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本培训的含义与特点

校本培训的含义与特点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此,人们对校本培训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而我们认为,校本培训是指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将本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并立足于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的培训活动。校本培训首先要求学校要有明晰的办学理念,有较详尽的发展规划,这是培训的前提。再次,校本培训不能人云亦云,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追求培训的特色是其关键。

一、校本培训的含义与特点

(一)校本培训的背景与形成动因探寻

任何一种研究的兴起总是和它的时代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样校本培训的展开,也和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有着必然的联系。校本培训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在社会日益呼唤创新人才的背景下,在我国的教育发展日渐呈现出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明显态势下而展开的。目前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与经济相脱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此可见,社会的快速发展迫使教育尽快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校本培训为代表的一系列新事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细细考察起来,校本培训大约有如下的形成动因:

1.丰富已有的教育理论

校本的概念最早是我国从事教育研究的一些学者提出的。郑金洲认为“校本”立足的依据主要有:(1)理论与实践间的张力促使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转向具体的学校教育实践。关注“校本”体现了教育理论工作者站在克服理论抽象,从务实的角度上直面具体的学校实践,试图把一般的理论与丰富的学校实践相结合,从而探寻学校发展的方向以及重新构建理论的路径。因此,校本研究是理论工作者自觉的转向。(2)学校在教育中的位置使得“校本”逐渐纳入人们的视野。任何脱离具体学校实践的教育指令、教育政策、教育方针或教育理论都是一纸空文。因此,最终将具体的、特殊的学校实践作为教育研究的入口是必然的趋势。(3)学校的复杂性在校本层面日益凸显出来。在我们所习惯的从理论到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逻辑无数次碰壁后的教训是: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所不能说明的,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诠释的。换句话说,只有在具体学校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个别化理论”才更具适切性。郑金洲还认为,教育中对人的个性的张扬以及对激发人的创新精神的高度关注;教育管理体制上的变化与学校办学自主性的逐步扩大都为走向“校本”及其实施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1)

2.教育实践的现实呼唤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年10月28日)中提出的“跨世纪园丁工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全体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并明确此后三年将以各种方式进行一次全员培训。1999年国家教育部在上海召开“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会上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主。至此,人们对校本培训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周建平认为校本培训实践与研究的兴起,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培养新世纪优秀教师的迫切需要与现行教师培训实效性低下的矛盾,使得“校本培训”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改革现有培训模式的强烈欲望已促发了对新培训模式的积极探索,校本培训由此呼之欲出。(2)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学校办学自主性的扩大。(3)“校本课程”,“校本研究”的蓬勃兴起,是“校本培训”实践和理论探索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另外,李玉娟、赵蒙城等人也从传统培训方式的弊端及校本培训已显露的实践优势方面提出了加强校本培训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

(二)校本培训的含义与特点

什么是校本培训呢?散见于专著和报纸杂志上的概念应是比较多的,也从不同的侧面依据自己的理解对校本培训的概念作了不同的界定。有学者认为“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体教师(含职工)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形式。

有人认为校本培训是以教师的任职学校为培训基地,以全体教师为学员(既是学员,又都是教师),本校校长和领导干部为组织者、领导者,以提高教学实际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培训模式。还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校本培训”,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

从以上对校本培训的概念的解释可知,校本培训的对象是老师,校本培训的区域是学校,校本培训的目标是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而我们认为,校本培训是指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将本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并立足于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的培训活动。校本培训首先要求学校要有明晰的办学理念,有较详尽的发展规划,这是培训的前提。其次,培训的主体是教师自己,是教师的反思与觉醒。再次,校本培训不能人云亦云,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追求培训的特色是其关键。具体到我们学校,培训的目标要切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导学稿”教学模式的需要。那么,校本培训有什么特点呢?

1.关注学校的发展

“凸显学校的自主性和文化性是新世纪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走向。学校由教育活动的工具存在(空间存在)转向本体存在(文化存在)。由教育决策的边缘走到教育决策的中心,成为自我、自律、自为的文化主题,这是教育改革的希望所在。”(3)基础教育的灵魂在学校,关注学校才是真正关注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一切“高高在上”的理论,只有融合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显示它的力量。关注学校的发展首先是为了学校。为了学校,“意指要以改进学校的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4)培训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问题和案例的剖析,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培训是在切合教师实际的基点上,遵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其内容、方法、手段都必须与本校情况一致。其次是基于学校。基于学校,“意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开展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种课程,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在的各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的更彻底”。(5)培训的资源和条件主要来自学校,外在力量及因素的作用是有限的。要充分挖掘学校潜力,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条件。我们说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老师,老师应有真正的发言权。各种实践证明,只有发挥了老师的积极性,学校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再次是在学校中。在学校中,“意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由校长、教师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实施”。(6)就是说,学校的老师和学校领导能够独立地或者在外来专家的指导下,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具体培训的途径、方式乃至培训者、受培训者都在本校范围内选择,为教师卓有成效地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困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选择的空间。

2.回归实践

所谓的回归是指教育教学研究要向学校回归,向老师回归,向教育教学的实践回归,这不仅是当今教育的大趋势,也是教育教学有效性的需要。我们知道以往的教育培训,其常见的形式无非是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落实所谓新的教学理念,遍请各大教育科研单位或者是大学里专门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专家进行讲座而已。我们不能说这种讲座式的培训对于老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加深对新课标的认识没有一点作用。但我不能不说,这种培训大部分是千篇一律,没有多少新意可言,有一些甚至是空洞无物的。不少老师反映培训内容听起来好听,但不管用,这里当然和老师对某种理论的生疏有关,但更重要的症结在于研究者脱离中学的教学实际,观念的传输也大都是坐而论道。我们说回归实践,对老师的培训就要结合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实际,培训的问题要直接来自于教育教学中的需要,并和学校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对于老师来说,不能解决老师教学中实际问题的培训,不能提升老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培训,不能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培训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培训。当下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对于培训可谓抓得紧而又紧,但由于培训千篇一律,其培训的效果却是大打折扣。另外还有一种新的说法,“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这种观点笔者认为还需有一个前提:适合老师实际的培训才是教师的福利,空疏无用的所谓的培训则是老师的负担。在各级各类的教育培训中似乎都有这样一种现象,领导非常重视,老师们对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寻找各种理由缺勤教育培训,这样有时还会造成老师和培训部门的关系紧张,似乎老师排斥培训,而我们的各级培训部门可能也较少考虑老师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态度应对培训,也不计算培训的时间成本和效果的关系。老师排斥培训其最大的原因是培训的内容和老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脱离太远,因此强调校本培训,回归培训的本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