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办学不是闭门造车

办学不是闭门造车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行知一方面积极投入办学工作,一方面抓紧时间到办学有成效的学校考察。丁夫人是校长的夫人,为此陶行知深受启发,认为丁校长能专心办学,与夫妻两人的齐心协力是分不开的。所以,陶行知在乡村开展的教育改造,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不是在闭门造车,不但与理论最前沿时刻保持着联系,而且自身就是教育最前沿的一部分。

六、办学不是闭门造车

如何“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研究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陶行知知道,“这不是一说就可以成功的,必须要用科学方法去试验,用科学方法去建设,对于种种,都要问一个究竟,彻底搞清楚”。在这个过程中,他体现出一个学者严谨的作风和科学的态度,更体现出一个社会改革家的风范,使办学具备了扎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

(一)深入的考察调研

陶行知一方面积极投入办学工作,一方面抓紧时间到办学有成效的学校考察。他的考察非常仔细,譬如考察江宁县立师范学校、无锡小学,就与师生共同用餐,查看学校的各种表册,有的内容还详细记录下来。

譬如对南京燕子矶国民学校的考察,就深入研究学校取得初步成功的原因。陶行知认为该学校,一是办得经济省钱,二是能影响周边环境,和乡民融洽相处,不但教人知识,更教人做事,在做事中改造自己,也改造社会,并把良好的卫生习惯传递给了乡民。三是能因地制宜,真正为乡村服务。譬如考虑到当地河流多,孩子容易发生溺水事件,学校在星期日就只放半天假,也不放暑假,以让家长安心做农活,学校此举就深得民心,赢得好评,在当地迅速站稳脚跟,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陶行知还发现该校“去年女学生寥寥无几,今年因丁夫人之教导,已经有三十余人了”。丁夫人是校长的夫人,为此陶行知深受启发,认为丁校长能专心办学,与夫妻两人的齐心协力是分不开的。所以他说,“他们所组织的简朴家庭同时是乡村家庭的模范。我想未来的乡村学校最好是夫妻合办。”为此,他还写了通俗易懂的一首诗,以作倡导:“男学生,女学生,结了婚,做先生。/那儿做先生?东村或西村。/同去改旧村,同去造新村。/旧村魂,新村魂,一对夫妻一个魂。”

陶行知也是有这样的设想,就是“以学校化学校”,以办得好的学校示范带动周边学校的发展。后来,几所经过考察获得好评的小学,就被特约为晓庄学校的中心小学。

显然,因为陶行知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调研,他的办学思路更加充实,并越来越具可操作性。所以作为校长,多看多听多观察多思考,不急于求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从组织和专家中借力

中华教育改进社是以陶行知为代表创建的,该社汇聚了一批拥有共同理想的教育人士,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范源濂、黄炎培等任董事,美国教育家杜威、孟禄担任名誉董事,陶行知担任总干事。他们还成立了研究部,联合了大学教授,以研究的精神来扎实推进乡村教育。所以,陶行知在乡村开展的教育改造,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不是在闭门造车,不但与理论最前沿时刻保持着联系,而且自身就是教育最前沿的一部分。学校发挥了一个凝聚—传播的强大作用,也体现着从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不断往复提升的过程。

在晓庄学校成立半年后,陶校长就为在加拿大举行的世界教育会议递交了一份题为《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一斑》的报告,对南京的乡村教育运动作了介绍。晓庄学校就这样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关注,国际自由平等同盟会派人来参观,陶校长的老师、哥伦比亚大学克伯屈教授也专程前来考察晓庄师范,他甚至将晓庄校歌《锄头舞歌》带回美国,交由著名歌唱家罗伯逊翻唱并灌制成唱片。陶校长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以“国民外交使节”的名义出访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并出席“世界和平大学”、“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使中国的乡村教育运动影响更为深远。

陶行知通过不断的调查研究,全面梳理着乡村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并通过提交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讨论,唤起更多人对乡村教育的关注与支持,并进一步统一思想与认识。又通过教育改进社设立特约乡村试验学校,使更好的理念与做法落实下去,并作为“样板”,以“星星之火”“燎原”中国乡村大地。

陶校长还通过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安排,又聘请了专家到沪宁一带考察乡村学校,来作为改进乡村教育的参照。如丁兆麟先生仅在无锡就考察了二十多所小学,并把相关的信息带回来,又对个别小学作进一步的重点调研。

(三)用宣讲与论著赢得更多支持

陶行知一方面深入乡村教育第一线,另一方面源源不断地撰写文章,开展演讲,为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提供方向和指导。仅在1926年10月底,就连续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国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我们的信条》、《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试验乡村师范答客问》等重要文章。

他还写了《介绍一件大事——给大学生的信》,恳请大学生看清国家未来的需要,早日下乡来,“和我们共同挑起这个担子”。在他的感召下,像清华大学的学生、上海爱国女子学校任教的教师,都来投考晓庄师范。他还通过多种平台,如师范学校、大学等各种教育会议,宣传乡村教育及其办学理念。又因为看到庙会在中国乡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也曾特派职员赴庙会举行同乐会及演讲会,以唤起村民对自身教育的兴趣。

当他发现大家,学校里的师生包括社会上对“教学做合一”的理解有误,譬如把教学做分成“教”、“学”、“做”来写,他就特意在晓庄寅会上来谈这个问题,希望大家有更清晰的认识与落实。但陶行知并不是以自己的意见置于别人头上的人,当别的学校把“教学做合一”改成“做学教合一”,他倒觉得“这是格外有意思的”。

“一次有一位朋友告诉我说:‘你们在劳心上劳力的主张,我极端的赞成。’我说:‘如果是在劳心上劳力,我便极端不赞成了。我的主张是劳力上劳心,不是在劳心上劳力。’”这个意思就非常明确了,中国传统是把人分成劳心者和劳力者,陶行知看到了其中的弊病,所以强调实现两者有机的结合,就是从农民角度出发,劳苦大众通过教育增长才智,进而减轻劳动负担并获得身心解放。

在宣讲的过程中,陶行知一切从实际出发,凡事但求实效。作为一个留美博士、大学教授,他可谓是满腹经纶,学识渊博,但是面对不同的对话者,他尽力选择对方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

譬如他写给江苏省省长的信函,行文严谨规范,用词精辟扼要,显示了很高的文化功底。但是更多的文章,尤其是面向公众、学生的演讲内容,就会非常通俗易懂,绝对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卖弄之意,反而加入了许多生活例子,来使人们更好地领会他的思想。

譬如他批评已往教育所犯的错误,归纳为三种病:一是把放弃或忽略弱势群体的做法称之为偏枯病;二是把坐而论道的做法称之为守株待兔病;三是把民众置于教育最末的做法称之为尾巴病。对于现实问题的观察和提炼,既切中时弊又极为简约而到位,在宣讲中非常利于被理解、被记忆。

再譬如讲到“生活即教育”和“教育即生活”的不同,他就打了个比方,前者就像“鸟在林子里”,后者就像“鸟在笼子里”。为了说明什么是“在劳力上劳心”,他就通俗地说,就是要“如何用烧饭的书,用别人烧饭的经验,使自己所烧的饭,既合口味,又合卫生”。又如讲到社会生活要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如何促进生产,像老农种棉花,收成不够好,如果用科学方法来条播种,就能提高产量,陶行知就打了个风趣的比方,“男女两人结婚以后,就要生小孩,棉花和教育结婚之后,也要生东西。他们结婚之后,那么棉花要生得好,生得多”。

陶行知有一首诗也写得很风趣而通俗:“老孙!老孙!/校长招你来/当个师范生/西天保谁去取经?/小朋友是你的唐僧。”还有对学生关于书呆子的提问,也回答得非常巧妙,通俗易懂。学生问,书本是人生工具的一种,为何有人说读书的叫“书呆子”,这不是使人都不读书而后快么?陶校长回答道:“书呆子就是读书没有目的的人。我平时尽力劝人不要做书呆子。书是一种工具,只能用,不可读。比如筷子是吃饭的工具,假使我们对于筷子,不晓得拿来用,却对着它‘筷子、筷子’的念,那不是‘筷呆子’了吗?”[18]

陶行知的很多文章,都非常通俗易懂,有些像和你谈心一样,有些则类似日记形式,都围绕着教育、办学,都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或者拗口的名词,却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也很平易近人,当然两人的视角是有所不同的,陶行知重在办学,苏霍姆林斯基重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陶行知经常有一问一答的文章,大都是师生对一些问题的探讨的记录,陶行知一边办学,一边不断地疏通着大家的思想,使大家统一思想。这也是他办学中一直在做的事情。

1932年,国民政府开始实施会考制度,鉴于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损害,陶行知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抨击,“赶了一考又一考。……一连三个考赶下来,是会把肉儿赶跑了,把血色赶跑了,甚至有些是把姓名赶跑了。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同时是把家里的老牛赶跑了,把所要收复的东北赶跑了,把有意义的人生赶跑了……换句话说,是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话非常通俗易懂,内容一针见血。

这些努力没有白费,乡村教育运动迅速唤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热忱。譬如蔡元培、冯玉祥等都曾到现场参观并发表讲话,各界人士也纷纷以各种形式表达对乡村教育的支持。

国内教育界来晓庄学校考察的人或团体就更多了,陶校长和他的师生也不时被邀请去其他地方办学施教,尤其到了暑寒假,这样的函电更多。他们真的像陶校长所期望的,成为点亮各地农村教育的火种。这个时候,你就不得不承认陶校长的远见卓识了,因为这些人是那么的“服水土”,服农村的水土,根本就不要一个适应农村生活的过程,他们有知识、有文化,能迅速与农人打成一片,有在农村生活的能力!

也许,当最初陶行知提出“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这个倡议时,连现在的我们都会觉得他过于理想化,但是按照晓庄学校这样的发展势头,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有可能的,如果放在和平年代,那一定是可以实现的。

那说明什么问题?说明陶校长开出的“办学处方”到位!当时的教育非得这么办不可!

但是在这个乱世里,办学条件总是恶劣!这样苦心孤诣打造起来的晓庄学校,才三年时间,就因被指为图谋翻盘之名,一夜之间被军警查封。而陶行知则被政府通缉、四处潜逃、流亡日本,经历人生中的一次劫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