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想象一下这样的学校
对于帕夫雷什中学,我们可以有一个初步的想象:
在学校里,绿树成荫,果园飘香,这都是师生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每个走廊都贴有名人名言,校园环境经过有心的布置,很有文化氛围,极具教育意义,各种教学实验室设备齐全。
学校不大,但是课堂很大很多,不仅在校内,也延伸到校外。学生们上午认真地上课,有时还选择到野外、大自然中上课;下午则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参加田园劳动、开展体育活动、读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有时静静地读书思考、写写心得体会。学生吃得好、睡得好。
这是手脑并用、劳逸结合、张弛有道、充满乐趣的学校生活,相信这也是容易让孩子们喜欢的学校生活。
当苏霍姆林斯基撰写《帕夫雷什中学》时,学校有35名教师,受过高等师范教育的有25人,25人工作10年以上。无论是谁,都不曾想过要到别的地方去或者脱离教育工作。学校有276个学生,他们的父母过去也是该校的学生,而且已经有第三代进入这所学校读书了。
其他没什么变化,一样的老师,一脉相承的学生,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样的熟悉程度,对教育非常有利。他甚至描述了这样一个温馨的场景:“当你朝小孩子或者少年看去……便会情不自禁把他跟他那位当年同样坐在这个教室里乃至坐在同一张课桌的父亲或母亲相对照。”[16]
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回忆说,他父亲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的老师,很温和,他绝不会粗暴地触碰孩子的心灵。他是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他首先忠于的不是上级的文件,而是学生的心灵。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维埃教育理念中可谓“没有儿童”、“没有课余时间”,而帕夫雷什中学则特立独行并坚定不移地弥补了这一缺失,为此承担了来自外界、行政上的不小压力。他多次对违背教育规律、侵犯儿童心灵的指令予以坚决的抵制,同一切形式主义的教育作毫不妥协的斗争,因而曾遭到粗暴的批判。[17]
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像蔡元培、陶行知、蒙台梭利这些教育家在办学时,都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社会舆论、上级行政干预,有时压力还非常大,但是这些教育家都是把校长职位、自身安危置之度外,而把他们认准的教育理想坚定地落实下去,其独立人格可见一斑。
苏霍姆林斯基,这位教育界的巨擘,在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和世界知名人士后,仍留在农村。如果说,他把人生的分分秒秒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那是毫不夸张的。当然他的工作实在太拼命了,到了太不爱惜身体的地步,这是我们唯一不能够提倡和学习的。他的中年过世,也让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
现在的帕夫雷什中学,曾前往该校考察的李镇西老师这么描述:“帕夫雷什中学是在大路边的一个高坡上,学校朴素而精巧。远远看去,绿树掩映中的白墙红楼,明快而和谐。”
这样的学校真令人向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