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功能
发展是一种对现有状况的突破。持续发展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突破。在任何发展中,一两次的突破是正常的,而持续的突破则很艰难;一两次的突破可以靠某些机遇或者技巧,持续的突破则要靠文化。社会和各个部门的情况如此,学校的发展也是如此。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一种机械、没有动力内涵和不能持续的发展,有文化支撑的发展是一种科学、有动力内涵和可持续的发展。发展的可持续动因来自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决定于文化。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不断地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有这种历史决定的。”(19)马克思所说的联系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环境,而这种文化是决定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我们较系统地从文化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学校文化的特征、属性、类别、核心后,我们再来探讨它在学校发展中的功能。
(一)文化的导向功能
导向是对发展方向的一种规约,是教育目的的一种指向。所谓学校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价值观上。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如对自由、平等、正义的评价等。它具有对人的规范和优化自身生命存在的功能、意义和导向。它能产生让人美善、文雅和文明的功效。我们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一种通过文化展开而“化人”的过程。约翰·埃格尔曾说:“每个教师总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带到课堂中去,他用这种价值观念来阐述所发生的每一种活动,每一个活动。没有一套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便称不上老师。”(20)的确,价值仿佛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内趋力、吸引力,支配和影响人们进行创造和选择的方向,朝着一定的形式、状态、方向、目标和境界发展,使人进入理想的状态。
我们知道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同样它决定了学校的价值取向,规约着学校和师生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具体地说,卓越的学校文化规约着学校崇高的追求和高远的目标,引导着学校健康、和谐、持续的发展;反过来,拙劣的学校文化会使学校的追求平庸低下、目标模糊,并使学校的发展空间逐渐萎缩。比如一所学校如果单纯以升学和应试为务,我们说学校的价值观就是功利式的,它必定不尊重学生的生命,不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其教学手段必定是反科学、粗线条的。它也必定忽视学生生命的发展,必定轻视学生鲜活的生命而把学生当做机器和工具,通过过度的掠夺式的所谓训练而获取自身和学校的利益。
因此说,具有良好价值观的学校文化一方面直接引导师生的性格、心理以及行为;另一方面,通过价值观来引导师生展开一系列有益的活动,使师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学校的价值观念,把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引导到学校所规定的目标上来,同心协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共同奋斗。在学校文化中我们一定要警惕错误的价值观的反向作用。当然文化除了价值的导向以外,还有行为目标导向,主要包括人们的需求、动机、行为过程的导向等,这里不再赘述。
(二)文化的激励功能
谈到激励功能,我们说文化是与自然对立的,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改变。文化是在人群中形成,并最终靠潜移默化而同化人的一种力量。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就会赞扬我们民族文化的伟大的同化力。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民族屡遭外族的侵略,他们也力求靠强力和他们的文化来改变我们民族的特质,但由于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广博,最终我们就是靠这种文化力量,而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这种生生不息的力量,一是靠文化的内在凝聚力,二是靠文化本身的激励功能。
由此笔者也想到我们学校的发展。作为一名校长,笔者曾经仔细考察过我们苏、浙、沪许多名校的发展,也到过全国不少学校,特别是不少百年名校,我们发现这些名校没有对学校制度的大肆强调,没有对老师行为的过分要求和抑制,处处看到的是一种自觉与和谐,一种朝气蓬勃的生动景象,一种发展的强大力量。而透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无不可以归于学校文化的内因。深厚的学校文化在不自觉中、在默默无言的陶冶中,便给人一种激励的力量。任何一个进入这所学校的师生,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她总像一只无形的手推着你前进,我们可以把这种力叫做文化的激励和塑造。什么叫激励?一般的定义是说通过外在的某种手段,调动起人们内在的奋斗热情。而文化的激励力量又是无形的。不少激励理论认为,最出色的激励手段是让被激励者觉得自己确实做得不错,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在文化深厚的学校,往往有一种相互尊重的文化,而尊重的内核是老师和老师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欣赏。比如在学科教研组中,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欣赏,青年教师对老教师的尊重;师生在课堂上的对话和互动,都会产生一种激赏的作用,一种激励的力量。由于形成了一种文化,所以这种激励看起来可能是不经意的,也是无形的,也正因如此它才具有文化的特征。当然心理学也证明,人对自己的行为认识越有自觉意识,也就越能产生行为的强大推动力。在个人受重视、个人被尊重的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下,师生在得到信任、关心、激赏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极大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并能自觉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焕发出强烈的创造热情。学校文化所倡导的观念和宗旨,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激励标尺。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着眼于人的发展、价值的提升,而学校师生员工对学校文化的理解、认同,他们所信奉的价值以及蕴藏在内心的无意识的假设,都能激发他们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对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投入极大的热情与关注,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积极地投身于学校的工作之中,这同样是学校文化的情感激励功能。
(三)文化的约束功能
20世纪50年代,帕森斯以结构功能主义的方式研究社会,他将社会生活分为四个相互渗透的体系:文化行动体系,社会运行体系,人格行动体系和行为有机体系。他认为文化行动体系有能力控制其他三项行动体系。所以在帕森斯看来,文化体系是最高也是最主要的决定力量。学校文化是学校外在的约束功能和潜在的育人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约束功能是指建设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氛围,从而实现对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显性与隐性的塑造,使师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种育人功能有体现直接的一面,但更多的时候偏重于潜在的效应。这种约束功能我们如果细分一下,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约束
学校文化活动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就是他的自发性,为了研究问题或者为了一个共同的教育追求和目标,共同的情趣爱好,由个体逐渐向群体发展,由班级向整个学校发展,活动的内容也由随意向有主题、有规划的方向发展,在学校形成一种文化氛围。为了保证学校文化活动的正确方向,这就需要对其他文化活动进行约束、协调和引导,保证学校的文化活动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这种约束包括对社团、文化阵地、活动时间的约束等。
2.制度约束
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制度约束能够使学校的工作向着正确的教育目标迈进,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不管是学校的社团还是老师个体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必须受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其言行不能超出学校校纪校规的约束,团体和个体的活动不能偏离学校的建设方向,要体现学校的价值观和整体教育目标等。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指出,没有任何一个科学集体在缺乏一套公认的信念的情况下,还能进行专业活动。可见制度建设在文化约束中的作用。
(四)文化的凝聚功能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为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它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向心力。能否提炼出为广大师生员工广泛认同并能转化为自觉行动的反映思想和文化并进,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学校精神,是检验学校文化建设成就的标尺。学校文化精神一旦形成,它就能强化师生员工的学校归属感、荣誉感,把师生员工紧密地团结起来,凝成一股强有力的力量。其强大的内聚力和感召力,把每一个成员的人格力量和智慧资源凝聚在共同的目标上,无时无刻不感到自己的荣辱得失和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某些低层次的学校管理操作中,有一种轻视目标和愿景的情况,在他们看来学校只要升学率上去了,其他就无所谓了,什么目标、愿景那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这种不重视内在力量的认识,往往使学校的发展既缺乏内涵,更缺乏一种持续发展的动力。美国当代教育家特伦斯·E.迪尔、肯特·D.彼德森在《校长在塑造学校文化中的角色》中指出:“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其使命和目标,即人们所有活动的中心。使命和目标都不容易定义,它们为学校注入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教员从事教学工作,推动学校领导从事管理工作,激励孩子们认真学习,并使家长和整个社区对这个学校有信心。各个学校对其使命和目标有不同的规定,因此对于成功的定义也有很大的不同。”(21)这便充分说明了目标和愿景的作用。学校的目标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学校的要求和学校的客观情况所制定的,它的作用往往对学校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我们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大气、自信、文明、智慧的阳光少年”,这一目标只要我们长期、认真地坚持,对每位老师的教育教学必将起一种规范、凝聚的作用,并引导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说学校文化的本质是超越功利的,它的根本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着眼于学生精神的构建,直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而共同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团体意识,主要体现在学校优良的精神,无论是在学校读书的学生,还是业已走向社会的学生都是终生的、潜移默化地被这种精神熏陶和影响。现实中以“某校人”为自豪的现象到处可见,而不胜枚举的“学校联谊会”都是这个凝聚力的体现。共同的理想是凝聚力的基础,它往往如无形的手,把广大师生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师生前进的目标,成为前进力量的支撑。
(五)文化的辐射功能
学校文化内在的影响是其凝聚功能,而向外的影响则是其辐射功能。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种亚文化形式,和社会文化的关系很大——学校不在真空中,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学校既然是人才荟萃、思想活跃、培养人的场所,学校对社会就不可能无所作为,学校不但在知识、科技方面影响社会,而且在思想、观念、道德、追求、社会规范上也影响社会。有些观念、行为有时可能成为社会文化的先导。实际上在我们民族思想发展史上,许多具有时代气息、具有先导性的思想,不少是从学校(当然大多为大学)提出来的。所以说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必然对社会主体文化产生辐射作用。学校的辐射作用一般分为教育硬件的辐射,教育软件的辐射和教育对象的辐射等,我们不再展开。
总之,学校文化的凝聚力是学校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学校文化的辐射功能则是学校文化向外发挥其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文化的辐射功能主要是使学校的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向外界展示并产生积极影响,造成良好的社会效应,并且对学校自身的发展产生较好的影响。不少学校注重品牌建设,就是利用其包含学校内在价值追求和精神的无形效应,对外界产生文化辐射,同时也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法】维克多·埃尔著,康新文、晓文译:《文化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页。
(2)杨云生、陈宝贵著:《承担文化育人的历史使命》,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3)肖川著:《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2007年版,第10页。
(4)衣俊卿著:《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5)龙应台著:《文化是什么》,《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2005年10月19日。
(6)梁漱溟著:《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7)梁漱溟著:《中国文化之要义》,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37页。
(8)钱穆著:《文化与生活》,台湾乐天出版社1963年版,第18页。
(9)张岱年、成宜山著:《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4页。
(10)【美】萨姆瓦著:《汉语建构下的中国文化》,载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86年第1期,总第37期。
(11)【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12)胡潇著:《文化的形而上之思》,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13)胡潇著:《文化的形而上之思》,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14)【德】西美尔著,费勇等译:《论文化的本质和德国哲学》(第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98页。
(15)【德】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16)孙美堂著:《文化的价值》,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17)孙美堂著:《文化的价值》,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18)孙美堂著:《文化的价值》,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19)张品兴、乔继堂主编:《人生哲学宝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第499页。
(20)【美】约翰·埃格尔著:《八十年代的教育目标》,《世界教育展望》,2008年第2期,第157页。
(21)【美】特伦斯·E.迪尔、肯特·D.彼德森著,王亦兵译:《校长在塑造学校文化中的角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