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程端礼与他的《读书分年日程》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
宋以来,儒者都极注重读书,他们恪守朱熹“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而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主张。但是,将朱熹的教育思想具体实施,并进一步细化的教育家却是元朝程端礼。
程端礼(1271—1345),字敬叔、敬礼,号畏斋先生,鄞县人。幼年聪颖慧悟,品行纯正。15岁就能记诵《六经》,通晓大义。后受学于史蒙卿,接受朱熹“明体达用”之学。初任广德建平(今安徽郎溪县)、池州建德(今浙江建德市)两县教谕,历信州稼轩、集庆江东两书院山长,后又任铅山州学教谕、台州路儒学教授。此后归居乡里。至正元年(1341),程端礼被庆元路王居敬选为训导,督导诸生学习。
程端礼的一生都从事教育事业。他针对当时读书人“阿意曲徇,失序无本,欲速不达”的弊病,提出理学与举业兼顾,并注重教学方法的思想。在延祐二年(1315),编订了《读书分年日程》,从教育目的、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读书治学的规划。该书不仅盛行于当朝,时国子监曾颁此书于郡邑学校,而且,明清朝也奉其为读书准绳,足见其影响力。另外,他还著有《春秋本义》、《畏斋集》等。
二、《读书分年日程》及其教育思想
《读书分年日程》是程端礼根据朱熹弟子辅汉卿所编的《朱子读书法》的而编订的,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程端礼的教育思想。下面从教育目的、教育阶段与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读书方法等三方面加以阐述。
(一)论教育目的
自科举推行以来,已成为士子为官及家族发达的重要途径,若要使读书人绝意于举业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读书仅仅是为了沽名钓誉,获取功名利禄,则也是“失序无本”,即失去“明理”之目的。因此,程端礼想解决的是举业、学业乃至道德人生的统一问题。一方面,他指出科举使人急功近利的弊端,反对专务科举、不修性理的做法。他说:“凡读书才挟册开卷,已准拟作程文,用则是未明理已计功,未正谊已谋利,其始不过因循苟且,失先后本末之宜而已,宜知此真儒之君子小人所繇以分,其有害士习,乃如此之大。”[91]另一方面,他又盛赞元代科举制中专用程朱集注的做法是“学者之大幸”。他说:“方今圣朝科制明经,一主程朱之说,使经术、理学、举业三者合一,以开志道之士,此诚今日学者之大幸,岂汉、唐、宋科目所能企其万一。”[92]正是在这种“使经术、理学、举业三者合一”的思想指导下,他编订了《读书分年日程》,相信若能按照这个日程进行全面系统而严格周密的学习,就能培养出“达性理、明经术、通治道、考制度、知古今、善文词”,而为国家所用的实学人才。
显然,程端礼针对科举时弊而提出的教育目的,具有现实意义,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但是,他想借此达到“心与理相浃”、“身与道为一”,从而实现“经之无不治,理之无不明,治道之无不通,制度之无不考,古今之无不知,文词之无不达,得诸身心者,无不可推而为天下国家用”的教育理想有点夸大。
(二)论教育阶段与教育内容
《读书分年日程》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就是“分年”、“日程”思想的提出。“分年”主要针对朱熹“宽著期限,紧著课程”之说,指依照人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思维发展水平,把教育分成四个阶段,即8岁未入学前——启蒙教育阶段;8岁至15岁——小学教育阶段;15岁至20岁——大学基础阶段;20岁至25岁——大学提高阶段。每个阶段学习不同的课程内容。“日程”则是“主朱子教人读书法六条修”,即要根据正确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进行学习。为此,程端礼详细制定了学生每月每天的读书学习计划,而且他根据不同课程把学习计划分成天数不等的周期,还具体说明不同的学习方法。
启蒙教育阶段学习程逢原增补的《性理学训》,以及朱熹的《童蒙须知》。他认为每日要教儿童读上《性理学训》三五段,并将《童蒙须知》抄贴于墙上,每饭后记说一段。
小学教育阶段课程有读经、习字、演文。读经包括朱熹的《小学书》,以及《四书》、《五经》正文;习字是以《智永千字文》为摹本,影写楷书,每日练字1500个,日后增加至2000、3000、4000字;演文是口述《小学书》,通常是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义,再通解一章之义,以学演文。教学时间安排是一周五日,前三日读经,第四日习字,第五日演文。
大学基础阶段课程依次有经学、史学、文学和治事。他认为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小学阶段学习的巩固,随着身心的成熟,此时读书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地增加了。首先是读经书,包括《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或问》、《论语或问》、《孟子或问》,同时还抄读《周易》、《尚书》、《礼记》、《春秋》等本经,而且,程端礼对每一种本经的抄法、读法都作了详细的说明。其次,读史书,包括《通鉴》、《史记》、《汉书》、《唐书》、《唐鉴》等,程端礼根据自己经验把历史内容分为“君臣心德之明暗,治道之得失,纪纲之修废,……风俗之厚薄,外夷之判服”等方面,并要求学生据此详细记录所读史书的类别,标识在醒目位置,“以备逐项思玩当时之得失”。再次是读文,主要是抄读韩愈的文章和《楚辞》,以学习篇、章、句、字法,为日后学习作文打下基础。最后是读治事之书,主要包括律历类、礼乐类、兵刑类、天文类、地理类、官职类、郊祀类、井田类、学校类等书籍,涉猎极为广泛,作实用之图。教学时间安排因课程不同而不同:读经如前;读史是五日一周,二日为复习巩固经学;读文是六日一周,三日为复习巩固经学、史学时间。
大学提高阶段除背诵、温习所学经、史、文、事等各科书籍外,专以二三年时间学习作文,以应科举。作文包括经问、经义、诗赋、诰表章、策论等类别,可以韩愈之文为范文,兼选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苏洵等文章。教学时间安排是十日一周,九日读书,一日作文。
以上即为“分年”。关于“日程”,程端礼还细致地制定了五种日程:读经日程、读看史日程、读看文日程、读作举业日程、小学习字演文日程。学生每读一书立一簿,分别按单元、日、周、月一一记录,逐项检查。一般是要求学生当天就注明各门功课的学习进度及纲要,第二天学生再把日程簿交给教师审阅。教师则根据学生平日记录情况,在每一单元教学后及时检查评估学生的学习业绩,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给予反馈。
(三)论教学原则与读书方法
程端礼在关于“分年”、“日程”的解释中,还包含着对朱子“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的新的理解,这表现为他关于教学原则和读书方法的看法,现叙述如下。
1.教学原则
(1)循序渐进
程端礼的教育阶段划分鲜明地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因为他对每个教育阶段规定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任务。如启蒙教育阶段以日常行为习惯培养为主,小学教育阶段开始学习经书,大学教育阶段则是博览群书,这样的安排完全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每个阶段内的学习内容也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小学阶段先学浅显的《小学书》,然后依次学习《四书》、《五经》的一部分,《四书》先学《大学》,次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则依次学习《书》、《诗》、《礼》、《春秋》。
(2)计划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在前文的教学时间安排中,反映出程端礼关于学习的计划性,如小学教育阶段学习周期为五日,三日读经,一日习字,一日演文。大学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周期因课程不同而不同:读经如前;读史是五日一周,二日为复习巩固经学;读文是六日一周,三日为复习巩固经学、史学时间。大学提高阶段的学习周期是十日,九日读书,一日作文。而学生日程簿的记录则反映出师授的针对性,也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
2.读书方法
(1)读书要集中专一,坚持不懈
程端礼以为读书要集中专一,还要树立坚持不懈的恒心。读书必一本一本地治,而且每本书必看百遍,背读百遍,再通读二三十遍,其间不可松懈,遍数更是不可更改。他说:“尽一日之力,须足六七百字,日用年长,可近一千字。宁剩段数,不可省遍数,仍通大段,倍数二三十遍,或止通倍读全章正经并注、或问,所尽亦可。必待一书毕,然后方换一书,并不得兼读它书,及省遍数。”[93]一旦松懈,或遍数减少,就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2)温故而知新
在谈到小学和大学阶段读书方法时,程端礼非常强调复习、巩固。他说:“每夙兴,即先自倍读已读册首书,至昨日所读书一遍,内一日看读,内一日倍读,生处,误处,记号以待夜间补正遍数。其间,日看读本,为童幼文理未通、误不自知者设。年十四五以上者,只倍读,师标起止于日程空眼簿,凡册首书烂熟,无一句生误,方是功夫已到,方可他日退在夜间与平日已读书轮流倍温,乃得力。如未精熟,遽然退混诸书中,则温倍渐疏,不得力矣。”[94]这段话中,他要求温习的时间至少有三次,即开课时、晚间、他日。
(3)学思结合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程端礼接受了学思结合的传统思想,一方面主张博学,另一方面主张精思。例如,在谈到小学阶段的读书任务时指出,《小学书》读完后,还要参看其他书籍,《增广字训纲》、《字义》、《续字义》、《太极图》、《通书》,等等,“或看或读,必详玩潜思,以求透彻融会,切己体察,以求自得”[95]。大学阶段的书籍更是广泛,涉及经、史、文、事等类。学思结合的目的在于为大学提高阶段的作文作准备,“经史熟、析理精,有学、有识、有才,又能集义以养气,是皆有以为文章之根本矣。不作则矣,作则沛然矣”[96]。
《读书分年日程》是程端礼的一个创造。问世以来,江浙一带的书院、私塾纷纷刊印或抄写,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甚至引起元统治者的重视,将其颁行于各地方学校,作为学校办学的示范。不仅如此,它对后来的明清书院及学校教育均有很大的影响,如王阳明主持书院时,也曾制订日程,规定学生每天的功课次序。清代陆世仪主讲东林书院和太仓书院时,制订了分年、分等、分类的学习书目。到清末,不少著名的书院和学堂,都拟有详细的各种课程次序,规定授课日程,以及何时进行句读、评校、抄录、摘要、写札记、作文等方面的练习。由此可见,程端礼及其《读书分年日程》在我国教学理论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注释】
[1](宋)《宝庆四明志》(卷20),《昌国县志・叙县》,《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
[2]南宋后期升明州为庆元府,元朝又改称庆元路。
[3](清)李卫等:雍正《浙江通志》(卷152),《名宦・七》,中华书局,2001年。
[4](宋)王应麟:《四明文献集》(卷1),《先贤祠堂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5](宋)戴表元:《剡源文集》(卷9),《董叔辉诗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6]宁波市教育委员会编:《宁波市教育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42页。
[7]张彬主编:《浙江教育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00页。
[8](明)高宇泰:《敬止录》(卷11),浙江图书馆藏四明冯贞群伏跗室校钞本影印。
[9](宋)袁燮:《袁正献公遗文钞》(卷下),《沈叔晦言行编》,《四明丛书》本。
[10](宋)《宝庆四明志》(卷2),《学校・乡饮酒礼》,《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
[11]宋初始施,皇帝恩赐那些在科举场上屡试不中的士子许以“特奏名”,然后分到地方做小官,以助其走完科举之路。
[12]转引自张伟、张如安、邢舒绪:《宁波通史》(宋代卷),宁波出版社,2009年,第168页。
[13](宋)《宝庆四明志》(卷1),《风俗》,《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
[14]张伟、张如安、邢舒绪:《宁波通史》(宋代卷),宁波出版社,2009年,第169页。
[15](宋)袁文:《甕牖闲评》(卷8),《诗》,《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6](宋)楼钥:《攻媿集》(卷85),《亡妣安康郡太夫人行状》,《丛书集成初编》本。
[17](宋)袁燮:《絜斋集》(卷16),《叔父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行状》,《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8](宋)袁燮:《絜斋集》(卷20),《李雄飞墓志铭》,《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9](宋)袁燮:《絜斋集》(卷21),《何夫人宣氏墓志铭》,《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20](宋)袁燮:《絜斋集》(卷16),《叔父承议郎通判常德府(袁章)行状》,《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21](宋)戴表元:《剡源文集》(卷13),《送杜子问赴学官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22](宋)楼钥:《攻媿集》(卷52),《三家诗押韵序》,《丛书集成初编》本。
[23](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33),《西山阡表》,《丛书集成初编》本。
[24](宋)袁燮:《絜斋集》(卷17),《朝请大夫赠宣奉大夫赵公墓志铭》,《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25](元)马泽修、袁桷:《延祐四明志》(卷4),《王先生传》,《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
[26](宋)王安石:《临川文集》(卷35),《悼王致处士》,《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27]此时,时属绍兴路和台州路的余姚、宁海也恢复儒学。
[28](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18),《庆元路鄞县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29]钱茂伟、毛阳光:《宁波通史》(元明卷),宁波出版社,2009年,第119页。
[30](元)马泽修、袁桷:《至正四明续志》(卷8),《学校》,《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
[31](元)马泽修、袁桷:《至正四明续志》(卷2),《人物》,《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清)李卫等:雍正《浙江通志》(卷129),《选举》,中华书局,2001年。
[32](宋)吕祖谦:《白鹿洞书院记》,《金华丛书》本之《吕东莱文集》。
[33](宋)王应麟:《玉海》(卷167),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浙江书局刊本。
[34](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4),上海书店,2009年。
[35]朱熹:《石鼓书院记》。
[36]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匡钊译,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38页。
[37](清)全祖望,朱铸禹汇校集注:《鲒埼亭集外编》(卷16),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38](宋)《宝庆四明志》(卷8),《叙人上・先贤事迹上》,《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
[39](元)马泽修、袁桷:《延祐四明志》(卷4),《人物考上・慈湖杜先生》,《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
[40](清)曹秉仁等:雍正《宁波府志》,成化本,第2012—2013页。
[41](清)曹秉仁等:雍正《宁波府志》,成化本,第2013页。
[42](清)全祖望:辑补《宋元学案》(卷6),《士刘诸儒学案》,中华书局,1989年。
[43](清)全祖望:辑补《宋元学案》(卷6),《士刘诸儒学案》,中华书局,1989年。
[44](宋)楼钥:《攻媿集》(卷85),《高祖先生事略》,《丛书集成初编》本。
[45](清)全祖望:辑补《宋元学案》(卷6),《士刘诸儒学案》,中华书局,1989年。
[46](宋)张津:《乾道四明图经》(卷9),《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
[47](宋)王应麟:《四明文献集》(卷1),《先贤祠堂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48]张如安:《略论北宋“庆历五先生”对宁波的文化贡献》,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第114—115页。
[49](清)全祖望:朱铸禹汇校集注,《鲒埼亭集外编》(卷16),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50](清)全祖望:辑补《宋元学案》(卷77),《槐堂诸儒学案序录》,中华书局,1989年。
[51](清)全祖望:辑补《宋元学案》(卷77),《槐堂诸儒学案序录》,中华书局,1989年。
[52](清)全祖望:辑补《宋元学案》(卷77),《槐堂诸儒学案序录》,中华书局,1989年。
[53](宋)杨简:《慈湖遗书》(卷7),《家记一・己易》,《四明丛书》本。
[54](宋)陆九渊:《象山全集》(卷36),《行状》后附杨简《复斋象山二先生祠记》,《四部备要》本。
[55]张瑞璠主编:《中国教育哲学史》(卷2),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55页。
[56](宋)杨简:《先圣大训》(卷1),《入其篇》,《四明丛书》本。
[57](宋)杨简:《慈湖遗书》(卷8),《论书》,《四明丛书》本。
[58](宋)杨简:《慈湖遗书》(卷16),《论治道》,《四明丛书》本。
[59](宋)杨简:《慈湖遗书》(卷14),《论诸子》,《四明丛书》本。
[60](元)脱脱等:《宋史》(卷407),《杨简传》,中华书局,1985年。
[61](清)全祖望:朱铸禹汇校集注,《鲒埼亭集外编》(卷16),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62](宋)袁燮:《絜斋集》(卷3),《论弭咎征宜戒逸豫札子》,《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63](宋)袁燮:《絜斋家塾书钞》(卷5),《太甲中》,《四明丛书》本。
[64](清)全祖望:辑补《宋元学案》(卷17),《絜斋学案序录》,中华书局,1989年。
[65](清)全祖望:朱铸禹汇校集注,《鲒埼亭集外编》(卷16),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66](宋)杨简:《慈湖遗书补编・舒元质墓志铭》,《四明丛书》本。
[67](清)全祖望:辑补《宋元学案》(卷76),《广平定川学案》,中华书局,1989年。
[68](宋)舒璘:《舒文靖公类稿》(附录卷),《宜州通判舒元质墓志铭》,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69](宋)王应麟:《四明文献集》(卷1),《广平书院记》,《四明丛书》本。
[70](清)全祖望:辑补《宋元学案》(卷76),《广平定川学案》,中华书局,1989年。
[71](宋)沈焕:《定川遗书》(卷2),《训语一》,《四明丛书》本。
[72](宋)袁燮:《絜斋集》(卷14),《通判沈公行状》,《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73](明)宋濂:《元史》(卷81),《选举志一・学校》,中华书局,1976年。
[74](明)宋濂:《元史》(卷38),《选举志》,中华书局,1976年。
[75](明)宋濂:《元史》(卷38),《选举志》,中华书局,1976年。
[76]钱茂伟、毛阳光:《宁波通史》(元明卷),宁波出版社,2009年,第120页。
[77]赵偕,慈溪人,世称“宝峰先生”。入元不仕,在离今慈城西一里的大宝山设院教授,颇有影响。
[78]张彬主编:《浙江教育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42页。
[79](宋)吴潜修、梅应发、刘锡等:《开庆四明续志》(卷1),《学校》,《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
[80]曹屯裕主编:《浙东文化概论》,宁波出版社,1997年,第159页。
[81](宋)楼钥:《攻媿集》(卷105),《朝请大夫史君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
[82]陈晓兰:《南宋四明地区教育和学术研究》,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41页。
[83](宋)高闶:《春秋集注》(卷2),《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84](宋)高闶:《春秋集注》(卷2),《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85]张富祥:《南宋馆阁录・续录》,中华书局,1998年。
[86](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35),《子部・类书类一》,中华书局,1992年影印本。
[87](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35),《子部・类书类一》,中华书局,1992年影印本。
[88]陈晓兰:《南宋四明地区教育和学术研究》,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97—208页。
[89](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首),《小学绀珠序》,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90](宋)王应麟:《通鉴答问》(卷2),《田单复齐》,《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91](元)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本。
[92](元)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本。
[93](元)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本。
[94](元)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本。
[95](元)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本。
[96](元)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