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博士生也应当重视科学研究中的战略问题

博士生也应当重视科学研究中的战略问题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据我多年观察,绝大多数大学不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中战略问题的教育。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科学研究中的战略是决定科学研究全局的策略。一个国家、一个部门都有科学研究的发展战略问题。受过良好战略问题教育的博士生,应当是每所学校年轻教师的主要来源。我在许多场合下呼吁,要在博士生中培养出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组织家和战略家。

博士生也应当重视科学研究中的战略问题

博士生也应当重视科学研究中的战略问题[1]

1978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事业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向前发展,逐步走向繁荣,形成了与中国科学院相鼎立的格局。世界各国发展科学事业都会有自身的传统和特点,也有各自的发展模式。但不管怎样,大学在各国科学事业中的地位越发显得重要。将高等教育(尤其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分开有百害而无一利,前苏联和我国历史上都是有过深刻教训的。

然而,据我多年观察,绝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的话)大学不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中战略问题的教育。研究生教育应该造就一大批脚踏实地的科技工作者,但更要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学术带头人。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研究搞得好的群体,就会发现这个群体中必定有一位目光远大、胸怀宽广又有极强组织能力的出类拔萃的学术带头人。有这么一个人,一个群体就兴旺发达,研究工作卓有成效;一旦失去了他,这个群体就黯然失色,研究工作十分平庸。这种人才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帅才。我们都在珍惜人才,这种人才是最应当珍惜的;我们也在讲培养人才,这种人才最需要也是最难培养的。我们通常说要引进人才,这种人才引进一个,抵得上百个平庸之才。最近许多人都在为高校人才的断层问题而担忧,但往往注意人才数量的多。实际上,我们只要着重培养出几十个这样的人才,一所大学就有了希望。我个人认为,有些学校不必过于为本单位目前的科研状况担忧,把注意力放在追求每年多少科研经费和获奖项目的多少上,即便暂时落后一点也不太要紧。如果学校领导把注意力放在培养有战略眼光的年轻学术带头人身上,那么这所学校就会大有希望,总会有一天在全国高校中名列榜首,甚至在某些学科方面跻身于国际一流的行列。

那么,什么叫“战略”呢?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比喻决定全局的策略”。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科学研究中的战略是决定科学研究全局的策略。一个国家、一个部门都有科学研究的发展战略问题。如果决策者(我们常称之为“领导”)不去研究这种战略而草率从事,那么,这个国家或部门的科学事业绝不可能兴旺发达。国家科委已经出版了5本“白皮书”,名称为《中国科学技术政策指南》。第5号白皮书为《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的纲要》(要点)。我相信大多数博士生没有听说过这一套书,更不要说精读这些书了,各大学主管科研的领导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但是,这套“白皮书”在国际上专门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们中间却引起了重视。他们研究这套书就可以了解中国科技界领袖人物的决策思想,可以借此预测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趋势。一所大学也应当有发展本校科学技术事业的战略。如果一位校长或者领导班子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那么,这所学校的科研工作一定是一盘散沙或者杂乱无章。这所学校中,有些院系某个专业工作做得比较出色,只不过是这些院系或专业有自发产生出来的学术带头人而已。

有人会问,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应是领导们关心的事,与博士生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校长、系主任要关心本校、本系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尽管这样的领导是凤毛麟角且颇难寻找,然而,这决不是与博士生无关的。只有当一所学校、一个系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是正确的,同时又被从事研究的教师和研究生所理解和执行的时候,才会有健康发展的科学事业。何况,博士生中将来有相当一部分人要领导一班人马,有没有战略的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我讲的主要含义还不在这里。每位博士生都在从事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具体科研工作,各人所在的研究室或教研室也有一个具体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不再存在个人的科研行为了。要研究,要出成果,必须在一个群体中进行。即使一个人独立撰写专著或论文,也绝不能离开群体。在这一点上,自然科学领域中更为明显。一个好的研究集体,必定有一位有战略眼光的课题主持人,他会将这种战略和解决战略目标的战术告诉每一位研究人员,所以他手下的人尽管各做自己的工作,但均在环绕这一目标而工作,研究的整体性无疑是极强的。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中国自然科学界的最高奖。我对近几次颁布的自然科学奖中生命科学获奖项目作了初步分析,得出的结论有:①几乎每一获奖项目均需10年以上时间的科研工作积累;②有一位强有力的学术带头人;③一个精巧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④有一个优秀的研究集体。之所以一所大学即使著名的大学也难获得多项自然科学奖,原因之一是我们散兵游勇太多,组织起来的精兵强将太少。而组织队伍靠谁,我看要靠帅才。

假如说我们想稍稍改变一下高校的科研状态,我认为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培养有战略眼光的年轻教师。在一所大学里各个院、系均能出现几个这样的人才,这所大学就会大有希望了。受过良好战略问题教育的博士生,应当是每所学校年轻教师的主要来源。

那么,怎样的人才算有科学研究发展战略素养的人呢?我以为至少有以下标准:①对自己的本专业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应当有深刻的了解;②对本专业的特殊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有透彻的了解;③对本专业目前发展的动态和前沿课题要十分清楚;④能选择最有希望获得突破的课题并能制订出完成课题的最佳方案;⑤能敏锐地及时发现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或意外发现,并适当调整研究方向;⑥能团结和组织大家有步骤而且高效地工作;⑦当本专业领域中出现重大进展时,能及时组织转移到这个最有希望的领域来;⑧善于依据事实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的理论体系;⑨有足够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⑩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要做到这些,除了他们必须有一些优秀的天赋和素质外,还必须关注国际上各个国家(至少本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必须密切注视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同时必须有广泛的学术界的联系。

当然,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但是我们要向这方面去作努力。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必得下。

我在许多场合下呼吁,要在博士生中培养出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组织家和战略家。可惜大家对此还未引起重视。“急功近利”是个毛病,千万不要急于多出一些成果,追求一些奖励,过分计较本校在全国高校排行榜上的名次,而忽视了培养科学研究事业的组织家和战略家这一事关大局的工作。

作者后记

本文是根据作者在武汉大学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的。2001年起,我应邀在复旦大学研究生中开设了“科学研究发展战略”这门课,第一堂课就讲了本文的一些观点。这门课虽然只有36个学时,实际上我用了翻倍的时间。课的讲授方法较为独特,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我主要讲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演变与评价、如何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等理论与方法问题;后一部分是让每位研究生做一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报告,采用多媒体作20分钟演讲,由我点评,其他学生参评。这种授课方式颇受学生欢迎。

【注释】

[1]发表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3年,第4期:43,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