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1]
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当代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讨论长江流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河流大坝建设时,如果无视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河流大坝建设的尖锐冲突,如果没有良策处理好这一冲突,那么我们将对其必然会产生的严重后果负有一定的历史责任。作为生态学家,我们特别呼吁各位对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经济协调发展这一命题给予特别的注意!
现将我们的意见陈述如下。
1.由于地理位置、地质历史和人类活动的原因,长江流域孕育的生物多样性有诸多特点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干流全长6300余千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格拉丹冬雪山,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10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其支流延展于甘肃、陕西、贵州、河南、浙江、广西、福建和广东等8个省、自治区,流域面积达180×104km2,占我国总面积的19%,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
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经、纬度跨度大,因此,光照、气温、降雨量、土壤类型等自然地理因素在流域内差异极大。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极为复杂,跨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系、秦岭褶皱系、松潘甘孜褶皱系四大地质构造单元,在这些地质构造上曾经历过许多重大的地质事件,包括第三、四纪冰期;同时塑造出多样的地貌类型,包括著名的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河流和湖泊。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特点,主要是该区域的自然地理、地质历史和人文历史及其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最早生存和繁衍的地区之一,这已被考古学的许多事实所证实。他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无疑对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大影响。
据我们研究,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有以下特点:①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地区多,包括陕西秦岭太白山地区、川西高山峡谷地区、滇西高山峡谷地区、湘黔川鄂边境山地地区、川西北若尔盖湿地区域、两湖平原湿地区域等;②各种生物类群(植物或动物,高等或低等、原始或进化的分类群)中的关键类群均有;③3个层次(即生态系统、物种、遗传)上生物多样性程度极高;④主要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和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丰富,神农架地区还是世界上主要农作物八大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四大家鱼的种质也以该区域最为丰富和独特,这一特点主要由中华民族的历史所形成。
一般认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以及中古时代以前的主要繁荣区域在黄河流域,后来逐渐向长江流域发展。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中国的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在未来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已无可争议,而且长江流域的重要性应远在沿海地区之上,除了宝贵的淡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外,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因。
2.近几百年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并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发展
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的方式有:①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②砍伐森林;③垦荒种田;④围湖造田;⑤滥捕与养殖;⑥城市化;⑦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特别是铁路、公路和港口建设等。其后果导致了景观破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江湖阻隔、湖面积锐减、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即生物多样性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生境恶化,进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濒危物种增加,遗传多样性快速丧失。
其中,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围湖造田是该区域最有代表性的人类干扰方式,也是其他区域较少的干扰方式,这主要与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点有关。长江宜昌以上的上游地段以及支流的上游地段,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水电资源,在我国能源短缺的状况下,开发巨大且廉价的水电资源是最具吸引力的,也许是必须采取的手段。因此,举世瞩目的特大型水利工程——三峡大坝以及数以十计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在上游和支流上兴建将对许多峡谷生境及其生存其中的陆生植物和许多水生动物尤其是洄游性鱼类带来巨大的影响。
仅以对三峡库区内陆生植物和植被的影响为例,据1991年资料,三峡库区已知的高等植物(苔藓除外)有182科、885属、2 859种,总数约为全国植物总数的10.28%。其中属于一级保护的4种,二级保护的21种,三级保护的22种,特别著名的有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荷叶铁钱蕨(Adiantum reniforme var.sinense)等。虽然淹没不至于导致绝大多数物种的绝灭,但必然会导致种群数量减少,遗传多样性丧失,个别物种会加速走向绝灭。为此,已规划选择了一定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如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湖北星斗山(水杉)自然保护区等,以保护特产物种,迁地保存库区内的珍稀濒危植物。
再以水生动物为例,三峡工程将影响区域内6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即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Lipotes vexillifer)、白鲟(Psephurus gladius)、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长江鲟(Acipenser sp.),二级保护动物江豚(Neomeris phocaenoides)、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专家们认为,3个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将加速白鳍豚的绝灭过程,即造成白鳍豚分布范围缩小、发生意外死亡的几率增加、一些鱼类资源减少而使其食源难以保障。据统计,1991年白鳍豚已不足200头,1995年已减少到不足100头。按此灭绝率,不待三峡工程建成,白鳍豚将在长江绝灭。据了解,为了拯救这一濒危物种,业已在长江的新螺段和天鹅洲段分别建立了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
围湖造田和渔业对长江中、下游水生生物多样性影响极大。在中、下游有上千个通江浅水型湖泊,这些湖泊对调蓄洪水、灌溉、淡水供应和渔业生产起着巨大的作用。除了其中丰富的水生动植物多样性外,此类湖泊生态系统也是地球同纬度上独一无二的类型,中、下游的经济繁荣在相当程度上倚重于它们。然而,近几十年来,兴修水利、围湖造田和渔业等行为已使湖泊数目锐减、面积急剧缩小,濒危物种增加,鱼类趋于小型化,水生植被退化,水体污染。仅以湖北省为例,1949年前,有上千个湖泊,现仅存300余个,其中第一大湖——洪湖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8×104hm2锐减到现在的3.3×104hm2。江苏省太湖水体污染已成为该地区经济繁荣的制约因子,并严重危害数以千万计的人民的身体健康。太湖的严重污染已使中央政府大为震惊。
各位对长江经济带发展充满信心,并在乐观地讨论其河流大坝建设方略之时,我们有义务预先警告大家,长江流域的环境负荷已经近于极限,环境恶化与生物多样性程度降低制约经济发展的种种迹象日趋明显。例如,水生植被的丧失使湖泊生态系统崩溃,水质下降,进而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合格的水资源匮乏。长江流域此类矛盾冲突将成为21世纪中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们衷心希望看到这次国际会议在促使河流大坝建设大发展的同时,积极缓解该区域环境恶化的趋势。
3.对策和建议
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已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巨额投资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了使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与经济协调发展,我们还建议采取以下新的对策:
(1)尽快成立“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对关键地区、关键类群进行抢救性研究;
(2)提供3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清单;
(3)重新确定必要的、可行的保护区域;
(4)对可供持续利用的生物多样性作出有关潜力的评价;
(5)对现有和将采用的社会与经济活动方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作出评价;
(6)对长江流域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作出中、长期规划,该规划应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相协调;
(7)对公众进行相关教育;
(8)投入并筹集必要的经费。
最后我们要再次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保护人类自己,在讨论长江流域的河流大坝建设战略时,忽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自然界必定会报复我们。
作者后记
此文是我在1996年11月4日亚太经合会主持的“亚洲太平洋地区河流大坝建设技术研讨会”上的主报告,后以陈家宽、李博和吴千红的署名发表在《生物多样性》上。这份报告是作者对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期思考的结晶,我个人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也在这几年中逐步形成与成熟。我与长江有不解之缘:1982年起开始研究水生植物分类学,走遍了江汉平原以及鄱阳湖、洞庭湖湖区,目睹了世界上同纬度上最大淡水湖泊群的变迁;1998年起在兰州大学兼职,对长江上游的水源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尤其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带队考察了广袤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过度放牧使草场严重退化、毒杂草丛生、鼠害横行;而最近十年又在长江下游和河口地区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特别是研究了人类干扰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过度围垦、外来物种入侵、污染、过度捕捞和全球气候变化已严重威胁到长江流域的湿地生态系统。我儿童时代所见到的美丽的江南水乡已不复存在。近六十年长江流域的变迁既记录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也记录着中国破坏环境的历史和教训。我再次呼吁,只有善待自然的民族才是优秀的民族,才是充满光明前途的民族。
【注释】
[1]发表于《生物多样性》(1997年,第5期:217-2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