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目标体系的向心性与变动性规律

目标体系的向心性与变动性规律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机制”即是系统要素之间联系规律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作为系统机制,它是有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具有全员化、生活化、大众化、动态化等特点。努力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化,齐抓共管,协调社会各种影响,接受社会检验,渗透到国民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全过程中去。

第八章 自我教育的规律

“机制”即是系统要素之间联系规律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作为系统机制,它是有规律的。因为它是一种客观现实,是客观存在着的教育现象。而“一切客观的东西及其运动都有自己的规律。”[1]在自我教育过程中相关要素之间呈现出的一些具有本质性、必然性的联系,就是自我教育过程中的规律。明确这些规律并在自我教育实践中自觉遵循这些规律,就会对自我教育起积极地推进作用。

自我教育规律可分为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

第一节 自我教育的基本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首先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有:

一、思想形成发展规律

人的未完成性蕴涵着可塑性和创造性,因而现实的个人总是处在不断地自我塑造和自我创造之中。思想形成发展规律正是建立在人的可塑性和主体性基础之上的。

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科研成果表明,大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其结构和功能组织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受学习、训练以及各种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大脑皮层会出现结构的变化和功能出现动态的修复或重组,这就是所谓的大脑可塑性,也即人的可塑性。这是所有后天教育、训练的生理性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的自然性基础,对于现实中个人的思想形成有着先天生理性前提基础的作用。

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人的可塑性这一人性基础?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大脑的可塑性的敏感期,充分发挥儿童时期大脑可塑性强,接受外界刺激和影响能力强的基本特征,重视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现实的个人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教育环境,全面开发大脑的潜能,促进大脑的整合式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以及有关大脑可塑性研究表明,大脑正是因为受经验的影响才产生了可塑性的变化,因而经验在大脑可塑性的功能发挥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以适宜的环境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诱导受教育者的大脑皮层的变化向着教育者所预定的方向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与生命科学工作者尤其是脑科学研究工作者的联合,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和把握大脑可塑性的影响因素,努力将科学家关于大脑可塑性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当中,使这一教育活动更加合乎人性,以利于自我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服从和服务于阶级统治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是服从和服务于政党统治、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必然受制于执政党的政治利益、社会发展长远目标和国家富强的整体事业。服从和服务于阶级统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又一基本规律,既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上层建筑性质所决定,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中赖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重要理论依据。这一规律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着的。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性质,从而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性质,即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于社会存在的性质。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作为统治阶级和执政党意志体现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统治工具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相应地具有阶级性,其必然反映执政党和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和经济利益。人的这种政治性和阶级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性,即特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特定国家统治阶级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发展目标,服从和服务于该统治阶级或集团治理下的特定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2]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遵循统治阶级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按他们的目标计划,以他们所倡导的意识形态即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而进行教育。统治者的社会性、阶级性、政治性和思想性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阶级性、政治性和思想性。为本阶级培养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政治功能,任何统治阶级都会充分利用这一功能,培养能够忠于自己利益、本民族、本国家利益的人才。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然要以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作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行动的理论指南,必然要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和武装自己所属阶级成员乃至全国人民的头脑,以求形成最大的历史合力,实现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目标。

三、社会化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在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推动社会的改造和发展,与社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使人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和发展自己社会性的客观要求。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社会意识被社会存在所决定又为其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也是这样,它为社会存在所决定和制约,又为社会存在服务。因此,它必须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以社会发展进步要求为根本导向,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行动,并引导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诸多主体适应社会要求,加速自身社会化进程。

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个个体,绝不是对社会要求单方面的消极适应。由内及外的社会化路线强调各个体充分发挥主体性,在共同参与中通过各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不仅相互促进,更好地完成社会化,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过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而且辐射到外部环境,促进社会的改造、进步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具有全员化、生活化、大众化、动态化等特点。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诸多主体深入到沸腾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去,充分发掘社会生活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自觉、深刻体验社会进步发展趋势和要求。努力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化,齐抓共管,协调社会各种影响,接受社会检验,渗透到国民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全过程中去。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规律,深刻地体现了人的思想源于社会又作用于社会的辩证法。只有自觉运用这条规律,使之在自我思想教育中发挥作用,按照社会的要求通过有意识、系统地、长期地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之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自觉的法纪意识,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最终才能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其满足个人发展需要成正比的 规律

社会是个人的总和,个人的发展状况,也与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个人愈进步,说明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愈是发挥了“生命线”的作用,具体满足了个人的需要,其价值也愈大;个人进步不大或者退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所起的“生命线”作用小,其价值当然也小。这条规律紧密联系并直接服从第一条具体价值规律。

所谓个人发展,一方面是个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是人的个性发展,再一方面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两者的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生命线”作用,具体体现在:

其一,它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正是让人们掌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对全面开发人的智力作用也十分显著。首先,它能为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只有伟大的目标才能产生伟大的热情。而伟大的热情就会产生伟大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能使人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其次,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是否正确以及程度如何,首先取决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则用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教育人,启发人,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使人们从种种谬误和偏差中解放出来,尽可能地接近真理,掌握真理,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再次,人的智能开发不仅是一个思维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强调实践,通过实践,提高人们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锻炼人们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知识的能力,进而促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人的智能得到更为全面的开发。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既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又注意培养人的个性,使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能满足个人协调发展的需要。

如前所述,个人愈进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与方式愈是满足了个人发展的需要,其价值也愈大;相反,如果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个人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个人进步就不会大,甚至会犯错误。譬如在个性发展的问题上,就有可能导致个性萎缩,缺乏特色和活力;或者个性膨胀,以自我为中心,搞个人主义。这时候,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必然很小,难以达到期望值。

五、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承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承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过程中,文化价值观的传承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深层依据。所有文化都是习得的而不是生物学遗传的,著名的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把这称之为人的“社会遗传”或“濡化”。[3]文化传承是人类文明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人类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积极成果需要通过世代相传,才能实现文明的历史继承和历史创造,使人类文明的火种照亮人类自身前进的道路。在文化的传承中,反映一定社会群体、集团特别是一定阶级和国家根本利益和深层文化追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等核心的内容,这些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又往往渗透在一定的思想文化、道德文化、政治文化中,成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内核。如果在文化的代际相传中,缺失了这一核心内容,就等于抽掉了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正如中华民族悠久的道德文明和德教传统,使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得以世代相传,内化在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之中。而在人类发明的各种技术会在和延续文化传统的手段之中承载着文化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传递文化价值观的最重要的方式。知识技能的教育可以使人为的物质文明得以延传,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使人类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反映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意识形态得以延传。在国家和统治阶级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思想理论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实践活动中,不仅实现了一定文化的社会化和代际传递,而且也使主导意识形态得到了传播和确立,充分地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之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自我教育的具体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同时,自我教育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又有自己特殊的具体规律:

一、外部刺激规律

运动性是一切事物存在发展的根本特征,自我教育体系构成要素之间也处于不断的联系之中,环境和外在教育者在自我教育的全程中与自我教育者进行着物质与信息的交换,不断实施着对个体的刺激。这些来自不同源头的刺激在自我教育的全程不断地发生着。刺激源是多个方面的,既有外在教育者,又有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这些刺激由于来源多样性,相互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冲突,对原定目标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讲,外在刺激如果与目标同向,就会对自我教育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造成自我教育体系的紊乱,影响自我教育的进程;如果刺激之间并行不悖,相互促进就会形成强大的合力积极推动自我教育进程,反之相互冲突的刺激之间指向不同方向,会导致自我教育体系紊乱,个体无所适从,严重的还会对个体造成精神上的损伤。

同时自我教育过程中的刺激的稳定性对于自我教育的稳步进行具有重要意义。人的行为是在不断的刺激下获得动力的,具体的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一旦原有的刺激流中断,个体的行为就会由于缺乏直接的推动而停滞。个体会由于缺乏刺激感到原有目标不再具有现实意义而将它剔除出目标体系。

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外在教育者充当着监督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外在教育创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自我教育的重要环境依托之一。在自我教育激发阶段,外在教育者不仅向个体发出、输入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刺激信息,同时还利用掌握的资源条件对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合的刺激信息进行阻隔。在个体自我认识、自我设计阶段外在教育者虽然不直接参与,却可以应个体的请求或主动帮助其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在践行与调控阶段,外在教育者还担任着监督、评价自我教育活动的任务,与个体的自我评价不同,外在教育者的评价主要是从外在角度进行的。他不能深入个体的内心世界了解其思想状况,但却可以凭借掌握的有关知识经验,根据对个体外在行为和状态表现对自我教育的进行情况进行判断和效果评估,也可以通过与个体交流思想的方法了解个体的思想状况。外在教育者根据对自我教育个体行为状态的观察和评判结果,对自我教育个体活动实施积极反馈和引导。

这一规律对我们有以下启示:一方面,外在教育者要努力加强对各种刺激的过滤与控制、引导。外在教育者要积极构建一个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出正向刺激推进个体自我教育的正向发展,对于不能掌控的外在教育环境的刺激要尽力的过滤掉不良信息,对于原始刺激进行引导,使其有利于促进自我教育的发展。同时要对自我教育的刺激进行控制,排除不必要的信息刺激,过多的刺激,无论是否与目标一致都会有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对于自我教育的个体来讲,主要是增强识别能力、加强意志力和抵制干扰的能力。

二、目标体系的向心性与变动性规律

自我教育目标的形成基于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又是在外部刺激作用下产生的。由于个体实践活动的具体性,特定实践是主要针对一部分对象的活动,而且,具体的外部刺激携带的信息量不会过多,只能是对于个体的具体方面的反映和刺激,这决定了具体自我教育过程的目标是针对单方面或少数方面的而不是全方位的。与此同时,从整体上看,在不断来自各个角度的刺激作用下,个体同时进行多个具体的自我教育过程,这些具体过程的目标构成一个同向体系,这个中心就是个体的全面发展或者说是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在这个目标体系中,具体的目标指向中心目标,在方向性上具有统一性。由于个体的自我选择的作用,任何与终极目标不符的具体目标都会被排斥在外。在指向终极目标的前提下,各具体的目标也应该是并行不悖的,否则具体目标之间会因为具体指向的差异发生冲突,影响自我教育的具体进程和整体进程。罗尔斯指出人的思维内容体系具有融贯性,当具体认识之间有冲突的时候,人们就对它们作一些限制、修改,最终实现所有认识之间的融贯。“合理性的最高标准就是普遍而广泛的反思平衡。”[4]只有符合这一标准才能进入自我教育的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中的。一方面,个体一直处于外在刺激的作用下,作为对其反应,新的目标不断地被提出;另一方面,作为阶段性的活动,原有具体自我教育过程也会在一定条件下阶段性结束。这使得不断有新目标加入,旧目标被剔除,个体的自我教育目标体系处于不断变动状态。但是这种变动是相对的,自我教育过程的进行与完成必须是以体系的相对稳定性为前提,否则过于频繁的变换使具体自我教育过程不能有足够的时间展开与完成。而且在个体的选择过程中会对由刺激产生的目标进行甄别和取舍,保留少数目标来执行,或者归靠到原有的目标上,作为对原有目标的修正与细化。否则,过多的具体自我教育过程会超出个体的能力范围,最终会影响整体的自我教育。

这一规律对于我们有两点启示:一是自我教育者要加强对目标体系的选择规划,使其既与终结目标一致又使平行的具体目标之间不冲突,形成一种诸多小目标同心指向大目标的合力状态。二是外在教育者要紧密关注个体的自我教育进程,在自我教育阶段性结束后,除了给予积极性反应外,还要针对个体情况施加新的刺激,以激发新的自我教育过程的开展,使自我教育不断在新的层次上进行。

三、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规律

感性认识是人的感觉经验基础上对事物现象、外部联系、部分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借助于抽象的思维对感性认识加工整理得出的对于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体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主体在观念上把握客体的最高形式,反映事物深层次的联系。在具体的实践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同时存在的,在认识过程中担当的角色是不同的。感性认识是刺激直接作用的结果,它是对于事物最直观、最具体的反映。感性认识就像认识活动的前沿尖兵,随时将外界情况第一时间传给决策者——大脑。理性认识是在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整理的基础上得到的,比感性认识更具有可信性和科学性。作为认识的最高形式,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指导性,是人们思维和实践的最可靠的依据。

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时参与和发挥作用。感性认识处于与刺激接触的第一环节,能迅速将刺激信息传达给主我以供其决策。在自我教育激发阶段,感性认识的范围和强度决定着个体是否会发起自我教育。在自我教育发展过程中,感性认识仍源源不断的将信息传给主我,以便对调节行为提供根据。理性认识在自我教育过程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作为最高级的认识具有科学性,是决策的最可信赖的依据。从对外界信息刺激的分析和决策,到自我认识和自我规划,再到自我践行与调整、自我评价无不有理性认识在起着基础作用,尤其是理性认识作为个体行动的依据,更从根本上决定着自我教育的发展方向。情感意志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内驱力”,为人实践活动提供动机、目的和意图,并经过理性的中介升华为信念与理想,赋予实践活动自觉追求真理的力量;理性思维和语言符号,提供了从观念形态上处理、存储和传播的能力与载体,显示了理性认识作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品质。自我教育过程中,二者也是处于矛盾斗争阶段的。在具体的思维与决策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都试图把自己作为决策的依据,指导个体的行为。尤其是在个体进行调控阶段,感性认识更倾向于以个体的直觉和惯性为依据指导行为,理性认识则试图用经过思考的知识经验为依据指导个体决策,双方都在争夺对于个体行为的控制权,而斗争的结果则决定着自我教育的方向和具体进程。

这一规律对我们有如下启示: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必须把感性认识力量与理性认识力量都调动起来才能促进自我教育的良性发展。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是个体进行自我教育活动的两种基本的依赖力量,任何一方的缺位都会影响自我教育的进程。没有理性力量的指导,我们就无法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洞悉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就无法在迷惑困顿时找到前进的方向。没有理性的热情就像在黑暗中远征。“只讲一番道理,结果遂使我们的教训成为空谈,不能实践。单单凭理性,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它有时候可以约束一个人,但很少能够鼓励人,它不能培养任何伟大的心灵。”[5]自我教育的主体要把加强自身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掌控运用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看待,积极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外在教育者也要充分利用这两种力量来积极促进个体自我教育。

【注释】

[1]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3][美]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4]J.Rawls.Political liberalism[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Y.1996.page 438.

[5][法]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6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