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动学校,开展“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是从教育战线开刀的。1966年5月始,宁波各级各类学校陆续停课“闹革命”,一批半工(农)半读学校、成人学校停办,大多数学生和许多教职员工都被卷入了运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党政领导机构也瘫痪了,学校陷于混乱状态。
一、停课“闹革命”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该《通知》明确指出:“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彻底揭露那些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清洗混进党里、政府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由此,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五一六通知》发布之初,宁波市教育系统就组织学校骨干学习中央决定。6月13日,市委向宁波五中派遣“文革”工作组。至8月,陆续派出四批工作组,进驻老市区101所中小学。时宁波五中等若干学校已经停止学业。8月21日,宁波五中首先成立“红卫兵”组织,并旋即席卷全市学校。与此同时,来自北京的“六高校”来到宁波搞串联,使得原来“散兵游勇”式的红卫兵组织一下子成了规模。8月下旬,“红卫兵”组织开始上街扫“四旧”(旧思想、旧风俗、旧文化、旧习惯),其间,很多文物、古迹、文献、古籍遭到破坏。9月起,全市各中小学、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师范学校普遍停课“闹革命”,大批“红卫兵”奔向北京,或去各城市“串联”。首批去北京“大串联”的是9月2日市青年中学的50余名师生。
至此,宁波的“文化大革命”可谓全面铺开。学生红卫兵上街扫“四旧”,揪斗“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并开展大串联,斗争的锋芒开始直指社会。例如,9月4日,宁波一中“红卫兵”40余人,“押着”校长游行至中共宁波市委机关,要揪出所谓的“黑后台”。当时,遭到市委机关干部的抵制。此后,不少学校领导和教师遭到批斗。在这种形势下,学校的教学秩序和社会秩序都相当混乱,而且,在武斗中,人民的生命、国家的财产均有重大损失,其影响极为恶劣。
二、复课“闹革命”
1967年2月始,中央提出复课“闹革命”的问题。于是,宁波各校外出串联的师生基本返校。时市革委会[1]要求学校动员师生复课“闹革命”,学习内容以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著作为主。例如,4月,宁波五中复课,并成立“五七公社”。这一时期,宁波各校在“一月风暴”[2]的影响下,纷纷举起造反的旗帜,这些红卫兵组织在学校夺取党政大权后,一方面在学校继续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打击各级领导干部和教师;另一方面,他们继续杀向社会,介入社会上的“打、砸、抢”活动。同时,在这造反和夺权过程中,由于各红卫兵组织意见的不一致,开始分裂为若干相互对立的组织和集团,从而形成派系斗争,挑起武斗。例如,3月下旬,宁波专区、市革委会就受到群众组织冲击垮台。另外,在教育问题上,宁波市开始了一场所谓的“教育革命”。
三、向学校派驻“工宣队”和“贫宣队”
早在“工宣队”进驻学校之前,就有“军宣队”派驻学校。如1967年2月,“军宣队”进驻宁波五中,实行军训。后来,随着“教育革命”的展开,“工宣队”开始作为学校日常工作管理机构进驻学校。1969年3月6日,市革委会(1969年1月30日,重新成立)派出第一批“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进驻城镇,同期,组织“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贫宣队”)进驻农村中小学,实行“工人阶级领导”和“贫下中农管理”。6月和8月,又分别派出两批“工宣队”,分别进驻老市区中小学。是年,郊区和各县农村公办小学下放到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接办,公办小学教师回原籍任教,教师工资实行工分加补贴。
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时至1969年,“文化大革命”运动需要解决一个很棘手的社会问题,即66、67、68三届中学生(俗称“老三届”)。由于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商业和其他服务业也处于停滞状态,整个社会缺乏容纳岗位,致使上万名初高中毕业生成为“无业游民”。对此,毛泽东于1968年12月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于是,宁波很快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
1969年4月21日和28日,老市区1600余名知识青年出发去黑龙江省插队落户。至1972年7月,先后有16批13100余名知识青年去黑龙江省、内蒙古和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安家落户。如果以全大市统计,当时的人数更多。1969年上半年,全大市就达3万名。[3]其间,涌现出不少先进人物,例如,1971年6月14日,宁波八中毕业生孙妙芬,在浙江萧山农业建设兵团围塘劳动中因跳水抢救战友而英勇牺牲,后被授予烈士称号,并追认为共产党员。宁波五中67届初中毕业生陈越玖扎根“北大荒”,在改造“北大荒”的七年中,表现优异,贡献突出,成为一代青年的楷模,人称“北大荒人”,1976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浙江日报》等全国二十几家大报都专门报道了她的光辉事迹。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农民结合,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对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品质和艰苦创业精神是有一定帮助的,同时,他们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对社会也是有一定贡献的。但是,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国家建设人才的断层;从知识青年本身来说,失去了一生中最美好的继续深造的学习光阴,使得他们中很多学力较低或体弱多病者日后就业困难、生活清贫。
五、残酷迫害学校干部、教师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范围内就掀起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运动。时宁波教育界不少干部、教师横遭人身凌辱和伤害。当时,宁波某中学有三位教师分别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代表”、“三反分子”(指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人称“三驾车”[4]。
1969年2月25日—3月4日,市革委会召开“清理阶级队伍”工作会议,开始了“清阶”运动。此后,大批学校干部、教师遭受审查和揪斗。时有些教师被逼自杀。这场运动历时近一年,可谓是冤案遍校。
同期,根据毛泽东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开办“五・七”干校,并把一批一批的知识分子送到干校学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也可以视为是对学校干部、教师的打击、迫害的另一种形式。时宁波某中学全体师生于10月在白岳、歧阳两个公社学农40天。此后,各校师生经常不定期地下乡、下厂学农学工。
1970年8月1日,市革委会举办老市区中小学教师“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为期40天,开展“一打三反”运动,教职员工队伍中有110人被定为“阶级敌人”。宁波某中学一位教师为此而自杀。[5]
1974年,受“马振抚公社中学事件”[6]影响,宁波各校开展“反复辟”运动,再次大规模地清理了一批干部和教师。当时,宁波某中学有一个叫周建国的学生在1971年12月在家自杀,此事被重新翻腾出来,视为宁波的“马振抚公社中学事件”,是“被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迫害致死”的典型案件。由此,一大批干部和教师被打成“复辟”的典型。时很多学校领导不敢抓文化课教学,不敢进行文化考查,教师也不敢管理学生,学校纪律松弛,学校秩序再度混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