俄国仍然是农奴制社会,经济落后,国势衰落,屡受侵略,几乎所有的方面都比西欧落后几百年。

为了改变俄罗斯贫穷落后的面貌,彼得即位以后,隐名埋姓,带领250人的庞大团队到欧洲各国求学问道。求学期间,他化妆成普通留学生,参观西方国家的学校、教堂、天文台,学习机械制造、航海等技术。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当了一个时期的船长,在普鲁士学过射击,在英国旁听了议会举行的会议,并拜访了牛顿等知名学者。国家元首以学生身份出国学习,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一直被传为佳话。

沙皇彼得大帝

彼得(1672—1725年)是一个将俄罗斯提升到帝国时代的伟大政治家、改革家。

img42

彼得大帝

18世纪初,欧陆大国纷纷兴起,而当时的俄国几乎所有方面都比西欧落后几百年。为振兴俄国,1697至1698年间,彼得率领250余人赴欧洲考察,问道求学,尽最大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回国后,他挑战数百年的无知与孤立,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改革,先后开办了工程技术学校、航海学校、造船学校、海军学校等专门学校,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学习。他还创建了博物馆、图书馆和剧院,创办了俄国第一份报纸《新闻报》,并亲任主编。他将俄国拖离蒙昧,并使俄国的版图不断拓展,被称为“现代俄国之父”。

回国以后,彼得按照西欧国家的教育体制,建立了造船学校、航海学校、炮兵学校、医护学校、工程技术学校、矿业学校、海军学院等,还选派了一批留学生前往欧洲学习。彼得指出:“学院和学校是国民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事业”,“良好的坚实的学习,就像会形成教会、国家一切利益的种子、根或基础一样”。[6]后来,彼得大帝又接受科学家莱布尼茨的建议,创建了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命令在全国普遍设立计算学校,要求贵族和官吏子弟在10—15岁都必须学习一些计算和几何知识,否则剥夺其全部特权,并规定不毕业者不准结婚。马克思称彼得用近乎野蛮的办法制服野蛮。

彼得一世的继承者叶卡捷琳娜(1729—1796年,1762—1796年在位)统治俄国的时候,启蒙运动正风行欧洲大陆。叶卡捷琳娜与启蒙学者交往甚密,邀请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狄德罗为其制定教育改革计划。1775年叶卡捷琳娜要求在每一个省会城市建立四年制学校,在各县城建立两年制学校。1786年颁布的《俄罗斯帝国国民学校令》,要求在各县城举办四年制免费国民学校,县以下的城镇举办两年制的免费初级国民学校。为了筹措教育经费,叶卡捷琳娜二世放弃了皇室基金,这笔沙皇个人的经费大约占当时整个俄国国家支出的1/13。《俄国通史简编》引用资料称,1786年,俄国有学校165所,学生1.1万人。到1792年,学校增至302所,在校学生增至1.7万人。1800年前后,俄国已有各类学校550所,在校学生6.2万人,在欧洲各国处于领先地位。

彼得大帝时期和叶卡捷琳娜时期所制定并实行的政策,特别是效法西方国家实行国民教育,是使俄国由一个积贫积弱的农奴制国家变为欧洲列强之一的重要因素。尽管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打算废除但实际上由于种种阻力并没有废除野蛮的农奴制,俄国的综合国力还是迅速提升,扩张成为地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帝国,并以欧洲事务仲裁者的身份逞雄世界。在拿破仑扩张时期,俄罗斯被推举为欧洲神圣同盟的盟主。

对内专制对外扩张的政策使俄罗斯没有足够财力持续推进国民教育,落后的农奴制度更是严重制约工业和教育的发展。1856年俄国在与英、法两国间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从主宰欧洲的顶点迅速跌落下来,逐步演变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今天,我们常常认为俄国比土耳其强大是理所当然,其实,在彼得大帝以前的两个世纪当中,俄罗斯在军事、经济和文化上都赶不上它的邻国土耳其,并且在整个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土耳其都比俄国先进。俄罗斯的发展历程与土耳其的发展历程构成了鲜明对照,一条重要原因在于,在1700年前后,没有哪位土耳其君主像彼得大帝那样,充分认识到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性。

在17世纪与18世纪交替的年代,中国和俄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两个彪炳史册的皇帝,一个是中国的康熙(公元1662—1722年),一个是俄国的彼得(公元1672—1725年)。康熙比彼得长10岁。这两个人分别对中国和俄国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的康熙大帝刻苦好学,其学习精神、学习态度在中国历代帝王当中可能是空前绝后的,有人戏称康熙是“学习型皇帝”。康熙自己说,政事之暇,惟好读书。他在学习中国的经史子集之余,还认真学习西方的天文、数学、历法、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医学、药学,甚至于学人体解剖学,他亲自动手解剖过冬眠的熊。在皇宫里面有制药的实验室。当时的一位比利时传教士每天破晓就被召进宫去,给康熙讲解各种西方自然科学,常常到下午三四点钟才出来。康熙也曾在皇宫内设立过一个学校性质的机构——算学馆,让皇家子弟和一些近臣学习数学。他开设“博学鸿词科”和“南书房”,广揽天下贤能。这些举措体现了当时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但在力度上远远逊色于彼得。康熙虽然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很严格,但没能像彼得那样重视国家的教育,没有充分认识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性。彼得使处于文明暗夜的俄罗斯民族看到了现代化的曙光,而康熙只创造了中国发展史上回光返照式的短期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