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宝拉国际农业科学院”基本框架暨选址上海方案
一、机构备选名称
中文名:(1)诺曼·宝拉国际农业科学院
(2)诺曼·宝拉国际农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英文名:Norman Baulorg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Life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英文缩写:IALAST
二、建立IALAST的缘由
众所周知,传统上农业一向扮演着默默耕耘的角色,其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化的重要作用往往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大众对农业在发展消费者经济体系以及增进全民生活质量所做的贡献缺少认知。当今,正逢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蓬勃发展,而与这些领域息息相关的正是泛农业(Pan Agriculture)。依托生命科学与农业科技所将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把握消费者意向,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研、教、推、产、加、销、用的泛农业生活圈体系(Pan Agriculture Sphere),则必能振兴农业,加速城乡建设。因此,为了使泛农业生活圈体系真正形成,建立一所面向世界、服务国内的生命与农业科技国际学术组织来做为前导,是很有必要的。
2001年,中国科技部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农业科技会议(ICAST)。大会期间,科技部部长、中科院院士徐冠华呼吁成立一个国际农学组织来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为响应其号召,特主动表示意愿,积极接办第二届会议,并将于2003年在美国德州休斯敦举行。有鉴于首届国际农业科技会议在北京圆满召开,第二届国际农业科技会筹备工作亦已积极展开,这对设立一个国际最高学术组织来有效、持续推动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已创造了良好的启动条件与环境。中美双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国有关机构共同发起进行IALAST的创建,实乃责无旁贷。
三、IALAST的性质
由中美两国有关机构发起,联合相关领域的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力量,组建以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美国与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荣誉教授Norman Baulorg名字命名的国际生命与农业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机构,旨在推动世界农业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此机构将为非政府组织。而为了落实科技在生活圈上的应用以及确保该组织经费的稳定性,并将以公私合营(public and private partnership)方式设立一个营利性的基金。两者功能互补、独立运作。
四、建立IALAST的意义
(1)农业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科学与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动力,国际合作是农业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必然之路。
(2)扩展农业框架,直接与社会消费大众联结,建立泛农业生活圈,提升农业地位及影响力。
(3)中国是人口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重要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在国际上有着巨大影响力,两国联手发起诺曼·宝拉国际农业科学院,对21世纪的世界和平与发展两个主题具有重大价值。
(4)中国有数千年农业发展史,又是世界上拥有最多样的民族、生态环境和农业类型的国家,是农业科学与技术研发以及推动和发展泛农业生活圈各种模式的最理想场所。
五、IALAST的功能
IALAST总部所在地可将国际上最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和成果聚焦,并以其为火车头,结合政府、学界、产业界以及城乡建设业建立泛农业生活圈示范科技城。在中国,可向沿海地区以至西部辐射、示范;在国际上,则可向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传输经验与模式,逐步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性的泛农业生活圈网络。具体如下:
(1)在全世界范围遴选在农业科学与技术领域作出卓越成就的科学技术专家为该院院士,以鼓励更多优秀人才从事该领域的顶尖工作。
(2)举办国际农业科学与技术会议(ICAST),以引导各国农业科技领域的走向。
(3)推动国际间和跨学科领域的前沿性研究。
(4)定期举办高级研习班和学历(位)教育。
(5)组织制订农业和农业科学的国际规范及标准。
(6)结合农业高科技园区、经济开发区及小城镇建设,树立崭新的泛农业生活圈科技城模式,落实建、研、教、推、产、加、销、用的完整泛农业生活圈体系的运行。
六、IALAST选址的标准
由IALAST筹备组发函邀请中国各省市提交选址方案,聘请专家评选,确定最优方案进而展开合作,正式进行IALAST的建设。
经筹备组讨论决定,IALAST选址的标准如下:
是否为发展中国家具代表性的国际大都市,有无实力设置国际性科学院;
区位优势,是否为该地区的杰出代表、该经济区的龙头,是否与中国西部有着广泛的联系,可否聚焦该地、辐射全国,并面向世界对发展中国家起示范作用;
强大经济实力,每年GDP增长是否持续、快速;
优良基础设施,是否具备包括交通、市政和科学技术的基础设施;
是否具备完整的农业生产与科技体系,包括大学、研究所、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科技产业等;
是否拥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包括具有创造力或可积极工作的院士和教授级专家、博士等;
当地政府是否高度重视,是否有意愿做前期投资;
当地是否有管理国际机构的经验;
是否可邀请到企业与投资公司介入。
七、上海申请成为IALAST总部所在地的选址理由陈述
1.选址上海的理由陈述
国际大都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是中国的经济、金融、教育、科技和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以其举世瞩目的发展速度取得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特大型城市数十年才取得的成就。2001年上海的人均GDP超过4500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奠定了其在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据联合国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在中国最具有发展潜力的25个城市中,上海排名首位,上海的综合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影响力和国际化等方面。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特大型国际大都市之一,上海以其强大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证明,上海有能力也有信心将IALAST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水平、高影响力和高知名度的国际性机构。
区位优势。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龙头,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东部沿海地区的杰出代表,其辉煌的发展历程、强劲的发展势头及美好的发展前景均为世人瞩目。以2000年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所提供的数据计算,在以上海、浙江、江苏为主体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中,上海仅以3.0%的土地面积、12.1%的人口,却贡献了34.6%的GDP,这无疑也就确定了上海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龙头地位;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来看,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2.2%的土地面积、10.6%的人口,创造了21.4%的GDP;并且从中国大陆各地区人均GDP的排名来看,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近年来一直位居首位。可见,上海实际上是处在中国发展最前沿的龙头位置,具有强大的区位优势。另外,上海与中国西部各省市也有着广泛的联系,采取合作与支持等多种方式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步骤。如2000年上海与西部省市签订各类经济技术合作项目277项,总金额143.47亿元,涉及基础设施、科技、农业、旅游、房地产、汽车、建材、商贸等领域;国际、国内合作频繁,上海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城市和地区以及国内各省市地区都有着广泛的友好合作关系,可以聚焦本地、辐射全国,并面向世界对发展中国家起示范作用。
强大的经济实力。据上海统计年鉴资料计算,1990年,上海户籍人口1283.35万人,GDP为744.67亿元;而2001年户籍人口1327.14万人,GDP为4950.84亿元,人均GDP年增长率为18.44%;并且,资料表明,从1990—2001年,上海的GDP年增长率一直保持两位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也是上海强大经济实力的最佳体现。
优良的基础设施。①交通。上海是中国重要的陆海空交通枢纽,首先,上海目前拥有虹桥和浦东两个国际机场,与国内外137个城市通航,并有至全国各地的民航航班;其次,上海港是世界第三大港,中国最大的港口;第三,发达的铁路、公路及其他城市公共交通。上海铁路运输在全国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与其他省市间高速公路及市内轻轨、地铁发展迅速,并正在浦东新区建立世界第一条磁悬浮线路。②邮电通信。上海邮电综合通信能力处于国内领先。目前,上海邮电已形成一个包括卫星、微波、海底光缆等多种手段,海、陆、空全方位的立体通信网络。③其他市政及适应科学发展的基础设施。上海目前拥有完善的供水、供电、供气及其他能源的基础设施;同时,上海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将两者作为实施城市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将上海建成优美、清洁、舒适的生态城市;近年来,上海的居住条件、人居生活环境不断改善。这些都为IALAST的建设及运行提供了优良的基础设施保障。
完备的农业生产与科技体系。上海一直重视农业生产与科技研发,新世纪上海“十五”规划确定,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农业信息化建设,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立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现在上海建有12个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29432.06hm2),进行现代农业科研及农业产业示范。2000年,园区招商引资项目130个,引入资金近8亿元;同时,也与中国西部展开广泛的合作,如与云南共建思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在农业科研方面,上海也有较大的优势,主要相关单位如上海农科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上海市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农林局等,它们一直为上海、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做着贡献。
高水平的科研队伍。①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地区共有101位院士,其中生物学部31位。同时,中科院上海分院拥有中科院京外地区最大的研究生教学基地,分院现有专兼职教授、副教授以及专聘的外籍专家近百名。目前,在院硕士、博士研究生近500名。②高校。目前上海有高校45所,高校内两院院士40多名,专任教师近3万名,博士生导师近800名(占全国的14%)。高校内有国家级、部委及省市重点实验室约40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研究所(室)近400个。无疑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的高校以及其他科研单位众多的专家学者,为IALAST在上海的选址提供了充足的科技支撑。
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上海市决策层及社会各界对IALAST选址上海一事极为关注,将此看成一件维系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提高上海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事。因为,IALAST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研究机构,将邀请、吸引一批国际上顶尖的农业科学与技术上的专家,并将开展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活动,其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有不容小视的作用。鉴于此,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拟成立了一个筹备型领导小组,将为IALAST的建设提供各种方便并愿意为之投入人力和资金上的支持。在具体选址点的确定上,上海市拟将浦东新区机场镇作为IALAST的总部及办公区所在地(详细介绍请见下文)。
丰富的管理国际机构的经验。作为国际性大都市之一,上海有着丰富的管理国际机构的经验。目前,许多国际性的企业集团在中国乃至亚洲的总部都设在上海;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坐落在上海浦东张江;国际上几乎所有超大银行都在上海设有分行或办事处;许多外国驻华领事馆在上海开设总部或分部等等;同时,上海还积累了承办全球财富论坛、APEC等大型国际会议或活动的成功经验。这些,都为IALAST在上海的设置及良好运行提供保证,使之无后顾之忧。
企业和投资公司的积极介入。目前,除了上海市政府外,还有其他一些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也表示了强烈的投资愿望。借用一位总经理的话说,IALAST在上海的建设成功不仅是功在当代,而且还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前面所提到的上海市为此专门成立的筹备型领导小组,是由上海市政府及浦东新区机场镇镇政府、相关农业科技开发企业以及复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组建的。每一位成员都对IALAST在上海的建设抱有极大的希望且注入了极高的热情,大家一致深信,上海有能力也有信心为IALAST的组建创造最好的条件,提供最优的服务和给予最大的支持。
2.具体选址地——上海浦东新区及新区机场镇介绍
浦东新区简介。浦东新区是上海市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西南一块三角形地区,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面积533.44km2,2001年末户籍人口165万人。1990年,中国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为浦东新区和整个上海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经过10年开发开放,浦东新区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惊人变化,现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浦东新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①国际、国内区位优势。浦东新区地处中国海岸的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紧靠上海老市区,背依长江三角洲,面对太平洋,其扇形面正好对着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使浦东新区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是各国投资者进入中国的大门。②总体实力。1990年浦东新区开发初期的GDP仅为60.24亿元人民币,2000年达到920.63亿元,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近29%,成为上海经济最抢眼的增长点。③优良的基础设施。浦东国际机场、国际信息港、国际深水港、磁悬浮、地铁、轻轨、外环线、外高桥电厂、东海天然气工程等的建成或建设,为IALAST落户浦东新区提供了优良的基础设施保障。④高新技术及人才优势。2000年,浦东新区经认定的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20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70多亿元;通过政策、市场和事业引导,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至今,浦东新区人才总量已达22.7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6.5%。⑤优良的生态环境。到目前为止,浦东新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m2,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5%。1999年10月,经国家建设部正式验收审定,浦东被命名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园林城区”。
机场镇的优势。浦东新区机场镇,濒临东海,总面积48.22km2,海岸线长10km,年均气温15.5℃,总人口10.5万人,是浦东国际机场的门户,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条件及突出的区位优势:地处航空港,向北有外高桥、深水港和三甲港,向西有张江信息港,身处于上海21世纪的战略重点“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建设中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上海新一轮经济规划中浦东新区两翼经济和滨水战略的“经济链”。随着浦东国际机场的投入使用,机场周围的基础设施及道路日臻完善。磁悬浮、远东大道、迎宾大道等贯穿机场镇,规划中的地铁二号线延伸段——轻轨也将穿越而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为机场镇国际性机构落户和发展临空经济提供了优异的条件。在未来的10至15年间,位于机场镇的临空产业区(物流区)、临空经济发展区、临空农业区及机场镇中心镇区等四大园区将会迅猛发展。IALAST在上海的具体选址可位于临空农业区的北端,该处东临东海、南有浦东国际机场、北接三甲港、西有外环线,交通便捷,土地平坦,环境优美。其周边华夏旅游区、农艺大观园、休闲垂钓渔业、珍稀林木园等已具雏形,以紫苏叶种植、包装、加工、出口为核心的高科技出口产业链基本形成,集生产、观光、交易、中转于一体的陆基水产项目,独具特色的农庄园项目正在申报或筹建之中。这些,均为IALAST在机场镇的建设和运行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八、IALAST机构设置(略)
九、运行机制
(1)IALAST拟由中、美有关方面和总部所在地政府共同出资,组成国际农业科技生活圈共同基金管理委员会,以支撑两个各为独立法人的公私合营公益性及营利性事业单位。此两单位分设董事会,独立运行。其公益性方面的组织可吸纳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赠款,也接受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款;而营利性方面的组织将采取股份制以企业方式经营。
(2)建立IALAST董事会,主要由中、美发起方各指派一名大师级人员担任共同主席(co-chair),以及各界知名人士及科学家组成。而共同基金管理委员会亦设一董事会,由发起机构、所在地政府以及企业等投资者共同组成。
(3)院士评议会是共同主席领导下并依照章程遴选院士的学术机构。
(4)国际农业科技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举办权由申请国按法申请并经董事会表决确定。
(5)共同秘书处总部设在中国,在美国建立联络办公室。总部负责执行相关事务。
(6)农业科技产业委员会是指导性机构,为营利性方面组织的运行提供技术指导,并为创业风险投资公司、泛农业生活圈科技城、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等企业的运作提供技术支持。
(7)共同基金可委托一服务咨询公司代为办理其业务。
十、资金
(1)来源:中国政府有关机构,总部所在省市政府和美国有关机构。
(2)第一期筹集资金总额为××亿元人民币,每家×亿元人民币。
(3)初期使用方案(百分比):
①共同秘书处综合业务25%;
②总部基地建设25%;
③共同基金管理委员会企业发展50%。
十一、初期工作
(1)筹建及筹款。
(2)首期IALAST项目:
①规划、制订机构组织结构、章程与运行机制;②制订院士评议会组成与章程;
③筹备、举办第二届国际农业科技会议;
④总部选址与园区建设;
⑤构建共同秘书处;
⑥成立共同基金管理委员会进行企业运作;
⑦确定若干软科学研究项目;
⑧其他应及时进行的项目。
十二、紧急建议
(1)成立中、美双边领导小组。
(2)成立“共同秘书处”(筹备组)。
作者后记
2002年春,我应上海市科委某业务处之请,策划成立“国际农业科学院”。接受任务时,我对背景一无所知,不过听了介绍后我兴趣骤增。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巨大,举世公认。但有一个事实被人忽视,即数以百计的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总部没有一个设在中国的。在世界发展进程中,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协调国家或区域之间的利益冲突,或者共商人类共同面临的国际问题越来越依赖国际组织或地区组织。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和环境等任何一个领域都是这种态势。就以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组织也不胜枚举。据说当时国际水稻研究所曾考虑选址中国海南,但最终被菲律宾争取去了。当时我接到这任务时认为有可能在中国策划成功该农业的国际组织,尤其是美方也有兴趣。为此,我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陆国先教授通过电话。据说上海市科委某业务处为此跑了几次北京,不知什么原因没有任何结果。任何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一定会积极组织相关的国际组织,通过设立在本土上的国际组织发挥作用。我高兴地看到中国政府在组织上海国际合作组织、朝鲜半岛六国会谈中发挥的作用。我深信这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份策划书可能对其他人有启示,所以收录在本书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