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边界学习”视阈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无边界学习”视阈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是多元的,但是最为直接,最为经济、有效的路径非校本研修莫属,只有夯实校本研修的过程,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才能成为现实。在探索旨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校本研修的道路上,我们实验小学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我们以让校本研修“从制度走向文化”、“从单干走向协作”、“从单科走向综合”三点创新举措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下面,就以本校多年的研究实践和思考所得加以详细阐述。
(一)从制度走向文化
1.全程规划,构建朴实简约的研修文化
校本研修理应成为学校的常规性工作,将其目标贯穿于学校日常工作之中,将其内容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还应将其主题分解细化成阶段性任务落实在平时的点点滴滴工作之中。所以,我们应降低“重心”,全程规划,把研修回归教学,从最基础、最基层的东西做起,扎扎实实构建朴实简约的研修文化。
(1)提炼基于问题的研修主题
校本研修不仅需要朴实、简约和因地制宜,更需要全程规划。全程规划最外显的标志就是研修主题。学校研修主题一经确定,就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研修方向,从而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成效。而各教研组在提炼主题时须把握两条重要原则,一是要和学校研修大主题和拍,二是要从问题本位出发。具体来说,学期初,我们可以将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大主题通过各种形式传达给每一位老师,明确本学期的活动方向。然后,以学科组为单位,研讨并提出自己在课堂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把本组成员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本学期的研修主题。通过这种程序确定的主题,才能真正走进教师内心深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切实服务教学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下面,我们利用一组研修主题来印证上述观点。
案例8-1
富阳市实验小学2008学年第二学期校本研修主题(部分)[3]
学校校本研修大主题:凸现课程理念 构建有效课堂
三年级语文组:增加课堂量比,加强读写结合,把读写训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
四年级语文组: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在保证落实年段教学目标,全面顾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留出更多时间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经典诵读,有效夯实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一年级数学:利用和开发新教材的主题图,在教学过程中优化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优化学困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探究德育渗透新途径。
三年级数学:凸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课程理念,使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
音乐组:关注学生心理,着重音乐欣赏教学研究,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英语组:落实课堂常规,探究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策略。
细细透析上述研修主题,老师们都能在紧扣学校大研修主题“课程理念指引下的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再确定本组主题,且这些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难点和热点问题。正是基于这些具有指向性、规划性的研修主题,在后续的展开过程中,老师们就可以围绕研修主旨从理论层面来引领实践、反思实践,并审视同伴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2)营建全员参与的研修氛围
学校领导是校本研修文化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在实践操作中,领导应与教师模糊上下级边界,一起担任学科教学工作,一起参与课题研究,一起参与各项具体的专著阅读、反思研讨、听课评课工作。在领导的带动下,每一位教师就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过程中来,在这个平台上敞开心扉、相互交流、互相支持、坦诚合作,在这种浓浓的文化氛围中获得专业发展。
我们以教师阅读专著这一范例作具体阐述说明。
案例8-2
富阳市实验小学教师阅读专著活动简述[4]
“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它是一种书香人生,唯有读书,心灵才能净化,心境才能达到一种高层次的境界。”教师读书,必能提升其理论修养、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我校历经几年的实践磨砺,对这一校本研修工作作出了较好的诠释。
近两年,学校已向老师们提供《文心》、《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教学机智论》等十余本专著书目,每位老师每学期可根据自己的任教学科及兴趣爱好有方向性地选择一本专著。这种学校推荐加教师自主选择相结合的“菜单式”阅读专著的形式,不仅有利于学校评价管理,而且更进一步彰显了教师的个性化阅读。为了使该项活动能行之有效的贯彻下去,学校教科室还在校园网站开辟“阅读论坛”,并紧密结合专著内容每月一话题,要求老师们以跟帖或书面作答等形式反馈。如近几学期我们相继提出“我就是校园守望者”、“合作学习与团体心理学”、“选一份精美的精神食粮”、“读书日里飘书香”等话题。另外,学校还要求老师们结合平时阅读,在学期结束时,撰写一定字量的读后感(本学期已完成一篇论文的老师可以免写)。
同时,学校还定期评选优秀读后感、举办青年教师读书演讲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期老师们能在这一平台上传递书香、彰显智慧、共同发展。
教师阅读专著这项活动几乎每所学校都在开展,可是没有一定的操作策略和评价措施,无疑类同于“竹篮子打水”。我们学校通过参与对象全员化和主题研修网络化、活动化、竞赛化等各种突破边界的举措,营造了一种独有的校本研修氛围,有效调动了参与活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老师们在活动中不断成长,也使学校校本研修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质”、“量”兼顾。
(3)规范校本研修的档案管理
一般情况下,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由专人负责,归档只是一种资料的整理累积,似乎与个人专业成长没有直接关联。然而,校本研修的档案管理的主人公转变为教师本人,归档形式则转而以电子档案为主。这样的操作我们图的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为教师、教研组积累起宝贵的原生态的活动资料,在过程中促进反思、剖析得失,不断总结提高。如此,校本研修的归档工作就成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研组活动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案例8-3
校本研修教师电子档案管理——“课改风景线”[5]
近几年,富阳市实验小学利用网络资源,在内网开辟了“课改风景线”电子档案管理,内设“点击课改、阳光课堂、心灵写真、家校链接、成长足迹、媒体演播室”等六个专栏,“点击课改”主要上传教师撰写的论文、反思、心得等,每个办公室每周提供一篇;“阳光课堂”主要上传教学设计及课后点评等,每个办公室每周提供一课时;“心灵写真”主要上传心理辅导、班主任工作及教学辅导个案,每个办公室每两周提供一例;“家校链接”主要上传家长、社区及其他人员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建议、经验、讲座等,每个办公室每月提供一篇;“成长足迹”主要上传学生、教师个性化作品,每个办公室每月提供一篇;“媒体演播室”主要上传教师制作的课件,每个办公室每月提供一个。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将教师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得到迅速有效地传递,引发教师群体间的相互启迪、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给个体的独立研究注入群体的智慧和力量,达到思想成果、教研成果的共享。至2008学年结束止,共有1600多篇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随笔、随想、经验论文;1700多个教学活动设计、典型课例、案例;2100件学生和教师的创新作品;1100多个课件;600多条学生、家长和社会有识之士对课改提出的建议分别在网上作了存档和交流。
不难看出,像这样的校本档案资源库极大地拓展了学校改革和教研的新思路,展示了教师研修转型带来的新景象。
2.激发自主,培育灵动自由的教师个性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教师自身的业务修养和人格魅力时时刻刻地在影响着学生。美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出就提出“教师人才的开发是学校改革成败关键”的观点,我国教育部师范司在2001年举办“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也提出“新世纪的教师应该是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教师”这一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这一些中外教育实践和理论都印证了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把教师自身的发展看做教师教育的核心目标,着力发展潜能型的教师教育,培育灵动自由的个性文化,是培养“能治学、能思想、能育人”自主成长型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见图8.1)。
图8.1 自主成长型教师个性文化内涵图
(1)“无边界”校本研修行动中教师的自主选择
“无边界学习”下的校本研修相比较原先的“校本培训”而言,特征之一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培训”中的被动地位,突出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让教师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活动过程和成长目标。诚然,这种“自主”不等于“绝对自由”,而是一种通过“问题调查——民主集中——确定主题——展开研修——反思成长”程序的相对自主。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组织者主要任务是提供场地、时间等必要的“资源服务”,专业人员按照教师们选择的研修主题提供“专业信息服务”,教师们则拥有信息筛选的自决权、问题解决结果和效果的评判话语权以及对自我成长的自主决策权。
(2)“无边界”校本研修行动中教师的自主反思
反思是一种内隐的思维过程,也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好的教师具备批判和质疑自己的能力。因此,教师作为反思学习的主体应经常科学地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发现问题,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行为潜势,促进可持续成长。反思可从自己在研修过程中的思想、观念、言论和行为入手,并及时自觉自主地作出调整;也可在活动告一段落时,作出全面、系统反思,总结经验,提炼成果,思考问题,寻求对策。反思可通过教育叙事、传记、日志、文献分析进行个人单独反思,也可以通过讲自己的故事、信件交流、教师座谈等形式进行合作反思。
(3)“无边界”校本研修行动中教师的自主建构
“无边界学习”下的校本研修的目标之一就在于促进学习者的经验体系自主构建和创新。在研修过程中,教师根据自己的现状、工作要求和发展目标建立和完善成长档案,记录专业成长足迹,增强自主构建过程的目标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建构具有个性特色的经验体系,适应个性化需求,提高个人参与专业发展的可能性与实效性。
(4)“无边界”校本研修行动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因为在“无边界学习”下的校本研修过程中注重了自主成长、强调了个性文化,有了自己的“教师生涯规划”,研修活动的主题和方式方法体现了教师的年龄特征和经验特征,即并非仅仅以现有的知识技能和课程体系去培养教师,而是从可持续的理念去培养具有自我发展潜力的未来教师。在这样的研修背景下,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机会大增,使不同教师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获得成长发展的可能性。
3.解放制度,形成人文开放的制度文化
制度是学校管理的基础,校本研修亦要注重制度的规范建设,尤其要注重在校本研修制度中,让文化渗透、人本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从更高的文化层面上建设制度、完善制度、收获自律。为此,我们应该注重”无边界学习”下校本研修制度文化在生成和执行时的几条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教育又时刻在前进变化,制度需要人去执行、完善,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教师之间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制度无疑就是一纸空文。因此,校本研修制度的制定和贯彻一定要以人为本,突出人文精神,把制度的严肃性与人文精神的创造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研修管理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也就是说,“无边界”校本研修推崇“尊重、激励、沟通、解放”柔性管理,摒弃了“命令、控制、束缚、生硬”的刚性管理,这是一种与学校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人文开放的制度文化。
(2)开放民主原则
校本研修制度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应重点对照以下几个问题,“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体现人本精神和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否为广大师生所认同?是否很好地贯彻执行?形成过程是否具有民主性与传承性?”只有本着开放民主的态度,借鉴吸收国内外众多的先进经验,博采众长,集中智慧,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制度。同时,让教师也参与制度建设,主动提出意见建议,让他们成为学校制度的执行者和服从者,体现制度生成执行的民主性。通过这样的民主开放过程,一方面能集思广益,加深老师们对制度的认识理解,获得深刻教育,另一方面又传达一种人文关怀,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
(3)与时俱进原则
任何管理创新没有统一的、一成不变的模式,我们要根据教育的发展和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不断检验、修正、完善校本研修制度,使教师专业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态势之中。比如,校本研修的评价制度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必然需要作相应调整,应由原先“刚性”为主的评价体制朝以教师自身评价为主的评价体制转向,同时还应遵循定期评价与随机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等评价原则。
总之,从“无边界”校本研修制度的开发实践来说,应该在制度管理中突出人文精神,在文化管理中强调制度原则,并让校本研修真正成为学校的一种制度,并从制度走向文化。
(二)从单干走向协作
1.柔化边界,学科组开展组本研修
学科教研组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集体,是学校教学管理最基层的组织,同时也是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重要基地。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非常有必要冲破原先单干独斗的樊篱,建立协作机制,促使教研组向教师教学研究的专业组织回归,让教研组成为学校校本研修、组本研修的主阵地。组本研修的具体操作可从协作方式与协作内容两方面具体展开剖析(见图8.2)。
图8.2 组本研修协作机制结构图
(1)组本研修的协作方式
组本研修仍应遵循校本研修“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三位一体的经典模式。《学记》中有云:“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6]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也就是要充分发挥群体的教育作用。这一论断与校本研修中的“同伴互助”是完全相通的,具体而言,同伴互助还可以通过师徒结对、差异互补等方式展开。
师徒结对是指学校中名优的教师资源和青年教师结对学习。青年教师教学实践经验匮乏,课堂把握能力欠缺。在师徒一对一的备课指导、示范诊断、反思改进下,使年轻教师对课堂教学技能有了质的提升。这样的“帮扶带”师徒结对形式,也需要一定的监督机制,比如学校应要求结对活动必须确立帮扶目标和具体措施,落实帮扶过程,完善帮扶档案,促使青年教师群体快速走向成熟。
所谓差异互补就是尊重每个独立个性的教师之间存在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并利用这种差异进行信息交流、指导互补、共同促进。甚至有时候,我们还需要制造“差异”,在学科组内,培养有各种专长的教师,以实现有效校本研修资源的最大化。
虽然组本研修的协作方式还有许许多多,但是,它们的宗旨是相同的,那就是最终指向学习型组织的建构。具体而言,通过面对面的专家引领、“帮扶带”的师徒结对、多维度的差异互补、深刻有效的实践反思等等方式促进教师们的专业提升,学会团队学习、系统思考,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由从属关系、“独善其身”的关系逐渐转向为工作伙伴关系。
(2)组本研修的协作内容
从“无边界学习”角度分析,组本研修的协作内涵非常之广,一次思想碰撞、一堂个性展示课甚至是学科组到外面去组织一次春游活动都有可能是学习型组织开展团队学习的范例。本文着重从主题教研、组本教学、自我实现三方面作列举说明。
①主题教研。主题教研相当于给学科组成员提出一个共同的业务愿景,这也是成立一个学习型组织的第一要素。这个共同愿景,来源于每位教师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它是组织中所有教师愿景的景象,是他们的共同理想;它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前进。一般来说,一学期中,一个教研组确定一个教研主题,组内成员可基于这一主题并结合自己的特长确定个人教研主题。而后通过分工合作、交流互动、达成目标。同时,主题教研的研讨方向往往是和本组、本人所申报研究课题是一致的。
②组本教学。教育科研工作必须扎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肥沃土壤里。组本教学中的主题研究课具体包括“车轮转”、“同课异构”、“个性展示课”等等几种形式。
“车轮转”就是组内每一位教师每学期上一堂教研课。每位教师从既定的教研主题出发,研究设计教学流程,组织实施教学过程。这样的课非评比、非展示,更多成分是研讨,在相互探讨的氛围中交流互动、合作共进。
“同课异构”就是同学科教师直面同一教材,进行不同设计构想,然后施教,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
“个性展示课”体现了民主和集中相统一的原则。我们既要强调组内共性的东西,又鼓励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教学素养和特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形象塑造、教学结构安排、教学语言的使用和表现手段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从而使教学表现出浓郁的个人特色,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③自我实现。这里所述的自我实现绝非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自我实现,恰恰相反,正是在开展组本研修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上的一种自我超越。因此,其研修流程如图8.3所示。
图8.3 专业发展个性化流程示意图
每位教师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存在差异,而组本研修最终的目的其实就是形成个性化专业发展的教师。从教师最初的专业发展状态开始,在一个团体氛围和愿景中制订个人成长规划;又在团体学习中不断地达成目标、自我实现;而后透过团队智慧的思考和分析,做出正确的组织决策,找出个人与愿景之间“创造性的张力”,实现自我超越,同时也强化了团队向心力;最终形成每位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实现个体意义上的最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2.淡化边界,校际间开展结对研修
校际间的研修共同体,就是基于校际结对的一种校际联合研修的模式。这种以“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共同体,在内部,根据各自学校的特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淡化边界,联合互动,共同开展校本研修,从而形成一种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协同研究、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我们尝试从联动教学、教研平台、蹲点学习、支教活动、科室结对等支点入手,努力使它真正成为推进新课程、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支持力量,化为学校和教师的自觉行动。
(1)网状的教学联动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基本任务,也是校本研修的核心内容,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实践,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程的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无疑是缘木求鱼。因此,依托于“结对互助共同体”的各所学校相互协作,联合开展各类研修活动,也必然首先是从课堂教学入手的。怎么样的设计才能低成本、高效率地让各校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起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作用呢?
案例8-4
在教学联动中找到成长的力量[7]
近几年来,富阳市实验小学在加强自身品牌建设的同时,学校还利用品牌教育资源,大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先后与富春街道三桥小学、东洲街道第一小学、东洲街道第三小学、高桥镇坑西辅小、大源镇新建附小、新民乡附小、场口镇镇小以及余杭区塘南小学、衢州市柯城区华墅希望小学等十余所农村学校建立了结对帮扶制度,并于2007年11月与结对的富春街道三桥小学、东洲街道第一小学和东洲街道第三小学等组成富阳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学校随之遇到了一个接踵而来的很现实的问题,怎么样通过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与这么多学校做好互助工作?
经过各校领导的共同商量,决定采用“互助合作联动模式”。就是所有结对学校联合起来每学期搞一次活动,同时,认真遵照各校的结对计划,落实结对互助内容,落实活动地点,教学活动中的执教人员应该是“核心学校+农村学校”的组合。这样操作,就盘活了每一所结对学校的资源,让大家在联动中找到了成长的力量。
在网状的教学联动中,核心学校一定要做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着力做好设计、指导和管理工作。校本研修活动的设计要从教师的内在需求来考虑,要从问题本位出发,使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每一项活动,解决一些现实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或难点。只有形成合作学习、平等对话、共创智慧的研修活动才能有效地激发研修共同体教师的内驱力,激活教师的灵动思维,从而为来自不同学校的不同层面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帮助。另外,教学联动还可以延伸到学生层面上,组织开展结对学校部分学生间的联谊活动,像夏令营、参观访问活动等等。
(2)互动的教研平台
校际间的研修共同体还可以搭建互动的教研平台,营造一种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氛围,核心学校应在教研专题上发挥引领帮带作用。具体可以通过共同研究课题、讲座交流等形式展开。
案例8-5
富阳市实验小学校际研修共同体专题讲座一览表(部分)[8]
续表
美国教育家波斯纳在总结教师的发展时曾得出这样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校际间各式各样横向联系的研训活动正是将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经验得以传播、对话、研讨。我们从上述校际研修共同体中的专题讲座活动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教师素质在一次次磨炼中有了飞速地提升,教师正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教师即研究者”这一前卫的理念得到了有效地贯彻。
(3)单向的蹲点学习
在校际研修共同体中,在不打乱双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相对薄弱学校的师资可以直接到优质学校去蹲点学习,通过一对一、面对面地交流互动、研讨合作等策略,达到优质资源共享、教师相互促进的目的。
案例8-6
办公室里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9]
今天上午,我们五年级办公室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随行专管教学的林副校长向我们作了简单介绍,他们是结对学校东洲一小的教师,这两个星期将在这里蹲点“实习”,每个老师跟一个班,他们将和我们一起备课、一起教学、一起批改、一起研讨。听完林校长的说明,我顿时有点儿紧张起来,尽管自己已是近二十年教龄的“老教师”了,说起来还是杭州市学科带头人,说实在的,上课时教室后面老坐着个人且是结对学校的教师,总感到有点不自在。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农村小学教师能有这样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虚心好学的精神,真是不容易,我当尽我所能,希望在这两个星期里双方都有不错的收获。
在接下来的日子了,也正印证了我最初的想法。我们一起研讨教学设计,共性中追求个性,完成异课同构,追求文本细读,以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思想驾驭教材,打造属于自己的教材教法,形成个性的课堂风格;我们还一起参与作文讲评,传递智慧的思想火花;我们一起给问题孩子做思想工作,让孩子体会到双倍的关爱……那段时间我感到思维特别的敏捷、工作特别的充实。
利用这种蹲点“实习”的方式对薄弱学校教师的业务提高是立竿见影的,这样的举措在教育资源上达到了教师备课、学生练习、教学资料等优势资源共享,切实帮助了农村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同时对核心学校的教师也有一种促进作用。上文中提及的东洲中心小学是富阳市郊区的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该校的领导十分重视培养优质的师资团队且教师十分好学。他们主动分批数次到结对核心学校参与蹲点学习,如学期中间参与合作教学、学期末合作阅卷、CAI制作培训等等。通过几个学期的努力,该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班级学风良好,学生学习主动,在2008学年全市毕业班统测中,这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学校语、数两门功课的成绩均入前列。
(4)开放的支教活动
“支教活动”和“蹲点实习”其实是一种“礼尚往来”。校际研修共同体间的支教活动与正规意义上的支教活动(需要在教育局备案)相比,具备更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案例8-7
山沟沟里有份牵系[10]
在结对学校新建辅小的强烈要求之下,我带着学校领导的重托,我来到了这所偏远的山村小学支教。新建辅小三面环山,山上翠竹秀林,一条清澈的山溪从校门口欢快地流过。教学楼前有一个水泥篮球场和一个200米的煤渣跑道操场,因为我到时刚好是第一节课后的大课间活动,这时的运动场上自然热闹非凡,看着这青山绿水,看着这些衣着朴素、皮肤黝黑、特显纯朴的和城里人一样活力绽放的孩子,我的心中升起了一种异样的激动。
为了让三年级班中的孩子能尽快地接纳我、喜欢我,我选择了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为主的自编游戏教材“合作奔跑”,还把我校自编的韵律操《炫舞精灵》作为准备部分的学练内容,把“动与静”游戏作为放松内容。教学行进中,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山里孩子那份纯朴、腼腆、拘谨,每次接触新的学习内容,他们总是显得那样“乖”,而我则是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孩子们内在的那一份动力,让他们敢于学会表现自我、体验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短短40分钟,这些山沟沟里的孩子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我想,在接下来的一年支教生涯中,也许我并不能让这所农村小学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改观,但至少能通过我给他们带来一缕清新的空气,同时也给我的人生中增添了一抹亮色。
研修共同体内的支教活动必须定人、定时、定地点、定学科,并从需求出发多沟通、重效益,在此基础上还可发展跨校的“师徒结对”体系,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的支教体系,将支教活动作为研修共同体内的一种常态的工作机制,建立灵活的、平面化的动态反馈与交流的互动平台。只有这样,支教活动才能顺应民心,带动和促进农村教育的改革步伐,促进自身的持续发展。
3.模糊边界,与“专家”开展协作研修
其实,在前文组本研修和校际研修中都已经多次涉及“专业引领”这一支点,之所以要单独起点分析“专业引领”中与“专家”的协作研修,原因有二:一是这里所谓的“专家”特指广义范畴的“专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学者、科研人员等专家,还包括教师自己、家长、图书管理员、社区人士等资源,而且随着指导“专家”队伍外延的拓展,相应的协作研修的内容也随着扩展。二是建立一个由教育专家、学者、地方科研人员、学校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多种力量介入的校本研修共同体,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加强校际合作,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1)与科研型专家的协作研修
聘请教育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到学校进行指导交流,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做得最为频繁的动作。确实,专家们的高瞻远瞩,着实令我们一线教师受益匪浅。然而,这中间也会出现“听不懂”、“不爱听”或“听听心动、回去不动”等怪现象,其原因就在于教师面对的是现实个体,他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情景在场性,而专家的理论往往可以抽离现实,以单纯的方式就可以呈现出来。因此,教师与专家之间应该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平等对话的协作关系。关于这个观点,我们还可以从顾泠阮教授常常告诫教师研究中心同事的话语中得以印证:“我们与各区的老师都是一种伙伴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合作的民主对话的关系,不是谁领导谁的关系。”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操作,我们欣喜地发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专家正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他们会用高位的理论、开阔的视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审视反思,让理论与实践逻辑融会贯通,增强对教育实践的理论洞察力,为教师群体提供更有价值的内容。
案例8-8
专家下水实践,教师受益匪浅[11]
为推进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促进教学研究专题化、课题化,富阳市教育科学研究室和富阳市实验小学在2009年3月18日组织了“科研成果进课堂”活动,有近百位老师参与了本次活动。当中专门邀请了杭州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唐彩斌主任现场对数学研讨课《图形的旋转》作了精彩点评。
点评过程中,唐老师还将话题延伸到求几何图形面积中“在简单的公式背后蕴藏着什么”,他认为,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教学什么是面积,而是怎样求面积;关注的不是记住公式求面积,而是推导公式的过程;关注的不是老师告诉怎样推导,而是学生自主探索。数学学习中应渗透一种数学思想,而且,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高度概括。如,在探索圆面积公式的过程中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对极限思想的理解;在探索三角形等面积中渗透“转换”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还要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和动口表述结合起来,也就是“外化”活动和“内化”思维活动相结合,并用言语将以表述。
作为一位相当资深的专家——唐彩斌老师,其令人钦佩之处不仅仅在于具备先进的理论经验,更是因为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与他平时亲临教学一线、勤于学习、善于反思总结是密不可分的。也正因如此,他能在本次点评中从这堂数学课出发,结合自己的学术智能,与教师交流对话,协商共进,让老师们受益匪浅。
(2)与教师型专家的协作研修
美国学者泽斯纳和乔伊斯曾对教师角色问题做过专门的研究,认为历史上的教育理论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有五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把教师看作“出色的雇员”,第二种是看作“初级教授”,第三种是“充分发展的个人”,第四种是“革命者”,第五种是“善于思考的专家”。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可以发现,越优秀的教师就越接近专家水平。事实也确实如此,这一部分教师型专家既有实践经验的积累又有教学理念的积淀,我们借助他们的智慧开展教师间的协作研修,就显得对教师更具亲和力、更少威胁感。
案例8-9
记一次语文“课程・教材”全员培训[12]
2009年4月,富阳市小学语文教师“课程・教材”全员培训轮到我主讲了。尽管类似的场面也曾经历过数十次,但这一次明显有着本质的区别,听课老师都来自教学一线,加之涉及面又广,来不得半点马虎啊!我暗暗告诫自己。
思考再三,我还是选择了我校2007学年第二学期曾经研究过的一个主题——“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研究”。原因有二:其一,根据我校2007学年第一学期自行上报的语文教学研究主题情况统计,略读课文教学研究少之又少,很少有人研究的内容并不意味着不要研究,恰恰相反,或许涉猎少有人研究的内容更能彰显价值所在;其二,经过一学期的研究铺垫,我对这块内容“熟门熟路”,可尽量避免误导其他教师。
为什么老师们这么“怵”略读课文?为什么大家不喜欢涉足这方面的内容展开研究?从略读课文教学中长期存在教学复杂化或简单化现象分析,我想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较难把握这类内容,也有可能是大家没有真正认识到略读课文在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然而,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却存在着略读课文逐年增加的现状,略读课文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从中窥见一斑。
经过理性分析,我确定了本次讲座的精神主旨:使广大教师能真正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并把指导活动体现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条策略:明确略读要求,把握教学要义;锁定略读目标,强化方法训练;突出单元重点,用好“阅读提示”;提供“阅读拐杖”,给予必要帮助;落实“小练笔”,拓展课外阅读;重视整体回顾,提升学习主题。总之,要上好略读课,我们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突出单元重点,使知识方法的迁移与能力训练有机结合;尤其要用好阅读提示,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单元教学目标在课文中的体现,使略读课教学目标与单元目标保持一致,做到“略”中求略,“精”中求精;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引导和适度的调控,真正实现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应用于略读实践,提高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根据上述思路,我将我的想法、做法用演示文稿的方式一一呈现,参与学习的老师普遍认同我的观点,都觉得受到一定的启迪。
(3)与乡土型专家的协作研修
中国当代教育名家李希贵先生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访学归来写了《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当中他曾讲到过一件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事情:“在哥大,把教师当作专家的意识早已渗透到教育学院的每一个细胞中。到哥大教育学院的第一天,我就已经注意到,在学院主楼的走廊里,在杜威雕像的旁边,挂着六幅很大的照片,全是人物肖像。根据经验,我以为一定是学院的历任院长。不想,仔细一看照片旁边的介绍,却发现全是学院的校工们!照片旁边的文字向人们介绍了那些热情、细心、团结而又充满活力的清扫工和守门人,因为在他们看来,每一个岗位都可以创造奇迹,也理应受到尊重。”[13]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与多个层面的“专家”展开协作研修,摒弃原先由“科研型专家”单边引领的方式,融入与“教师型专家”和“乡土型专家”的多维协作,使专业引领的活动方式丰富多样,使老师们感受到专业引领带来的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给予,更是一种学术的感化,一种情感的交融,一种经验的共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设一种浓郁的校本研修氛围,让老师们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和探究的欲望。
(三)从单科走向综合
1.从单线条研修转变为多维度研修
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教师自己转变观念、相互学习、自我提升,更需要改变原先以集中讲座为主流的单线条培训模式,重新构建教师研修的结构体系,把学校校本研修看作一项整体的、系统的工程,让教师置身于一种多维度的研修氛围中。这里所谓的多维,是一种研修手段的多维,是一种自然多维,又是一种追求“人本文化”的多维,它基于“马赛克文化”特质又超越“马赛克文化”的追求。“无边界学习”下校本研修的多维度顺应了课程的综合化特征,培养了教师的综合能力。
“无边界学习”视阈下,我们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就可以用“一大架构、三大层面、十大支点”来概述,其建构如图8.4所示。
图8.4 富阳市实验小学的校本研修工作架构示意图
一大架构是指教师专业成长。在这个大主题下,具体的校本研修工作将从师本研修、组本研修和校本研修三大层面展开。在这三个层面中,又衍生出十个支点,即可独立操作的十个具有一定关联性的研修范式,它们是:阅读专著、网络研修、继续教育、集体备课、“车轮转”、师徒结对、教学比武、教学沙龙、课程开发、校际交流。通过上述“三大层面、十大支点”的实践研究,形成一个群体推进、多元互动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态势和格局,使校本研修工作进入了一个良性互动的状态,同时也为学校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显而易见,这种多维度研修框架是培养综合型人才与之合拍的研修组织形式。
2.从程式化研修转变为统整式研修
传统的教师再教育往往是以学科本位为中心的固有的、程式化的培训模式,“无边界”校本研修打破了学科本位的壁垒,丰富了研修内涵。《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19日第4版就曾在《主干内容为终身学习奠基》一文中指出:各学科都要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原“学科”间的道道鸿沟,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的“整体”面目。学科内容的融合统整必然需要与之对应的“综合型”教师角色,“综合型人才”则呼唤校本研修内容应具备综合性、整体性、统摄性,在研修中教师既要立足本学科,又要兼顾到其他学科,达到了优势互补。
表8-1 程式化校本研修与统整式校本研修对照表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关注学科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的关联点;可以关注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容链接点;可以跨学校听课,听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等等。
3.从预设式研修转变为生成式研修
校本研修主要的特征就是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其中的“生成性”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相对于研修过程“预设”而言的生成,每一次校本研修之前必然有方案的预设,但在研修的行进过程中,在教育、教学问题的研讨过程中必然带有生成性,甚至大家都不一定达成共识,我们应将这些凸现出来;二是教师通过各层次的研修后,从被动走向主动,研修成果的生成性、创发性,如“校本教材”的开发就是一种质的提升、一种研修的结晶。
“无边界学习”的校本研修精心预设其方案虽然十分必要。但是真正的研修学习是灵动的、鲜活的,设计地最周全的研修方案也不可能完全预料到教师们的所有反应。在自主和谐的学习空间中,研修者会充分发挥潜能、表现个性,生成新主题。组织者则可利用学习机智去判断生成性主题的价值,尊重每位教师的独立人格,因势利导地组织新的研修环节。
案例8-10
从“同课异构”到“先议后上再议”[14]
七月初的一个下午,夏日的骄阳已是热情绽放。学校教研大组成员躲进打着空调的会议室,对这学期的校本研修活动作一个总结交流。交流活动行进到本学期年级组“车轮转”每人每学期上一堂教研课环节,本学期采取的形式是同课异构。年级组老师们对这样的形式都是赞许有加:这种教研模式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的意识,迫使每位教师主动地去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这样操作提高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教学领悟能力;这样的方式对比操作性强……
“但是,为什么平时教学中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一定要等到这堂课上好以后再来交流改正呢?”正在大伙儿兴致勃勃、高唱赞歌的时候,突然,会议室一角冒出了这样一个不和谐之音。大伙儿一瞧,居然是平时最沉默的小何。
一言既出,老师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整个会场霎时静了下来。
“的确如此,我们执行的同课异构的第一环节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利用班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和教师的个体差异来设计教学,集体的智慧和交流应该主要在课后的交流与探讨之中。刚才小方提出的倒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话题。”主管教学的林校长用简短的言语打破了僵局。
会场的各个角落又传出此起彼伏轻声地交流声。
“那我们能否在成功的经验上再进一步,把刚才提出的问题解决呢?”教导处徐主任接过话题。
“其实,要解决刚才的问题不难,只要在上课之前加一个‘议’的环节就行了,同课异构中本来就可以加入这样的环节。”语文教研大组长小李大胆地抛出了她的想法。
数学组代表也不甘示弱,接着说道:“我们刚才在研讨的其实叫预设型说课,就是把自己准备的教案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授课前的实践演练。这样做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能把一些通过独自思考很难得到透彻理解的问题很快得以解决。”
……
大家似乎一下子又打开了话匣子,整个会场气氛又恢复了刚才的热闹劲。在老师们智慧的充分碰撞下,又总结出了下一轮教研活动的展开方式:“先议后上再议”。显而易见,这种调整充分体现了集体智慧和同伴互助,彰显了教师的个人风格,进一步处理好了集体备课和个人教学特色之间的关系。
生成性校本研修活动是教师智慧碰撞的结果,是教师自我研修过程中主动性的体现。这些生成性的问题,往往来源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使教师更容易产生兴趣,更容易激发教师主动研究的积极性,更适合教师的专业发展。
【注释】
[1]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1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魏书生.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3]本案例由原富阳市实验小学副校长(现富春第二小学校长)林型娟提供。
[4]本案例由原富阳市实验小学副校长(现富春第二小学校长)林型娟提供。
[5]本案例由原富阳市实验小学叶晓林老师提供。
[6]韩路.四书五经(第二版)[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415.
[7]本案例由富阳市实验小学副校长(现富春第二小学校长)林型娟提供。
[8]本案例由富阳市实验小学陆晓春老师提供。
[9]本案例由原富阳市实验小学刘学英老师提供。
[10]本案例由富阳市实验小学华洪根老师提供。
[11]本案例由原富阳市实验小学方苏云老师提供。
[12]本案例由原富阳市实验小学副校长(现富春第二小学校长)林型娟提供。
[13]李希贵.教师就是专家[J].教书育人,2007(29):60.
[14]本案例由富阳市实验小学徐卫平老师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