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园区园林绿化建设技术集成与大世博绿地系统的构建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
自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首届“万国工业博览会”,到2005年在日本爱知举办的以“自然的睿智”为主题的国际博览会,人类社会跨越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世博会的历史使命以及向人们所传达的信息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这是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城市化进程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严重的环境问题。改善都市生态环境,提升人居生活质量,是上海世博会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与历届世博会相比,上海世博会的另一个特色是把世博园设在了老建城区,结合对世博场馆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带动对老建城区的改造,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这是对本届世博会主题最生动的诠释。与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不同,本次世博会的多数场馆、景观和绿地将作为永久设施保留下来,作为未来国际商务和文化交流中心以及上海市民的休闲场所,在黄浦江两岸构筑一条新的景观带,因而是实现生态上海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
“绿色世博”是上海世博会主题的重要内涵,而世博园区的绿地系统是该内涵最直观、最生动的载体。从自然条件、世博会需求以及基本设施后续利用的角度考虑,世博园区的绿地建设必须解决一些关键的问题。
●巨大客流量与绝对空间狭小的矛盾突出,因此必须考虑时空拓展的问题;
●如何将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人文功能有机结合,切实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不同绿化形式或特殊生境中的绿地营造需要多项技术的高度集成;
●上海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与来源于不同参展国、不同生境植物的生长需求矛盾突出;
●高投入营造的绿地景观和特色展示植物需要低成本的维护技术。
因此,在世博园区绿地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先进栽培技术的运用和植物的合理配置,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实现有限时空的延伸,满足世博会对绿地环境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周边地区绿地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对游客的分流作用,要研究如何利用经济、管理和技术手段建立世博园区与外围绿地的共享运行机制,构建大世博绿地系统网络,合理配置资源,使世博园区与周边绿地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同时还要考虑在展会结束后如何充分利用园区新增绿地,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服务价值,这是世博会绿地可持续建设的关键环节。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提出了世博园绿地建设的基本原则,并将据此开展研究。
●贴近自然原则:根据本地区自然植被和群落结构特点,筛选和配置植物物种,营造包含不同种类成分、结构稳定、能自我维持和发展的植物景观。
●时空拓展原则:通过采用新理念、新技术拓展绿化空间,并处理好永久绿地与临时绿地的关系。
●功能效益原则: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设计不同的绿化形式,发展相应的种植和维护技术。
●自我维持原则:通过选用适当物种,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发展低能耗绿化养护技术,尽可能降低维护成本。
●技术创新原则:根据世博会的特殊需求和植物景观营造的最新理念,开发和运用新的植物空间配置技术、植物繁殖技术、植物种植技术和后期养护技术。
●整体协调原则: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保证世博园内、园外绿地景观和生态关系的时空连续性,保证与上海市整体绿地建设规划的协调和衔接。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和科学技术价值主要体现在:根据世博会总体规划和园区绿地布局,提出能切实体现本届世博会主题和理念的绿地建设方案,发展针对不同功能绿地、不同绿化形式、不同绿化环境,以及不同特色植物的栽培和养护技术体系,提供临时绿地的应急布置方案,探讨构建大世博绿地系统的运行机制,强化周边地区对世博园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游客分流功能,并对会展结束后园区内外绿地系统的后续利用和管理策略提出建议。
二、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1.总体目标
在充分诠释世博主题和“绿色世博”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秉承我国独特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底蕴,遵循人与自然、人与人、历史与未来“三大和谐”的原则,采用国际先进的绿化设计理念,集成世博园区绿化规划技术、绿化方案优化技术、植物选择与合理配置技术,以及植物种植和低能耗养护技术,为世博会园区绿地建设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通过对绿地共享机制的生态学和经济学探讨,设计绿地资源共享和利益分配方案,探索构建大世博绿地系统的运行机制,在强化周边地区对世博园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游客分流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世博园区向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功能,使其在会展结束后能在环境的后续利用和生态上海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创新点和特色
(1)针对世博会园区巨大人流和绝对空间狭小的矛盾,提出世博会园区时空延伸拓展方案和构建大世博绿地系统的新理念;
(2)从理论和方法上提出移动式绿地的构建方案和技术集成体系,为应对重大活动对临时绿地的应急布置需求提供经验;
(3)模拟自然群落结构特点,运用适合不同功能的结构配置优化方案构建多样性景观;
(4)在为世博会园林绿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为上海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新方向、新思路。
3.研究内容
(1)世博园区绿地系统时空结构与典型绿地结构优化技术及其效益分析:
●世博园区自然环境及绿化现状勘察。
●世博园区总体建设规划及绿化功能分析。
●绿化形式多样性集成与实现途径的优化。
●针对不同绿化形式和绿化功能的物种筛选和配置技术。
(2)移动式绿地的应急布置、物流与养护技术集成:
●世博会期间重大活动与各参展国(地区)展览周临时性绿地需求预测。
●可用作营造临时绿地的植物物种筛选和苗木储备技术。
●临时绿地的紧急布置预案及相关技术支撑,包括资源调配、运输、短期维护等。
(3)主要参展国(地区)自建馆特色植物选择、生境营造与调控技术集成:
●主要参展国(地区)特色植物筛选、生物学特性及生境需求分析。
●特色植物的快速繁殖、种植和养护技术。
●针对不同特色植物的生境营造技术。
(4)特殊生境植物群落构建和维护技术集成:
●屋顶、建筑物墙面、高架、水体驳岸等特殊环境的绿化技术。
●地下空间的绿化技术。
●不同国家(地区)自建馆的内庭绿化技术。
(5)大世博绿地系统(园内、园外绿地)的共享与运行机制:
●世博会对绿地的总量需求和空间结构布局分析。
●世博园区周边现有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有效性分析:
★周边现有绿地的调查作图和地理空间分析;
★周边现有绿地的服务功能评价和服务半径分析。
●世博园区及周边公共绿地共享系统的构建:
★绿地共享的生态学和经济学机制研究;
★绿地共享机制框架和大世博绿地系统网络构建。
●世博园区及周边公共绿地资源共享的利益分享机制:
★绿地服务的外部性分析和生态补偿研究;
★绿地生态服务的价值评价;
★绿地共享系统的利益分配方案制订。
●世博会后园区绿地的后续利用研究:
★会后园区绿地的最佳保留量分析;
★会后园区绿地的再利用模式研究。
4.技术关键
●不同功能绿地系统的植物选择和配置技术。
●不同国家(地区)特色植物的景观展示技术。
●可移动绿地构建的综合技术体系。
●世博会园内、园外绿地的共享与运行机制。
三、执行年限和计划进度
本项目预计在2008年6月底前完成,计划进度如下。
1.2006.9—12
●世博园区环境勘察、绿化规划及绿化功能分析;
●世博会期间临时性绿地需求预测;
●主要参展国(地区)特色植物筛选、生物学特性及生境需求分析;
●世博会对绿地的总量需求和世博园区周边地区现有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有效性分析。
2.2007.1—6
●绿化形式多样性集成与实现途径的优化;
●构建临时绿地的植物物种筛选和苗木储备技术;
●特色植物的快速繁殖、种植和养护技术;
●世博园区及周边公共绿地共享的生态学和经济学机制研究。
3.2007.7—12
●针对不同绿化形式和绿化功能的物种筛选和配置技术;
●构建临时绿地的植物物种筛选和苗木储备技术;
●特色植物的快速繁殖、种植和养护技术;
●世博园区及周边公共绿地资源共享的利益分享机制和利益分配方案。
4.2008.1—5
●针对不同绿化形式和绿化功能的物种筛选和配置技术;
●临时绿地的紧急布置预案及相关支撑技术;
●针对不同特色植物的生境营造技术;
●世博会后园区绿地的后续利用研究。
5.2008.6
●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项目验收;
●撰写论文和报告。
四、工作条件和环境保障(略)
五、成果形式和考核指标
1.预期成果形式
(1)提出上海世博园区绿地的时空结构、典型绿地结构优化方案和效益评估结果,为世博园区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可操作方案;
(2)提出临时绿地的应急布置、物流与养护技术集成体系;
(3)若干主要国家(地区)自建馆特色绿地系统构建与调控示范;
(4)对水体、坡地等特殊生境群落的营造和维护提出完整的方案与示范;
(5)编制大世博绿地系统的精细地图,为世博会服务。
2.考核指标
(1)提供上海世博会绿地的时空结构、典型绿地结构优化方案和效益评估总结报告;
(2)提供1套完整的临时绿地应急布置预案;
(3)建立2个示范点(特色馆、水生);
(4)提供1套大世博绿地系统的精细地图和绿地共享运行机制方案;
(5)出版专著1部;
(6)发表学术论文10篇;
(7)组织1次世博园区绿地建设专题学术研讨会;
(8)培养研究生3~5名。
六、预期效果和风险分析(略)
作者后记
2006年9月,复旦大学与上海植物园合作申请市科委“世博科技专项”。撰写申请书之前,先由马涛检索了大量背景资料供我们学习,再请胡永红作了介绍,我与杨继等反复讨论提出了项目的核心思想。最终该项申请不但通过了上海市专家的评审,而且上报国家科技部并获得立项与资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