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培养的特殊环境

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培养的特殊环境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性大学大多属国家教委领导,其中相当一部为国内外著名的高等学校,因此管理系统的机构较为完善,分工明确,对国家教委的有关方针、政策反应较快。综合性大学的学位论文系统对研究生的培养作用极大,大多数人可以得到从事科学研究的较完整的训练。重科研轻教学、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的观念在综合性大学研究生中普遍存在。

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培养的特殊环境

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培养的特殊环境[1]

——对研究生学习过程的反思

科学总结培养研究生的完整经验,应当从各个角度去完成。我个人认为,广大研究生可以对此提供十分宝贵的正反经验和建设性意见。可是,我翻阅有关杂志,大多是各个学校领导、管理部门和研究生导师在发表意见,而研究生写的文章很少见。这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界理论研究的一个缺陷。

下面我谈谈自己六年研究生学习的点滴体会,探讨我国自己培养高层次、德才兼备的科技和教学人才的规律。

生物通常有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6个层次,现代生命科学有一个重要特点,即不管从哪个层次去研究生物或生命现象,都把某个层次的生物系统放到与该层次的特殊环境系统的矛盾运动中去考察。换言之,用系统和动态的方法代替割裂、静态的研究方法。1984年底,我就曾试图从研究生与其环境系统的矛盾运动中去总结自己的体会,当时将心得以“综合性大学研究生的特殊环境及其充分利用”的同样标题在研究生中作了一次演讲。从那时起,我一直在留心这一命题,更坚信这种思路是科学的。

一、综合性大学中研究生的特殊环境

为了便于讨论,让我们先做一点人才培养问题的考察。人才学(我称之为人才环境学)研究哪一对基本矛盾呢?我认为,是人的自然性与环境矛盾。人才环境学中所有具体的矛盾无不与这个基本矛盾相联系。在人才的识别、培养、使用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上,我们都必须讨论在特定时空中人的自然特质与环境的矛盾运动。人的自然特质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体,独立于环境之外的人,尤其是离开人类社会(即社会环境),即便有很高天赋的人也成不了才。我觉得环境对人才的形成和作用的发挥极为重要,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人才不仅是环境的产物,也是人的自然特质(最主要是主观能动性)的产物。严格地说,人才是人与环境这个网络式的复合系统动态的产物。

研究生的培养,要不要放到研究生系统与研究生的环境系统的矛盾运动中去考察呢?我,以及曾与我交换意见的众多的研究生赞同这样的思考方法。

为了说明方便,我用图1表示这个复合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关系。

img5

图1 研究生与研究生环境的复合系统

这个复合系统有以下几个特点:

(1)研究生管理系统(例如研究生院)是执行国家教委的方针、政策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导师这个环节去间接影响研究生系统,研究生系统极少受到它的直接作用。

(2)导师系统和学位论文系统是对研究生作用最强的两个系统。这之间关系协调与否对每个研究生影响极大。

(3)目前看来,有两个方面被忽视:一是学位课程系统与研究生系统的关系被弱化,二是整个复合系统对社会的作用与反作用(输入与输出)被弱化。研究生分配状况以及分配后的工作状况已显示了被弱化方面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具体说来,综合性大学中研究生特殊环境又有些什么特点呢?

1.研究生管理系统

综合性大学大多属国家教委领导,其中相当一部为国内外著名的高等学校,因此管理系统的机构较为完善,分工明确,对国家教委的有关方针、政策反应较快。不过,目前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管理系统中缺少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的部门,各系也基本不管,因此,一个学校上千名研究生集中在一起的日常管理易混乱,问题大多就出在这里。二是管理系统很少与研究生进行直接对话,所以,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研究生中思想教育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2.导师系统

由于综合性大学中学科齐全,所以,导师系统集中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领域中的许多精英,博士生导师比例高,与国内外学术界联系密切。他们有较深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治学经验以及长期的教学经验,多数导师从事基础研究,且研究课题多处于各学科发展前沿,研究有特色和连续性。但是,不少导师年事已高,体力和精力有限,另外课题大多与应用研究脱节。

3.学位课程系统

学科齐全,尤其公共课(例如外语)力量强,与中国科学院系统比较有明显优势。即使世界科技界尚未成熟的学科,也可以开专题课。但是,研究生中普遍反映有以下几点不足:①公共课(例如外语)老师工作量过大,是个客观原因,但也有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②专业学位课有时降低标准,与本科学位课程无明显差别;③成熟教材极少,所以学习材料多而凌乱。

4.学位论文系统

在研究生培养中,有一种倾向,常常把学位论文水平高低作为评价研究生的最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因此,学位论文系统被强化。综合性大学的学位论文系统对研究生的培养作用极大,大多数人可以得到从事科学研究的较完整的训练。可是,几乎所有课题都是从事基础研究,且研究得很专,结果造成有些分配到校外的研究生不能适应应用研究及相邻领域的研究,尤为突出的是这种系统中强化训练出来的研究生偏爱基础研究,轻视应用研究。不少毕业生或需较长时间的适应而造成浪费,或不愿从事应用研究而彷徨徘徊。

二、研究生对特殊环境的利用现状

据我与已毕业的几届生物系研究生交换意见来看,绝大多数人认为研究生期间收获最大的有以下几点:①懂得了如何选择研究课题;②熟悉了文献的调研方法;③掌握了一套野外或实验方法;④学会了科技论文写作;⑤系统了解了有关课题的国内外动态;⑥专业外语阅读能力明显提高。概括起来说,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基本掌握。

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有几种状况呢?据了解,留校生专业容易对口,因此一般能较快适应工作。但也有另一种不适应,表现在不太愿意做室里的日常工作及教学工作,想独立进行科研而实际上尚无此可能。因此,他们或想考在职博士生或争取出国。毕业后被分配到外单位工作的,由于大多与原先研究方向相差甚远,因此很难适应工作,无法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也深感吃力(除少数原先当过老师的除外),所以,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不安心分配的单位,先后调动了工作或积极准备出国。总之,普遍存在着重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轻教学的倾向,并较难适应新的环境。

有一部分毕业生之所以表现突出是因为有如下原因:①受过导师有远见卓识的严格训练;②或在研究生期间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利用独特的环境条件,德才兼备者;③或者有过工作经验而年龄较大者;④或从事与原先研究很相近的科研;⑤或决定于自己的素质,能适应环境,艰苦奋斗,打开局面;⑥或遇到了很好的领导。

然而,处境较差的毕业生另有原因:①大多与原先导师关系欠佳;②或知识面稍窄,科学研究能力较弱者;③或在研究生期间品质较差者;④或个人性格特殊;⑤或不能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

从上述状况,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强化了学位论文系统对研究生影响最大,他们大多收获来源于此。有人认为,硕士研究生比国外培养的并不差。

(2)导师的作用是关键,一是通过指导学位论文来培养学生,二是平时对研究生进行直接管理。

(3)研究生本人在学习期间的表现十分重要。

(4)学位课程还是个薄弱环节,有较系统、广博的理论功底的毕业生并不多见,可能会因此而严重限制研究生毕业后的发展。

(5)重科研轻教学、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的观念在综合性大学研究生中普遍存在。因此,培养大批这样的研究生将会不适应我国目前的科技政策和高校工作。不加调整,会出现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

那么,据我了解目前研究生利用特殊环境的现状如何呢?

1.与导师的关系

导师是教育者,研究生是被教育者。尽管研究生处在“被动地位”,但如何对待导师,向导师学什么,怎样学,是很重要的。凡是能摆正与导师关系的研究生,收获就大。对导师态度有几种:①尊敬,又积极争取导师的指导和教育;②尊敬,但被动接受指导;③尊重,但计较导师的态度和方式而疏远导师;④对导师不以为然,甚至常常摩擦。毫无疑问,绝大多数研究生能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只有个别研究生瞧不起导师,或错误认为导师在利用自己的劳动力。“瞧不起”的原因是:希望导师万能,一旦导师解决不了一个具体问题,就埋怨。至于认为“导师在利用自己的劳动力”则更是错误的看法。因为,研究生的选题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常常关联,这便于指导,也易于导师组织研究生形成有优势的科研队伍,这是国内外培养研究生的成功经验。至于实验室的许多准备工作,希望有人代替,这在客观上既不可能,也有害于研究生培养。生物系好多研究生过后体会到,从领药品到准备仪器设备等工作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一旦需要自己搞个课题组完全有能力组织起来。

向导师学什么?学具体的科研方法和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学习导师的科学思维、科学道德、教学方法,甚至怎样做人。孙祥钟教授是我的导师,他培养研究生有几个主要特色:①宏观控制,微观搞活。近十年来,在招生、学位课程、读书报告、论文选题、中期汇报和答辩等重要环节都亲自主持或过问。尤其在研究生论文选题上,反复与教师、研究生讨论,从不草率决定。在其他方面,孙祥钟教授又最放手,每个研究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性,例如,研究生到野外考察,孙祥钟教授对其考察路线、日期、方法从不干预,相反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处理遇到的意外问题。“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他放手让研究生去创新。②从不就事论事,总是引导研究生从特殊上升到一般规律性上认识。例如,讨论某个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他最后总要启发与会者去思考选题的一般原则;研究生作读书报告,孙老就引导大家着重去掌握阅读、消化、评价经典著作的方法。③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对科学的献身精神,以及胸襟坦荡、虚怀若谷的高尚情操常常深深地激励着研究生。由此可见,我认为研究生还要把目前只向导师学具体知识和方法的较肤浅认识深化一步,要学习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精华。当然,导师们会有互不相同的闪光点。现在看来,大多数研究生较注意学具体的知识、方法和能力,很少有人去注意导师指导研究生过程及支配这个过程的实质,不善于由特殊到一般,总结出更高层次的认识。总之,对导师系统的利用还很不够。

2.对学位课程的态度

外语课较受研究生重视,原因是外语有用且要过关考试。这几年,生物学系开设的技术性课程或专题,例如高级生化技术、现代显微技术和生物摄影都深受欢迎。研究生已逐步认识到技术手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相比之下,其他学位课程被一部分研究生忽视。客观上,没有教材或适用的参考书,有时无相对应的配套实验课,加上学位论文的冲击;主观上,轻视系统学习理论,或认为教师把关不严易于通过,因此,不少人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我也是逐步认识这一点的。硕士生阶段,有些学位课程临时应付一下,还可考个好分数,但过后所得甚少,毕业后才觉得悔不该当初,又回过头来补课。科学有自己的系统性和顺序性,要老老实实地学,不能走捷径。

3.对学位论文的态度

据了解,轻视学位论文的研究生较少。因为研究生都明白,从攻读学位论文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严格、完整的科研能力训练。再一方面,论文通不过拿不到学位。由于重视学位论文,所以选题、文献调研、野外考察与实验以及论文写作各个环节上都获得程度不一的提高。选题往往是关键。研究生与导师要积极配合、共同选题,不光从兴趣出发,也不要贪图容易,更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导师。另一方面,也不要走另一极端,对选题漠不关心。研究生的责任是向导师反映自己对选题的想法,说明自己的优势和弱项,让导师确定课题时既要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弥补他们的不足,又要考虑课题的易难程度以能适合于具体的研究生。当然,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尽量保持与硕士学位论文的连续性,往深度和广度发展。文献调研,一般研究生都有能力或会认真完成,但在消化和利用上尚需深入。考察和实验阶段必须独立完成,包括准备工作,尤其在我国更需如此。这一阶段最艰苦,最锻炼人,但同时收获也大。遇到问题要尽量独立去解决,不要依赖导师。实验室工作要有良好的习惯。论文写作是分析和表达科研结果的环节,研究生分析能力的训练当然在实验过程中就应当开始,不过,论文写作阶段是集中训练的时期。

三、若干建议

总的看来,综合性大学中研究生系统与相关的其他系统基本协调;但还必须进一步协调和完善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协调和完善这一复合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为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协调好研究生培养方向与我国目前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不要光考虑导师系统,还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方面。

(2)尽快落实研究生日常管理机构。光靠研究生会这种自我管理机构是不够的,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研究生的品德教育。

(3)应把研究生(尤其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导师工作的重要标准。近期可否对毕业生作抽样调查?

(4)给导师(尤其博士生导师)更多的自主权。

(5)加强对研究生科研经费的管理。据知,部分研究生在使用经费上有严重的浪费。

(6)可组织“从研究生角度看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得失”研讨会或征文活动。

(7)要在博士生中培养科研组织家或战略家这样的高级人才。在研究生中增设科学学,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史、科研方法论、科学经济学、科学战略学、科学组织法内容,学习中国科技政策。

(8)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增加双学位、跨学科的研究生的比例。

(9)强化学位课程系统。

(10)对在校研究生采取严格的中期淘汰制。

近十年来,我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研究生,这无疑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突破,也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事实表明,我国已具备了培养大批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土博士”并不比“洋博士”差,民族虚无主义应当抛弃。广大研究生会同高校的领导、研究生管理部门和导师们一起,为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后记

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教授一直十分重视研究生的培养和青年教师的选拔。第二次研究生工作会议开了三天,刘校长作了一个重要发言,依稀记得讲话重点是研究生工作在高校发展中的战略位置以及对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我有幸成为唯一有发言权的研究生代表。由于我没有系统研究过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书籍,因此,现在看这一份发言稿显得十分幼稚。但我随后的一些成熟见解都可以在这篇发言稿里找到踪迹。也正因为刘校长刻意安排我的这次发言,培养了我研究高等教育学的浓厚兴趣。

【注释】

[1]在武汉大学第二次研究生工作会议上的发言(1987年4月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