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 浙江大学学术力量与行政力量协调的典型案例
1.研究生招生
学校通过对学术权力和学术资源的下放,实现院系自己主导学术工作的运行,院系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互协调,各有侧重,现以研究生招生为例。
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首先由研究生院根据学校招生指标,结合各专业实际情况,与各学院协调,制订出招生计划,分配到学院(系)各专业具体招生名额。
报考学生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浙江大学属于教育部实行自主划线的试行单位,可以根据报考考生考试情况,自行划出合格分数线(包括总分线、单科线),并制定复试、体检、政审等各项录取政策,具体复试录取则由各学院(系)自行组织安排。
学院(系)则根据学校相关招生录取政策规定,组织研究生复试领导小组和由相关学科、专业专家、学者组成复试专家组,具体负责进入研究生复试环节的考生的专业考察及测试工作,并根据考生的复试表现,提出拟录取建议名单,报研究生院审批。研究生院根据院系上报的拟录取建议名单,依据国家政策,完成拟录取考生的政审及调档工作,寄发录取通知书并最终完成录取工作。
这一过程,代表行政力量的研究生院与代表学术力量的学院(系)复试专家组,在研究生录取过程中,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各有侧重,共同完成研究生录取工作。
2.“卡特”(CARD)案例
“卡特”(CARD)是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暨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的英文简称,是教育部首批确定与建设,并受教育部指导的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是直属浙江大学的一个跨学科的、相对实体运作、开放性的研究机构,同时也是国家“985”第二期工程人文社会科学A类创新基地。
“卡特”实行学校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主任)负责制,作为实体性研究机构,实行的是董事会和学术委员会双重领导的管理机制,下设多个分中心(所)。每个分中心(所)都有明确的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和各自的小团队,但相互间并不封闭,而是可以根据项目情况进行自由交叉组合,实行互补。“卡特”之外的研究人员,不仅可以整合到项目中,而且可以进入任何一个分中心兼职。
“卡特”董事会由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农业实业家和政府官员组成。建立了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核心的学术委员会。卢良恕(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陈子元(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高尚全(国家体改委原副主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原院长,教授)、段应碧(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杨雍哲(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原会长,研究员)和郭书田(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教授)等应邀担任“卡特”的高级顾问。
“卡特”属开放性研究机构,在人员上实行定期聘任与考核制度。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专职与兼职、校内与校外结合的高素质科研团队。有专职科研人员30多位,其中教授20余人,包括若干名国外引进的知名教授,副教授10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0余人,并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若干名。
“卡特”运作模式基本可以概括为“七本七多”,即自主为本、多重领导的管理体制;研究为本、多位一体的发展方式;院内为本、多方组合的团队结构;战略为本、多种维度的科学研究;学生为本、多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浙江为本、多地拓展的社会服务;农经为本、多科融合的学科建设。
“卡特”自组建以来,一直实行浙江大学与董事会双重领导下的院长(主任)负责制和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核心的学术委员会制度,形成了以研究院自主决策为根本,教育部、省政府、浙江大学、卡特董事会多重领导的管理体制。
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整合校内外各类教育、研究、人才资源,更好地开展跨学科的交叉教育、研究和服务地方工作;在学术委员会指导下,坚持以科学研究引领人才培养、咨询服务、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式,注重自身队伍建设和开放型团队建设,引进和聘请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担任或兼任分支研究机构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和兼职教授,形成了以院内队伍为根本,校内外、国内外、多学科人才多方组合的研究团队和院内队伍与院外队伍合作交流、互学共进的研究机制。
在院长(主任)直接领导下,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推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咨询服务和学科建设。不断加强战略问题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不断强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注重对大学生的“三农”知识普及和调研能力锻炼,拓展对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不断增强服务社会意识,提高服务社会能力,拓展服务社会范围,不断强化农林经济管理的优势,推进多学科交叉研究,形成了以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为根本,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三农”学科建设机制。(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