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我教育过程机制
“机制”是“一个工作系统的组成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1],从这个角度看,关注过程是研究机制的题中之意,自我教育过程机制应当作为自我教育机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自我教育过程机制即是自我教育机制发生过程,考察的是自我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步骤与程序。运行程序是自我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用的重要保证。
自我教育机制是从自我意识诞生的萌芽性机制,经一系列的缘起性机制,直到非常成熟的心理——社会的执行性机制组成的动态过程。正是最后这非常成熟的心理——社会的执行性机制中,蕴含的每个个体的动机、价值、情感、需要及主我、客我、社会我、理想我、现实我、个体我等标示了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抽象的、虚幻的存在物,它就是以每个个体的动机、价值、情感、需要为基础,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围绕着主我、客我、社会我、理想我、现实我、个体我所展开一系列的“自我的嬗变”过程。自我教育过程机制首先指向的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次是如何成为这样的人,在向着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如何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如何进行及时的评价监督和激励,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等等。自我教育过程机制包含着自我规划与组织管理的不同阶段。对自我教育过程机制的考察要从过程阶段性进行。
第一节 自我教育过程机制的阶段
自我教育的起始、施行、指向、评价等诸环节都跟需要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的需要理论立足于一个侧面描绘,析示了自我教育运动的客观情况。这种需要是自我教育的动力和源泉。如前所述,人的需要源于社会环境的丰富多彩与个体匮乏之间的不协调,也即是客观环境对个体产生刺激,引起个体的心理矛盾。这种心理矛盾也就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推动个体去否定、发展现实自我,努力促进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转化,并逐步实现理想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个体的成长过程是那种自觉地认识自我、否定自我、重新塑造自我的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即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样论述是从总体上把握自我教育程的。
在具体阶段上的划分此前的许多研究者都进行了研究。诸如:一凡、辛锋在《如何突破人生的危机——自我教育论》中将自我教育过程分为自我教育目标的确立、自我教育计划的制订、自我教育计划的执行和自我教育结果的评价四个阶段。程长晋在《自我教育论》中将其分为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发展三阶段。张晓静在《自我教育论》中将其分为自我教育意识的产生、目标假定、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强化五个阶段。祖嘉合把其分为自我考评、自我驱动、自我监控和自我发展四个阶段。其他研究者也提出了其他的划分观点。本文认为先前的划分都是非常好的划分方式,但是仍略显简化,或者对自我教育进程的可能归宿讲解不是甚明。笔者在继承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自我教育分为七个阶段。
作为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自我教育经历一个动态的过程,表现为依次推进和相互依托的各个环节之间的承续。自我教育是个体主观自主、客观自为的教育活动,是在客观实践中进行的改造自身的活动,其过程包括:
一、自我认识
如果把自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成不同阶段来考察,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始阶段就是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对于自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没有自我认识就无法对自己进行定位,也就无从确定自我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只有当一个人了解自己时,他才能够进行自我教育。”[2]在自我教育过程中的“自我”既是教育者,同时又是被教育者,一个人必须承担两个角色。这就要求个体的自我必须分化成两部分,即主我和客我。自我认识是指认识主体对其自身的反省和认识,即主我对客我的认识。所谓“主我”也就是主体自身活动与行为觉察者的我;“客我”则是被观察被认识到的自我的身心活动状况。我们常说:“我觉得我大有潜力”“我意识到我缺乏交际能力”等等。在这些句子中,作为主语的“我”就是主我,即认识者、观察者、自觉者;句子里的宾语“我”就是指客我,即主体自觉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主体当下的存在,这个存在是有限定的、受动的。自我教育过程中的主我首先要通过自身的对象化实现对客我的认识,明确认识到客我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不足,以及客我的行为习惯、个性特征等,才能达到以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发展客我的目的。而客我与主我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客我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主我的发展过程。自我分化为主我和客我是主体实现自我认识的现实条件。
自我认识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自我认识是构成自我的一切方面的认知,包括自我的机体及其活动状态,以及自我的地位力量,还包括认识自我的思想活动状态、地位作用、价值需要、权利、义务、责任等,明确自我的优劣长短。从认识的主客体上讲,自我认识主要有两方面:对现实自我的认识和对于理想自我的认识。对于现实自我的认识主要集中于刺激对应的方面,同时涉及其他相关方面。对现实自我的认识包括对物质我的认识,对社会自我的认识和对精神自我的认识。对于理想自我的认识主要是对其适用性、现实性作审查,是对能否有助于实现自身需要的确认,是对理想自我的具体细化。通过自我认识,个体形成了对现实自我的清晰准确认识,对理想自我的适用性、可实现性的确认。仅对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认识是不够的,还要有对二者辩证关系的认识、对如何协调冲突的认识,其结果就是形成对连接二者的枢纽——可实现自我的认识。可实现自我实质上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矛盾斗争的结果,连接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是对理想自我的析解、降格,又是对于现实自我的擢升,以它作为具体努力方向既有发展性又具有可实现性。主体能否准确、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认识,直接影响着自我教育过程的结果,自我认识是主体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自我教育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自我一直在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平时的自我认识是在一种平稳状态下进行的、无意识的潜移默化行为。自我教育过程中的自我认识则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过程中的自我认识是外在刺激下的有意识的认识,既有单方面针对性又具有整体性,而在他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认识则是以一种平稳、潜在的形式进行的,还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没有提高到整体上的认识高度。
二、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与自我认识是相伴随的。自我评价是主体自我意识能动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自我教育过程中,主体自我一旦认识到“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差距,也就认识到了现实自我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从现实来说,“现实的我”的合理部分常常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这样,“现实的我”中的合理部分的各种感性需求之间往往会发生冲突,需要具有理性的“理想的我”对感性的“现实的我”做出具体分析和整体性评价,合理地调整感性的“现实的我”,确保感性的“现实的我”的合理需求分步骤、分层次地得到满足。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中,就是自己对自己现状作出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判断,通过评价,自我会依据自己的现状,明白自己的处境“是好是坏”,以确定自己的意义追求。即主体对自己的地位力量、身心状况、思想境界、思想政治品质等作出的自我检查和判断。具体来讲,自我教育中的自我评价是三种自我评价的综合,主要表现为政治自我评价、思想自我评价和道德自我评价。政治自我评价主要表现为对自己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信仰、政治品质和政治理论水平的评价;思想自我评价主要表现为对自己思想意识是否正确、思想方法是否科学和思想作风是否严谨的认识;道德自我评价主要表现为对自己道德认识的科学程度、道德信念的崇高程度和道德品质优良程度的判断。自我评价将为自我教育提供一个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
主我对客我的认识和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1.通过别人的评价。每一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社会的一员。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就像一面镜子,主体通过这面镜子,即从别人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2.通过自己与别人的比较。主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并不是单线的运动过程,它是把自我与其他众多个体加以比照而形成的一种自我感知意识。
3.通过自我反省、心理分析,达到自我认识和评价。其中包括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以及对自己的性格特征、思维特点、情绪状态的总体把握和评价,并由此产生主体的自信心、自我优越感、自我平衡感等心理体验。
4.通过实践的结果形成主体的自我评价。实践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体,个体在实践过程中按照预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中介,力图实现自己的愿望。这里可能会出现两个结果:其一是个体通过自己努力达到预期目标,这一结果将强化主体的自尊自主地位;其二是未达到预期目标,这样就促使主体对自己的能力、手段和方法进行全面反省,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形成对自我的反省意识。
实际上,主我实现对客我的评价的四条途径是相互交叉重叠的。主我通过这几条途径,收集到客我的多方面材料,经过分析综合形成客我的总体概括形象,使主我得以直观自己的面貌,并对此作出比较、判定和鉴别,内省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的成熟度和可行性。
主体的自我评价的结果有两种。既可能由于主体掌握自己的多方面材料使这种认识和评价更公正、客观。也可能由于主体囿于自身的局限而使这种评价带有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客观公正的评价能使主体正确地反映自身的长处而激发起新的力量和热情,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不足而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当然不恰当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则使主体陷入更严重的盲目性。
三、自我设计
在自我教育过程中,自我设计是在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基础上对自我教育目标和计划的确定。自我设计包括目标确立和计划设定两部分内容。
自我教育目标的确立是自我评价的结果,是在个体需求和外在环境评估基础上形成的。所谓目标是指某种客观对象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在这里是指自我个体为了满足思想政治的需要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要达到或取得的具有一定价值标准的目的或结果。既包括总体目标,也包括为实现总体目标所设立的子目标。目标作为指向于未来的一种状态,是一定客观对象的反映,如果这种反映正确,目标就具有实践价值,可以作为实践活动的前提和起点。假设这种反映偏离了客观对象,就会把人的自我教育实践活动引入歧途,导致自我教育行为的失败。自我教育目标实际是对可实现自我的具体化。个体的需求是多样的、多层次性的,各个需求的强度也不一样。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个体只能首先满足占据优势的需求。同时,外部环境对实现目标具有基础性影响和制约,个体要对所处环境进行评估,在客观环境与主观需求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自我教育具体目标往往是针对个体特定方面的,正因为目标的单一性,使自我教育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常规教育的目标是政府代表社会设定的;自我教育的目标则是个体依据自我实现的需要设定的。社会设定教育目标是为了引导个体社会角色发展,抑制与预期社会角色不符的特性;个体设定的自我教育目标则是为了实现个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前者表现为“你要**”;后者表现为“我要**”。
在自我教育过程中,目标的设定必须建立在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只有在此基础上所设立的目标才能适合自己的能力,不致过高,也不至于过低。如果目标定得太高,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实现既定目标,就会使其产生挫折感、降低个体的自信心;如果目标定得太低,个体不需付出多大努力就能实现预定目标,对个人的发展、能力的提高也不具现实意义,这样的目标也不会构成个体前进的动力。
在自我教育目标确立后就要为实现目标制订计划了。自我教育计划是在对主客观情况全面衡量和裁度的基础上对实现自我教育目标的方法、步骤的规划。内容明确,安排合理,可操作性强是对自我教育计划的基本要求。自我教育计划是自我教育的路线图,没有计划,自我教育的进展就处于盲目状态无法向前推进,自我教育目标也将停留在空想之中。
四、自我教育践行
自我教育践行是自我教育目标和计划指导下,理想见之于客观现实的自觉行动,是克服困难勇于改造现实自我的实践活动,是观念变成现实、目标变成归宿的实现过程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当自我设计完成,确立了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后,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就进入到实践领域,把理想目标转化为客观的现实。一旦进入到客观领域,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就开始了。
自我教育的践行也是克服困难,勇于批判和改造现实自我的坚毅的实践活动。这个实践过程是主体按计划向预设目标前进的过程,既是将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也是主我对客我进行调控的过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3]自我教育的践行与困难是分不开的,践行所要到达目标越高,需要坚强的水平和克服困难的难度也就越高。自我教育践行过程中会遇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大环境以及大众舆论等外在困难,也有改造自身时对自我否定产生的消极情绪、犹豫的性格和懒惰等内在困难。自我教育践行时需要保持充沛的精力、坚韧的意志,善于抵抗不符合自我教育目标的内外部种种因素的干扰,保持践行合目的性的高效运行,做到有始有终。
所以,“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其目的是否已经达到。”[4]当思想行为状态与计划偏离时,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主我对感性的客我做出必要和适度的控制,即限制某些不合理感性需求的增长,削弱和扭转某些感性需求,引导和发展某些感性需求,从而确保感性的客我不仅合理、协调地发展,而且适时、有度、健康地发展。
五、自我教育效果考评
自我教育效果的考评是指自我依据自己先前设定的教育目标及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多方面收集在践行阶段的材料信息,对自我教育践行及其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调整整个自我教育目标、改进以后思想政治方法、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效率的基本保证。效果考评是以自我教育活动开展之前确立的目标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同时对目标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具体的、可测量的、操作化和行为化的评估指标。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考评的指标主要有: ( 1)自我的思想理论水平是否提高; ( 2)自我的思想道德境界是否提升; ( 3)是否形成良好的自我风格; ( 4)是否建立了良好的人际环境;等等。
自我考评的主要途径:一方面是直接考评自我,通过自我反省或通过与别人比较,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性格特征、情绪状态做一评价,由此产生主体的自信心、优越感、平衡感等,这是一种相对的“纯”意识内的活动;另一方面是通过别人的评价和实践的结果考察自己的行为,以此认识和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并通过逆向推理,认识和把握支配这些行为的动机、价值观念等。客观公正的自我考评能使主体正确地反映自身长处,激发出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心理、思想、行为。个体能否正确地考评自我,直接影响自我教育的后续结果和继续展开。
自我教育效果的考评成为自我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自我教育过程中效果的考评是对自我教育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评定。除了自我教育个体进行着评价活动外,外在教育者也把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纳入工作范围给予评估。所以,对自我教育效果的评价可以从内部考评和外部评价两方面进行。
内部考评的主体是实施自我教育的个体,考评对象主要是对目标达成情况的评定,也包括对自我状态和外界反馈的评价。“在一切此类场合,我仿佛把自己分成两个人:一个我是审察者和评判者,扮演和另一个我不同的角色;另一个我是被审察和被评判的行为者。”[5]考评的结果决定着自我教育是在原基础上继续进行还是阶段性结束。如果发现原定目标没有实现,主体就会通过调控将自我教育继续进行下去,直到目标的实现;一旦发现原定目标已经实现,主体就会做出结束自我教育的决定,自我教育阶段性结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主体认为原目标不具有现实性而做出终止该自我教育过程的决定,这往往是自我教育个体的原定计划不完善或者相关能力不足导致的。
外部评价的主体是外在教育者,评价对象主要是自我教育个体的行为表现。个体自我教育的过程主要是在主观领域内进行的,外在教育者对于个体的自定的目标和计划不能悉数了解,只能以其行为与状态作为评价对象,而且评价的标准不是自我教育主体设定的目标,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体目标。如果外在教育者认为自我教育进行良好,会给予积极反馈,如果认为其效果不佳,就会有目的地干预个体的自我教育行为。
虽然内部考评与外部评价都能对自我教育进行评价,但是,二者具有重大区别,主要体现为:一是主体不同,一个是实施自我教育的个体,一个是外在教育者;二是标准不同,一个是自我设定的标准,一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定标准;三是对象不同,一个是以内在思想状态评价为主,以外在行为评价为辅,还包括对于外界反馈的评价,一个是对于自我教育个体外在行为表现的评价;四是结果不同,内部考评决定是继续实施自我教育还是阶段性结束,外部评定结果决定是对自我教育活动进行积极鼓励还是加以抑制;五是时效不同,对于自我教育的每个环节的评价,外部评价具有阶段性,只有在外在教育者决定实施的情况下才会进行。此外,外在评价是内在评价的重要参考标准。自我教育效果的考评不能不考虑外在评价。
六、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属于自我教育过程中的行为监控系统,它是自我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和条件。自我教育者在考评的基础上,对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种种偏差必须进行调整和监控。个体的自我监控行为实际上就是主体通过对自我教育行为的预期、计划与行为的现实成果之间的对比、评价来对自我教育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个体在自我教育的初始阶段,自我设定不仅包括行为目标的设定(即理想自我或阶段性子目标的设定),也包括在实现理想自我的过程中对行为计划和行为模式的设定。当自我为实现理想自我(也包括各子目标的实现)的行为启动后,难免会与预定的行为计划之间出现某种偏差。自我监控实质上就是主体通过自我观察和内省来检察自己的行为与所设定的行为模式或程序之间有无偏差。不同的人自我监督的程度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心理品质和文化水平的高低。
自我调控与自我监督同是自我监控的两个方面。自我调控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调整自己的行为、动机和冲动,力求使自己的思想或行为符合所设定的行为模式或计划,以实现自我教育预定目标的过程。自我调控是人所特有的以自身为活动对象的高级心理活动。自我教育的调控行为分为引导和控制,前者主要体现在目标、计划的激励引导上,后者则体现在对于一些与计划和目标不符的行为状态的抑制上。自我教育过程中的调控行为也可分为调适性调控与发展性调控。调适性调控主要针对内部失衡状态,力图使个体保持在某种平衡状态。发展性调控主要针对内外界矛盾状况对自我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前者主要是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我约束等;后者主要是自我实践、自我激励等。
自我监督主要解决的是判断主体自我教育行为与预先所设定的行为模式、计划或预期之间“有无偏差”的问题。在自我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外部障碍,更重要的是要克服内心的阻力。这种内心阻力可能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严重的外部障碍引起的内部动机冲突;二是主体已经形成的心理定势,如懒惰、不良行为习惯等。如果不有效地克服这些内心阻力,将会导致自我教育行为出现偏差。自我监督就是要时时提醒自我尽量缩小以至消除这种偏差,从而保证自我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而每一次自我监督的成功都给主体带来一定的自豪感,增强其自信心,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整个自我教育过程就是自己战胜自己,自己驾驭自己的过程。
由此可见,自我监控系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仅包括主体通过自我观察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偏离所设定的行为计划或模式,也包括主体按目标的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所设定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否则,主体行为就会与目标严重脱节。但是如果主体的计划或行为模式同客观现实相抵触的话,即使被严格监控的行为也不会取得积极的效果。因此,在自我监控后还需要自我完善。
七、自我完善
自我完善是指自我个体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适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计划,以便使之更适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的要求。自我完善是自我考评、自我监控后,个体对新目标确立、修正、执行并进入更高层次的自我教育过程。自我完善是前一个过程的结束和新的过程的开始,实现着自我教育目标的递进,不断地促使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转化。
自我完善是自我教育过程中的发展系统。尽管目标在自我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每个人来说绝不是目标定得越高越好。这要视自己的实际潜力和客观条件而定,把目标定在自身承受能力的极限附近,力求使目标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如果主体很轻易地实现了预定目标或通过最大限度的努力仍没有实现预期目标,这时就需要对目标进行调整以使之与自身能力相协调。但是,如果自己所实践的目标违背了客观规律,这种情况下所需要的并非是自我协调,而是对目标的放弃,重新制定自我教育的目标。以上过程的实现要求主体对自我有一定新的认识和评价,而主体唯有在自我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对自身的能力有一个客观、准确地把握。因为,活动结果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总是凝结着主体的各种特性,从而使主体能够从中直观自身的现实水平。
肯定地说,自我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技能的掌握、个性的塑造、知识结构的形成等等都构成自我教育的内容。因此,自我教育的总体目标也是多维的。单一自我教育过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自我实现境地的达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统一需要自我教育过程的多次反复才能实现。所以自我完善,就是指主体有意识地通过自我教育过程的循环和更替,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促进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转化的过程。
自我教育过程结束时,无论预期目标(一般指子目标而言)实现与否,都将转入下一过程的循环。如果目标实现,将转入更高水平的循环。否则,需要对预期目标或行动计划作以调整后重新进入下一轮循环。总之,在自我教育过程中,自我完善不仅是上一过程的结束,同时意味着下一过程的开始。通过自我教育过程的循环和更替,实现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的不断转化和统一。
第二节 自我教育过程机制图式
以上自我教育的过程分解是从局部、静态揭示自我教育过程机制,从整体动态角度看,具体自我教育过程可以用如下的图式表示:
图表3 自我教育过程流程
从图式可以看出,自我教育过程是单线流程与循环流程的结合。各阶段依次推进体现出单线发展的特点,在一定的情况下自我教育会再循环继续进行体现出循环发展的特点。自我教育七个具体环节,总体上经历了逐步跃进和循环。一旦原定计划完成、目标实现,一个具体自我教育过程可以结束了。原有具体自我教育过程的结果为下一个具体自我教育过程设定了基础,在新的刺激作用下,新的自我教育过程又会在先前基础上开展(图表3所示)。
以上是单个自我教育过程的图式。不断的刺激会陆续激发新的具体自我教育过程。自我教育的认识与目标都是针对具体方面而不是全面的,具体目标之间也经过了主体的加工融合,具有一致性,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若干具体自我教育过程是同时存续、相互促进、并行不悖地进行的。
自我教育从目标的确立到实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理想自我作为主体进行自我教育的最终目标需要经过无数个阶段的循环才能实现。这种循环并不是在原有水平上的简单重复,每一个循环的结束,一般都意味着一个具体的子目标的实现。无论自我教育过程多么复杂,它都遵循着行为过程的一般模式。从主体方面看,自我教育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具有成熟主体意识的个体,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具有能动性。从客体方面看,自我教育的实践对象是个体自身。作为具体的实践活动,自我教育表现为连续性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注释】
[1]辞海(第6版)[Z].2002年,第1000页。
[2][苏]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与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185页。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0页。
[4][美]维纳.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年,第112页。
[5][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