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合作学习的特征

教师合作学习的特征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次,教师合作学习的共同目标体现了教师的相互承诺,有助于合作学习的坚持。共同目标既体现了个体与个体、团体目标的相互依存关系,又体现了合作学习中各个参与主体对实现共同目标的共同承诺,这样的承诺有助于增加教师合作学习的责任感,不能够轻易中途退出,从而有助于教师合作学习的持续开展。因而,积极互依是教师合作学习中主体间关系的基本特征。

三、教师合作学习的特征

教师合作学习不同于教师的个体化学习、竞争性学习,具有几个基本的特征:共同目标、积极互依、个体责任、互动互促、共同建构与协同反思。[18]

(一)共同目标

共同目标是教师合作学习的首要特征。无论从教师合作学习的本身、目标的产生,还是从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调整与坚持来看,都体现出了共同目标的特征。

首先,从教师合作学习本身来看,共同目标是区别于教师的个体化学习与竞争性学习的特征与要求。个体化学习是独自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他的目标具有独立性,与他人的目标无关;竞争性学习则是所有人实现一个目标的过程,只有其他人都不能实现他们的目标,他的目标才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具有排他性;而合作学习则是不同教师分工协作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

其次,从目标的产生、调整与实现过程来看,教师合作学习的目标是教师根据自身、学校发展需求在不同教师个体目标间、个体目标与共同目标的冲突、协商、调整中逐步达成的,是教师交流、对话、研讨、互助、互学、协作的过程,也是教师团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协调而产生的目标。共同目标是教师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前提,同时,每位教师也应该有明确目标,只有当共同目标与个体目标一致,且合作学习中其他教师的目标实现时,个体的目标才能够实现。

再次,教师合作学习的共同目标体现了教师的相互承诺,有助于合作学习的坚持。共同目标既体现了个体与个体、团体目标的相互依存关系,又体现了合作学习中各个参与主体对实现共同目标的共同承诺,这样的承诺有助于增加教师合作学习的责任感,不能够轻易中途退出,从而有助于教师合作学习的持续开展。

(二)积极互依

教师合作学习也体现了教师间人际关系、合作学习过程中各要素间的积极互依。

首先,教师合作学习也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只有教师间形成相互信任、坦诚以待、彼此接纳的人际互依关系,而不是个体间孤立无关,或者是对抗的人际关系,才能够开展真正的教师合作学习。教师需要打破原有较多的孤独、封闭的工作与学习方式,教师之间主动、真诚交流,友善地对待和处理活动中的冲突,把教师间的差异作为一种学习资源,相互欣赏、互相学习,形成信任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因而,积极互依是教师合作学习中主体间关系的基本特征。

其次,合作学习过程中各要素的积极互依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体现在目标、任务、角色、资源、技能、评价、效果等方面的积极互依。目标、任务、角色互依体现了在目标制定、角色承担、任务分工中教师个体之间、教师个体与团体之间的互依;资源、技能、评价与效果中的互依体现了教师合作学习中各方面资源共享与各个环节间的互依。

有效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要素的关系是积极互依,消极互依并不能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本质,也无法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价值。只有教师根据自己和团体的需求共同制定目标、平等参与角色分配和责任分工、主动互助,实现在目标、角色、任务、内容、过程和效果上的积极互依,才能真正保证和协调主体关系和合作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个体责任

个体责任是确保教师主体实现团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重要保障。与个体化学习和竞争学习相比,合作学习的目标实现包括团体目标与个体目标,而不只是个体目标。因而,合作学习中的个体既需要承担实现团体目标中的个体责任,也需要承担实现个体目标中的个体责任。

在教师的合作学习中,首先,教师在团体目标的实现中承担个体责任并以协作互助研讨等方式完成个体任务,体现了个体责任在教师合作学习中的核心价值。其次,教师需要为保障他人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承担个体责任,比如相互积极主动的交流、咨询、鼓励、监督都会有助于共同目标的达成,这样的个体责任既有助于保障团体任务优质高效的完成,又有助于教师个性人格的完善。因此,个体责任既为团体目标任务的优质完成、团体目标的高效实现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教师个体发展提供了展示并提高自我能力的条件。此外,个体责任还需要教师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理解个体责任对个体和团体发展的作用与价值,明确并协调个体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中的责任与义务,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参与决策,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儿童、学校发展的共同目标。

(四)互动互促

与个体化学习和竞争性学习相比,合作学习突出体现了人际交往互动和效果的互相促进。个体不再是孤独的、孤立的个体,而是与他人密切相关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是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各个主体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符号进行对话、沟通、协商、碰撞,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碰撞出新观点,激发出新思路,形成个体难以独自形成的更高层次的创新观点、思路与行动方案,这是一个主体间不断相互影响作用的过程,也是主体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最终促进个体和团体共同发展。

合作学习中的积极互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成员之间沟通彼此的看法,积极交流所需的信息和材料,分享彼此的经验与观点,从而形成对事物对问题更细致、更深入的分析与理解;教师成员为彼此提供足够和有效的帮助,相互鼓励与支持;教师成员在互动中共同探寻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等;对彼此得出的结论积极讨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为最终决策提供参考建议;并且教师之间相互支持彼此为共同目标付出的努力;等等。

在互动中促进教师个体和团体的发展是合作学习能够持续的保证。在合作学习中,主体间既要有平等的人际关系、个体的责任与任务,以保证主体的平等参与,同时还需要有互利互促的效果,否则就难以激发和保证活动的持续和深入开展。在教师合作学习中,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教师合作学习提供了基础,不同背景、经验、教龄、特长的教师主体为合作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便利资源,共同的话题、共同的问题、共同的目标把他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言语、情感、动作的交流与碰撞中,潜在的教师团体的发展需求与预期目标通过真实的互动得以落实。创新的观点、适宜的问题解决方案,或者是继续深入的探究、辩论、澄清观点,既有助于教师清晰自己原有观点、解决当前困惑、找到思考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又以更适宜、更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实现了预期目标,这在教师互动基础上实现了各主体间互相促进的效果。

(五)共同建构

与个体化学习和竞争性学习更多的自我建构的特征相比,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共同建构的特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参与者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交流、沟通、对话、辩论、反思、产生新观点这些方式,形成了自我建构——冲突(或支持)——反思——共同建构——自我重新建构的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过程。

在主体间的认知过程中,首先,自我建构是基础,每个主体需要运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与能力,与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互动,形成自己的观点与思想,这是整理、澄清自我已有观点与思想,并形成自己的新观点与思想的过程。由于主体间的观念、已有经验与能力的不同,各个主体所形成的观点与思想会有多种多样,各个主体既有可能可以把他人的观点与思想纳入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也有可能修改和调整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这是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其次,当不同个体的观点、思想、结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冲突就产生了。建设性地解决冲突体现了表达与阐释观点、经历观念冲突与不确定、获取更多信息并理解对方的立场与观点、概念重构的过程,这也是一个争论或者是辩论的过程。而当没有冲突产生的时候,教师交流过程中的观念流动有助于教师获得支持和信心。再次,共同建构是教师的认知过程中的核心。合作学习的目的不是止于个体的发展,它是不同主体齐心协力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因而,在自我建构的基础上,当前情境中,各个主体需要充分发挥主动性,通过各个主体间的支持、沟通、冲突碰撞、反思、协商,形成有利于个体与共同目标实现的观点、思路与方案,这体现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共同建构。最后,共同建构基础上的自我重新建构有助于教师形成更适宜的观点和思想,并得到强化和提高。共同建构不是合作学习的终结,创新的观点与思想不会在不同的教师身上发挥同样的作用,只有教师团体对共同建构形成的观点、思路与方案进一步理解、结合自身知识、经验与能力,形成内化的观点与思想,才有助于教师的真正发展。在教师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断澄清自我已有观念与思想、理解适宜的观念与思想、思考如何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尝试运用新的思想观念。因此,可以说共同建构是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重要内在认知过程,体现和反映了实现教师互动互促的本质要求。

(六)协同反思

与个体化学习和竞争性学习更多的自我反思的特征相比,教师主体间的团体协同反思是教师合作学习得以有效、深入开展的内在的促进机制。教师合作学习为协同反思提供了平台。反思是一种社会性、公共性的活动,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最好方式是教师之间、教师与研究者之间的合作。[19]首先,在教师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反思是个体和教师团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反思与质询的过程。团体尊重每个人的思考的步调,并进行协调与整合。[20]例如,可以同时思考“这对于我和团队意味着什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有哪些新认识?哪些有效?以后应该注意什么?”这种团队反思的过程与能力有助于教师厘清自我原有观念,并形成新的思想与认识。同时也体现了教师间的凝聚力,在反思中共同前进。其次,教师的协同反思体现在反思的内容上。随着合作学习的进程,教师需要对其主题的开展、目标的调整、团队成员的问题与新思想、过程中的评估等问题进行反思,而且是所有参与主体的协同反思,并及时作用于当前的合作学习进程中。因此,协同反思既是教师主动参与的体现,也是保障教师合作学习得以有效、深入开展的内在促进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