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务实中求创新

在务实中求创新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学习陶行知的办学,归根到底是要学习这种科学务实精神,在务实中求创新,而不是照搬照抄,或者把注意力放在要挑战哪个权威,这实在是“作秀”的事情。在务实的前提下,为了民众尽可能获得教育,所以陶行知注重灵活多样地办学,并非设有课桌椅和讲台,才算是一所学校。

七、在务实中求创新

我们对陶行知的阅读与理解,一定要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进行,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也才能为从事现在的教育获得更多的启发与感悟。

(一)真正的指南针是生活

陶行知一方面积极推进乡村教育,一方面通过调研反思,针对发展中的问题、人们认识中的误区,不断撰文分析、澄清、提醒,以引导乡村教育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实质上,这个乡村教育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他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体现,一边学习研究,一边推进实践,一边积极传播普及。

譬如,大家对陶行知的几句名言非常熟悉,“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由于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换了个位置,我们的不少文本以此描述陶行知“敢于挑战权威”、“不唯师”之类的话,好像把他描绘成一个勇于革新的勇士。但这还真是一种粉饰的方式,不是根本的东西。根本的东西是陶行知心里装着人民,装着中华民族,一切只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他在教育实践中的诸多创新,并不是喜欢花样翻新或者标新立异,而是他对于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刻剖析和亲身实践中得来的。

陶行知谈到自己的这个转变:“‘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论,也是现代教育思潮的中流。我从民国六年期便陪着这个思潮到中国来。八年来的经验告诉我说:‘此路不通’。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才悟到教学做合一的道理。所以教学做合一是实行‘教育即生活’碰到墙壁头把头碰痛时所找出来的新路。”[19]

的确,因为按当时社会的动乱情况,根本难以很快办起很多学校;而当时中国的学校少得零星,根本没法通过学校来做教育普及工作;而少得零星的学校底子又是如此薄弱,根本没法开展系统的改革。“我从前也是把外国教育制度拉到中国来的东洋车夫之一,不过我现在觉到这是害国害民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我们现在要在中国实际生活上面找问题。”“课堂里既不许生活进去,又收不下广大的大众,又不许人动一动,又只许人向后退不许人向前进,那么,我们只好承认社会是我们的唯一的学校了。”

所以,在陶行知看来,什么都是“我们只问是非好坏,不问新旧宽严。是的、好的,虽旧必存;非得、坏的,虽新必除。”如果说,这样做是一种精神,那肯定也不是敢于挑战权威的无畏精神,而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和诸位同是在乡村里摸路的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是实际生活。”他一直在提醒大家不要盲目地、囫囵吞枣地抄袭外国制度,而要运用科学方法建设适合本国生活的教育,而这唯有“虚心的态度、精密的观察、证实的实验”,才能作出创造性的工作。

而提出“教学做合一”,就是针对当时社会的迫切需求而来。譬如,晓庄也开办过乡村妇女教育,但几次都失败了。试想,当时妇女连养家糊口都操心不过来,哪有闲心读书写字呢?!陶行知对此有过深刻的反思:“哪里知道吃着早饭愁着中饭的农人何能与你赛跑?”“便决定改变方法,以生利训练为中心,而以文字和别种训练为副。现在试验期短,尚不能有具体成效,但似乎是一条比较可以走得通的路。”

所以,学习陶行知的办学,归根到底是要学习这种科学务实精神,在务实中求创新,而不是照搬照抄,或者把注意力放在要挑战哪个权威,这实在是“作秀”的事情。“我们最初拿到晓庄来试验的要算是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了”。

陶行知一直牢记着办学的初衷,那就是如何通过教育,为落后贫困的乡村、农人、儿童谋求最大的福利。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一点来进行,他所努力探索的都是在设法怎么才能更快更好地接近这个目标。譬如他在师范生的培养中,为何要让学生学习烹饪、学习耕田养牛,就是希望未来的教师能有扎根农村的生活技能,这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所定位的,把这个当作调剂学习生活的“调味品”或者只是增加一点生活乐趣。当然,我们现在这样的定位也是对的,虽然目的不同,形式类似,但这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的,都是务实的表现。

当时无论是老八股还是洋八股,依然与民众生活毫不相干,不但传统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当时教育之极端不普及的问题更是严重。当时国内引进了道尔顿制,颇为引人瞩目。但是陶行知并不认为完全可以推行。他认为,道尔顿制虽比旧式学校要自由些,更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但还是太看重了书本,也更适合初中以上,“人家怎样做,我也怎样做,而不求其所以然,便是无意义的做”。

如果我们能够如眼下流行的词语“穿越”一样,回到陶行知的时代,去感悟当时的社会环境,我们就会由衷承认他的提法是如此务实,所以也就如此的科学。

(二)不拘一格办教育

在务实的前提下,为了民众尽可能获得教育,所以陶行知注重灵活多样地办学,并非设有课桌椅和讲台,才算是一所学校。

他呼吁大家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连坟墓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课堂。谁能说庙行的无名英雄墓和古北口的‘支那’勇士墓不是我们最好的课堂啊?”也可以通过“即传即学”方式更多更快地传播教育。

他时刻关注生活细节,发现他的小儿子在哥哥的帮助下,居然很快学完了第一册课本,就深受启发。儿童学完一课,就可以教别人一课,因此命名为“连环教学法”予以推广,以便缓解师范生教员不足的困难。

在陶行知眼里,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值得尊重的,他真心视儿童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他曾说,教师要进行自我教育,就要请“第一流的教授”,以及有真知灼见、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诳话的人。而陶行知认为,在所有的老师中有两位最伟大的老师,就是老百姓和孩子们。

后来,晓庄学校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后,学校教师和师范生都不能回晓庄小学任教,晓庄小学的小学生就自己组织起来,推举同学做校长,开展自我教育,并称为“儿童自动学校”。陶行知得知后,非常高兴,并风趣地赋诗一首:“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如学在。”[20]有趣的是,学生还回信说:这首诗有一个字要改。大孩教小孩,小孩为何不能教小孩?陶行知就将诗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很风趣地把这事称之为“黄泥腿的小孩改留学生的诗”!可见,陶行知在办学过程中,他的教育思想已经深深影响了他的师生们,由此培养出热爱学习并颇具独立能力的好孩子!

晓庄学校里出现学生恋爱事件,一对热恋中的男女学生一同骑了小毛驴回校,这在当时被周围群众看作是伤风败俗之事,甚至传到了教育部部长那里。学校师生也议论纷纷,但陶行知认为,凡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是教育的内容,这就是生活即教育的真谛。为此,他引导大家就此事展开讨论。他自己也亲自参与进来。陶行知说:“恋爱本是一件极平庸而极重要的事,我们应该公开地诚实地讨论,才不致走入歧途。中国习俗,家庭间、学校都不敢谈这个问题。全国学校中,师生坐在一堂来谈论它,晓庄恐怕是数一不能数二的。”[21]

关于学生谈恋爱,不要说在那时,就是现在中学里,有的老师都比较忌讳,对此也谈得极少,不外乎说些“不准早恋”、“早恋的坏处”等等,陶行知对此不回避、不斥责,坦然面对,共同探讨,决不因循守旧。

同样,对建设中国的幼稚园,陶行知深刻地认识到,幼儿教育对于孩子的一生发展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由于乡村缺乏幼稚园,尤其在农忙之时,幼儿无人、无处管教。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在乡村办幼稚园都是“造福村儿,便利农民”的。对此,陶行知同样采用了灵活的态度,就是倡导要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立足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挖掘中国自己的音乐、诗歌、故事、玩具和大自然;从村民中、女学生中、教员的亲友中挑选、训练出本乡师资来教导儿童,用本村小学手工科及工匠仿制玩具,努力建设平民的幼稚园,使个个乡村都有幼稚园,个个幼儿都能享受这个幸福。

不要说当时和现在形势大不相同,就是当时办同类学校,陶行知都明确地说,“晓庄同志不论到什么地方去,如果只能办成晓庄一样的学校,便算本领没有学到家,便算失败。没有两个环境是相同的,怎能同样的办?晓庄同志要创造和晓庄大不同的学校才算是和晓庄同,才算是第一流的贡献,才算是有些成功。”“你们如果到那里去仍然办一种传统的学校,那你们就不必多此一举。”

虽然陶行知立志改革,注重办学的灵活性,但他的处事态度是非常冷静理性的,他一再告诫大家:“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譬如园丁栽花木,倘只执一镰斧,乱砍荆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如陶行知虽然觉得当时的幼稚园患了“外国病”,但他也提醒大家,要针对幼儿教育国情,建设中国的幼稚园,但也不采取狭义的国家主义,外国材料具有普遍性、永久性的,亦当选粹使用。

现在,“中国特色”、“本土化”也是幼教界常用的热门词汇,但我们也很遗憾地发现,不少幼儿园是为特色而特色,为品牌而品牌,其“本土化”纯粹是装点门面的,或者干脆就是整个儿一个洋品牌,与陶行知所倡导的,相差何其远矣。其实,幼儿园办得成功与否,关键不在于特色,也并不是仿照陶行知的就对,或者照搬蒙台梭利的做法,关键在于是否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陶行知倡导幼稚园的中国化、本土化,是真正出于对当时乡村实际的考虑,为尽可能普及幼儿教育而选择的路径。从陶行知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他所有的做法都是以教育救国为出发点和归宿。他所殚精竭虑的,就是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接近这个目标。所以说,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从来就不是言必称外国的,而是能走出切合当下需求的办学之路。

当我们初读一介书生提出的“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目标时,我们肯定不抱希望。在当时中国这样动乱的社会背景下,一介书生有这样宏大理想和高远境界,如没有一种强大的人生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没有科学务实的工作态度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