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千湖之国”的竞争力源泉

“千湖之国”的竞争力源泉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欧洲北部的芬兰只有522万人口,境内有17.9万个岛屿和18.8万个湖泊,被称为“千湖之国”。竞争力来自高质量的国民教育。芬兰的教育方针强调“培养高品质的国民”。与许多国家在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近乎残酷的学业竞争相反,芬兰教育领域几乎不存在竞争。有关国际评价组织认为,芬兰教育制度的品质和公立学校的品质是世界上最好的。竞争力来自全民学习。

(二)“千湖之国”的竞争力源泉

欧洲北部的芬兰只有522万人口,境内有17.9万个岛屿和18.8万个湖泊,被称为“千湖之国”。芬兰有1/3的地区位于北极圈内,气候寒冷。世纪之交,这个北极圈内的“千湖之国”因诺基亚手机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更因全球竞争力排名而声名鹊起。在世界经济论坛举办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中,这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国家,连续多年笑傲群雄,名列全球第一。

“千湖之国”的竞争力从何而来呢?

竞争力来自科技创新。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芬兰仍是一个相当贫困的农业国。到1970年,农业劳动力所占比例缩小至1/4,主要劳动力聚集在服务行业和工业领域。20世纪80年代末,芬兰政府做出了将国家转变为高科技社会的慎重决定,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从此以后,芬兰始终将技术革新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1984年,芬兰研究和发展的总体投入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而美国和日本则接近3%。10年后,芬兰的研发投入比例超过了美国。2000年,芬兰进入世界上研发投入比例最高的国家行列。2003年,芬兰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为50亿欧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5%。芬兰在科研上进行的投资成效巨大。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国家,在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等高科技领域拥有多项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2003年,芬兰的高技术出口已经占货物出口总额的20%。

竞争力来自高质量的国民教育。芬兰国家小,人口少,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不能以量取胜,只能以质胜出。芬兰的教育方针强调“培养高品质的国民”。为了培养高品质的国民,芬兰实行从幼儿教育到终身教育的全免费制度,并且给学生提供书本、午餐和医疗服务。为避免不必要的长途跋涉,儿童就近接受基础教育,由城乡政府负责安排上学距离超过5公里的孩子及残疾儿童的往返交通,旅途太远地区的学生可以住校。芬兰有10所综合性大学和32所理工学院,平均每12万人口就有一所大学和理工学院,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87%,位居世界第一。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芬兰基本上没有私立学校。芬兰在教育投资上十分大方,大方得让人瞠目结舌,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预算中所占比例高达18%,远高于美国和日本,在其他方面却很省,省得也让人瞠目结舌,全国只有总理、外交部长、内务部长和国防部长4个人享有专用公车待遇,并且只能在上班时使用。芬兰制定了近于苛刻的措施管住公务员的嘴,不让用公款吃请。有关国际组织用腐败洞察指数评价一国政府的廉洁状况,这项指标,芬兰连续多年为零。为了建立公平的高质量的教育,芬兰不断推进和深化教育改革,重点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许多国家在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近乎残酷的学业竞争相反,芬兰教育领域几乎不存在竞争。芬兰的教育家认为,考试带给学生不必要的时间压力,对独立思考的学生不公平,学生的学习往往不能用考试成绩来衡量,考试太多只能使学生穷于应付。这些做法是否真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呢?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每3年对41个国家和地区的15岁学生进行阅读、数学、科学3门学科的测试,芬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科学两项指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数学成绩也名列前茅。有关国际评价组织认为,芬兰教育制度的品质和公立学校的品质是世界上最好的。

竞争力来自全民学习。芬兰高度重视建设知识型社会的基础设施。到2003年,芬兰的有线电话网已实现100%数字化,数字光纤网覆盖全国;在芬兰的机关、企业等机构里,使用电脑的人已达到90%以上,平均每百名芬兰人拥有36台电脑。从互联网的普及率来看,平均每百名芬兰人中有互联网用户25个,普及率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在芬兰,90%的企业和公共部门已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人们已习惯于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企业则通过互联网从事电子贸易、银行支付、产品广告和企业形象宣传等工作。芬兰是世界上图书馆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图书馆利用率最高的国家。据统计,2003年平均每位公民每月至少光顾1.15次图书馆,人均年借阅图书23册。在芬兰学生学业成绩连续多年获得世界第一而德国学生学业则处于中下水平的严峻形势下,德国派专人到芬兰调查,做了个电视片。纪录片一开始,在茫茫的白雪天地中,一辆高级的奔驰牌大客车在行驶,这车不运人也不运货,运的是一个图书馆,车里面是书架和书,驾驶员同时也是图书管理员。他要在一周里跑遍分布在人口稀少的森林里的村落,为那里的猎户及其孩子送去报纸和图书。地处偏僻的大人和孩子们一周一次地等着他的车子到来,拿上次订的书并订下次想要的书,顺便看看书架上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杂志和报纸。所有的定购可以电话预约,也可以当面预约,还可以网络定购。订了以后,驾驶员去市中心图书馆拿书,然后一周内按照时间表送到各个乡镇村落里去。在芬兰,这样的流动图书馆有千千万万。德国记者问起,在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现在,使用这样高级的车,跑这么远的路,只是为了送上几本书,值得吗?或者说有效率吗?芬兰人的回答是,没有比送书更值得的了。从这一小事中,我们看到了芬兰对全民学习的重视,对建设知识型社会基础设施的重视。

长期以来,“乌托邦”一词一直被视为空想的代名词,在芬兰,似乎让人看到了“乌托邦”正在变为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