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投入的基本概念
办学校要有校舍、设备、教师等基本条件,这些投入于教育活动的资源的货币表现便是教育经费。“教育经费”在许多情况下被称为“教育投入”或“教育投资”。称“教育经费”为“教育投入”或“教育投资”,隐含着教育经费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经济学诠释。现阶段,教育经费或教育投入、教育投资,通常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发展教育事业而投入的资金。它是实现教育规划、发展教育事业的财力保证,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专门人才和后备劳动力以及培训提高现有劳动力的财力保证。
教育经费的构成有多种分类。从投资对象来说,教育经费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经费,以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这是对国民教育体系的投资,是教育投资的主要部分;二是用于成人教育的经费,以提高在职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技能,包括职工教育、农民教育、干部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等,也可以说,这是对终身教育体系的投资。从投资用途来说,教育经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保证教育事业健康运行的经常性费用,亦称事业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学校的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二是添置校舍、设备等大型固定资产的基本建设费用。从投资主体来说,教育经费可以分为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企业事业单位投入的教育经费和个人投入的教育经费。
为便于对投入教育活动的经费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根据国际范围内的通行做法,现阶段我国主要对投向学校教育的经费,或者说对投向国民教育体系的经费进行统计,主要包括四大部分: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包括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国营厂矿企业办学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减免税部分用于教育的经费。
(2)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主要指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的教育经费。
(3)社会捐资、集资办学经费。
(4)事业收入。主要指学生家庭承担的学费和杂费。
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很多,有的来自国家财政,有的来自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有的来自居民家庭,从本质上说,都来源于国民收入或国民财富。居民家庭投入的教育经费是在国民收入一次分配以后向教育投资;国家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是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以后向教育投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