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科教研组的职责与使命

学科教研组的职责与使命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要说明的是学科教研组的职责和学科建设的职责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学科教研组的职责,仅仅从组织的角度论述其群体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它是可见的、具体的,它包含在学科建设的任务之内。而学科教研组的职责是一个子系统,一个关键的子系统。这项工作应作为学科教研组的重要工作来对待。因此,作为一个学科教研组其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名师,不仅代表一个学科教研组的水准、高度,也代表着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可能。

二、学科教研组的职责与使命

首先要说明的是学科教研组的职责和学科建设的职责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学科教研组的职责,仅仅从组织的角度论述其群体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它是可见的、具体的,它包含在学科建设的任务之内。学科建设职责是一个大系统,第四章我们已经有所论述。而学科教研组的职责是一个子系统,一个关键的子系统。

(一)为学科教学把关定向

这项工作应作为学科教研组的重要工作来对待。学科教学要想取得效果,学科教学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把握住教学的方向,就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不能把握教学的方向,往往费时、费力没有效果。刚刚参加工作的老师有的之所以教育教学效果不佳,这与其对教学的整体把握的程度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说,对教学方向能不能正确把握可以看出一个学科教研组对本学科性质理解的水平及深度,有个别教师多年从事一门学科的教学,但是对其学科性质还是不甚了了,有时模模糊糊,其方向不对头,这样不管是教学效果,还是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如何便可想而知了。所以让学科成员弄清其学科的性质,准确把握教学方向是学科教研组的重要工作。比如语文学科的性质依据教学大纲定性为“工具与人文”,而看看我们的不少语文课堂,解词、分段充斥课堂,学生对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往往只学到字词句一点皮毛,其人文因素则没有一点体会,这样的教学便是没有把握好方向的教学。高水平的语文教师不仅对工具性、人文性的要求认识清楚,而且他们还能用语言学的某些观点,把人文性通过“语言”这一工具而显现的过程梳理清楚。这样的方向把握其层次之高,其视野之宽,其作用之大不是很清楚的吗?高水平的学科教研组总能够高屋建瓴地领略学科性质,并能驾轻就熟地采用好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加以落实。

笔者经常参加有关学科组的教研活动,发现高水平的学科组老师不仅能把握学科的性质,并能用更新的理论、更完备的学识来观照。比如笔者原来所从事的物理教学,就不能单纯强调学生对物理知识巩固和掌握了多少,而要注重让学生形成物理思想方法和提高科学素养。法国著名教育家雅克·马里坦指出:“物理学和自然科学就会为人们提供一种关于宇宙的视野,对科学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确切的、具有不屈不挠的客观性的最谦卑的真理的神圣的感觉。”(11)我们认为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概念建立和规律发现都要以实验为依据,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一个好的物理老师往往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优质的课堂智慧要求教师把“传授”知识的行为转变为让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努力让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与评估,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这种依据学科特点进行的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

学科教研组是一个动态的构成,其成员的调入调出是经常性的,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不断地校正学科内教师的方向性问题,对刚刚上岗教师的学科教学方向的把握,更应花大力气来做好引导定向的工作。

(二)创建学科教学模式和特色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它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对影响特定教学目标达成的若干变量(要素)进行科学组合的过程。优秀的学科教研组是一个不断探求、开拓、建设的群体,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常规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而且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学科模式和特色,最终是创建学科品牌。能不能创设自己的教学模式,能不能形成学科教学的特色,可以真正看出一个学科教研组的水准、发展后劲以及学科文化的延续能力。因此创建适合本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是一项必须完成的工作。

模式的创建要经过以下步骤。

(1)学科调研:包括学生情况、教师个性、知识结构、能力目标要求等;

(2)形式探究:任何模式的建构都要经历长期的尝试,一个方式失效了,或者是效果不好,或者是由于师生原因而走不通,又尝试另外一种形式,直至对一种可行的形式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

(3)建模:设计出学科教学的步骤及有效的教学套路,并能让学科组的大部分老师认同和施行;

(4)定型:当教学步骤和套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以往教学模式比较有明显的成效后,便可确定本模式为本学科组的教学模式。当然任何模式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一个不断开发、完善的结构,但毕竟教学有一套基本的要求,没有模式是不可取的,或仅仅有模式也是行不通的。

由于对学科教学模式的不断修正,理论的不断提升,往往便形成本学科教研组的特色,再经过不断的努力便会形成具有深层学科文化价值的品牌。

(三)培养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名师

一所大学的真正支撑是教授,有好的教授就有好的大学,原清华著名校长梅贻琦先生就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同样,一个优秀学科教研组的支撑是名师,我们说有名师的学科教研组才是优质的,没有名师的学科教研组是平庸的。因为名师是先进教育理念的体现者、创造者、有效实践者。

不少人会反驳说,我们的学科教研组没有什么名师,但我们的考试成绩也不错——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眼光。学科教育的力量并不是仅仅能从学生分数上体现出来的,就如同学生发展的潜力不能单单看分数一样。在现在的情况下,有的分数可能正是对学生创造力的销蚀换来的。因此,作为一个学科教研组其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名师,不仅代表一个学科教研组的水准、高度,也代表着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所以说培养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名师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而且也是学科教研组的重要任务。

培养学科带头人、名师,首先整个学科教研组要形成一种向上的氛围,“不想做名师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其次要发挥集体的合力——团队合作精神,对责任心强、有敬业精神、基本素质较高的老师给以重点培养;第三解决好学科教研组整体推进与发挥个性特长的关系。作为一个学术群体,没有整体意识就会乱,没有个性就会死。学科教研组要把握好群体业务培养和老师个性特长发挥的平衡点,这样才能整体上有提高,个体上有突破。第四做好帮助老师进行选点、结线、连面的工作,实施个人的教学新突破。选点即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一个教学知识点激励其深挖;结线即经过一段时间或一两年的探索再横向联系别人对同一问题所进行的研究,而达到对这一问题的开拓和深入。最后在对此问题由点到面的研究后,再涉猎有关的理论,而使自己的研究有依据,这样再联系整个学科要求进行教学往往便会在某一方面形成特色、成为专家。同学们称呼数学老师为“××三角”、“××函数”,称呼语文老师“××古文”,这就说明在学科的某一方面已显示出教师的优异和特色,在此基础上,再拓宽知识的研究领域,成为名师就可期了。当然这只是我们在培养名师方面的一种措施,名师的培养是艰难的,优秀学科教研组的建设是艰巨的。但要想使学科教研组成为有特色并可持续发展的团队,这项工作非做好不可。

(四)推进适应新课改的重大学科教学改革

经验证明,一个群体的活力在于开拓,一个群体的跃进在于改革,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没有改革的意识、创新的理念,就建设不了一支过硬的学科教研队伍,就很难较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对不少学校的学科教研组来说,它的特点基本上是微波不兴,也就是说只要制订好学科教研计划,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好教学、教研任务就行了。而明确的学科使命意识、明确的学科发展的教学担当,强烈的创造、改革意识大多还不强。而要想构建一个优秀的学科教研组,进行学科理论的创建,学科教学的改革是必需的。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改变学科教研方式,其中心是变被动为主动,变个别参与为全体参与;改革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心是变灌输为启发,变独角为合作,变一言堂为对话;改革教研文化氛围,其中心是变唯唯诺诺为激辩,变封闭为开放,等等不一而足。当然,这其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最为重要。学科教研组的成员,如果都有较强的改革意识,明确的改革方向,坚定的改革行为,有效的改革方法,学科教研组的发展就会呈现出一种充满生机、活力和创造的崭新气象。

(五)组织课题研究,提高学科教研组成员的综合素质

课题研究是学科资源的综合调动,是提高学科教研组教师综合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当前课题研究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在各个层次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不少课题研究还存在大而不当和脱离实际的现象。不少地方还存在着课题申请时热情,课题研究时冷漠;积极为职称评定,消极做实践研究;需要时临时抱佛脚,做完则放一边等问题。

我们说学科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应基于学科教学的实际,根据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基于教师的个体经验和个性特征,引导学科成员反思自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课题研究解决问题。这种基于实践、根植教学、直面问题的研究应作为学科教研的指向。那些“玄”(学科教研被简单地定格于纯粹学理层面,认为学科教研就是深奥的问题、晦涩的术语、精准的数据,最后以大部头的形式出现,进而要产生广泛影响的研究)而“浮”(将学科教研的任务只集中于部分人员身上,不让大多数学科教师参与,开题时轰轰烈烈,研究时冷冷清清)的研究都应坚决摒弃。学科课题研究是一项促进步的事业,在研究中通过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科成员的理论素养;通过知识的更新、变通,提高学科成员的专业水平;通过合作和交流促进学科成员的和谐及学科组的凝聚力。实践告诉我们:学科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应是在学科教师在教育主体意识充分觉醒的状态下,积极地以自身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科成员的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学科教师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而展开。因此,研究的理念应是问题即课题,工作即内容,对策即方法,成绩即成果,实现学科教研课题的通俗化,课题内容的个性化,课题研究的普及化。学科研究的课题要具有现实性、灵活性及可变通性,并且注意课题的小而专,这样才能形成自己学科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独特的风格,从而取得课题研究的丰硕成果,并借此提高学科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科教学质量。

(六)构建学科教研文化,提高学科教研组的层次

学科教研组在“重心下移”的学校变革总体态势下,要想促进学科教研组得到真正的发展,并且使学科教研组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特别强大的组织,就必须构建学科教研组的文化,这是学科教研组最重要的使命。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如果说文化是维系社会存亡的命脉,同样学科教研组的文化是维系学科教研组整体发展的命脉。我们不少教研组之所以松散无为,之所以没有特色、没有风格、没有合力,关键是教研组缺少一种有效的文化基座,没有一种文化精神的照耀。没有文化建构的学科教研组,就不会有发展的逻辑起点,更不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学科教研组的整体跃进。雅斯贝斯在谈到文化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时指出,一个人自身的现实与世界连成一体,他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成为他自己,这与该世界的清晰与丰富程度成正比。同样学科教研组的文化达成后,才能使学科教师能够在此精神氛围中成为他自己。这也就是笔者特别强调学科教研文化建构的原因。

在当前教育的“重心下移”、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提升的情况下,学校优质学科教研组的建设是学校发展中一个相当紧迫的任务。只有把学科教研组建设好,才能更好地完成学科教学的任务,才能实现我们文化育人的宏伟目标。

【注释】

(1)朱永新著:《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2)叶澜著:《试论当代中国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研究》,1989年第8期。

(3)叶澜著:《试论当代中国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研究》,1989年第8期。

(4)【美】特伦斯·E.迪尔、肯特·D.彼得森著,王亦兵译:《校长在塑造学校文化中的角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5)肖川著:《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第189页。

(6)肖川著:《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第189页。

(7)肖川著:《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8)【美】罗兰·巴特著,张振成译:《如何提升学校的内力:教师一生的读书计划》,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9)朱永新著:《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20—21页。

(10)【美】罗兰·巴特著,张振成译:《如何提升学校的内力:教师一生的读书计划》,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11)【法】雅克·马里坦著,高旭平译:《教育在十字路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