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校资产概述
一、学校资产概念
(一)资产的概念
资产,是指可以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并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财产。根据会计学上对资产的定义,资产就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并且为未来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综上所述可知,资产是一种经济资源,具有服务潜力和未来经济利益,它可以以货币的形式进行计量,并能为资产的产权主体带来经济利益。
(二)学校资产的概念
学校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的一部分,是我国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培养人才等各方面工作的物质基础,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学校资产具有所有资产的共同属性和特点。是应当能以货币来计量的,而且这项资产应当为学校所拥有或控制,具有排他意义。此外,学校资产应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二、学校资产的形成
学校资产与其他资产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学校资产的所有权为国家拥有,学校仅仅是拥有资产的使用权和占有权,而无实质的控制权。
在计划经济时代,学校实行的是国家高度集中的全收全支型管理模式,招生计划、教育经费都是由国家统一安排。在这一时期,学校资产的来源主要单一依靠的是国家拨款,属于“报销型”模式。即“花钱靠拨款,缺口向上要,结余全上交”的运行轨迹。而在市场经济环境和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条件下,打破了原来单一依靠政府拨款办教育的模式,学校资产的形成由原来的单一国家拨款的形式发展成为以国家拨款为主,实行学费、科研经费、捐赠款、产业经营性收入、投资性收益等多渠道资金来源的新格局。学校不再单纯地从事教育教学、科研,而是涉及科技产业、金融、商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进而逐步演变成集各种经济成分于一体的事业法人。筹资来源的多渠道、多元化,决定了学校资产形成的多样化。一般来说,学校资产可由六个方面组成:一是国家拨款形成的资产;二是学校按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学校资源组织收入(包括预算外收入和其他收入)形成的资产;三是接受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所形成的资产;四是学校对外投资收益所形成的资产;五是学校在科研、科技合作形成的知识资产以及商誉等无形资产;六是通过银行贷款建设形成的资产。
三、学校资产的分类
(一)学校资产按其经济性质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
学校资产按其经济性质划分可分成作为经营资产投资的产业(兴办的公司、校办企业)的资产(经营性资产)和为完成国家教育事业计划和从事科学研究所占有使用的资产(非经营性资产)。随着预算外资金占总资金的比例的不断增大,学校投资项目越来越多,投资领域也越来越宽,经营性资产在学校资产中的比重有所加大。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并存是当前学校资产的一个重要特点。
1.学校经营性资产
学校经营性资产是指以保值为基础、以增值为目的,直接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学校资产。学校经营性资产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而存在的,如:校办产业、企业。学校经营性资产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到经济总量相对较大的过程。学校最初的企业是由一些小型的印刷厂、招待所和小卖部发展而来,在当时这些经济实体仅仅是确保学校正常运转的一种后勤保障。近些年来,校办产业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产业,还有部分学校甚至投资兴办公司、企业。
2.学校非经营性资产
学校非经营性资产是指那些不投入生产经营过程,而是由学校为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任务而占有、使用的资产。非经营性资产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不具有资产增值性的特点。非经营性学校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与土地、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及陈列品、图书等等。
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的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利益和发展需要,非经营性资产可以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但必须遵循学校资产管理有关规定来操作。
(二)学校资产按其流动性质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及暂付款项,借出款、存货等。
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学校应根据规定的固定资产标准,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各类固定资产的明细目录。
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以及其他财产权利。
对外投资是指学校利用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向校办产业、勤工俭学项目和其他单位的投资。
四、学校资产的特征
由于学校教育的性质和规律,决定了学校的资产一般不投入或不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活动,不以赢利为目的。因此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非生产性
学校资产一般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不承担保值增值任务。其主要作用在于为国家的国民教育事业的完成和发展提供条件保障,保证和不断提升学校承担的国民教育的能力、质量和水平。
(二)非竞争性、服务性
学校资产主要是配置在社会非生产领域,其主要作用是用来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完成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显然,学校资产的使用目的主要在于它的服务性和公益性,而非赢利。非竞争性资产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不以追求利润为根本目的的经营性资产。学校资产就属于非竞争性资产,它不以赢利为目的但并不意味着无利可图,只要经营得好,是一样可以赢利的。
(三)资金补偿扩充非直接性
由于学校资产一般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具有保值增值积累功能,学校资产补偿、扩充所需要的资金,不可能通过自身的资产使用和循环来加以解决,只能来源于政府的预算支出和经营性资产的收益。
(四)占有、使用无偿性
学校资产是为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存在的,无偿性是其资产使用的重要特征。尽管近些年来的教育改革向服务对象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是,所收取的费用不能满足教育管理部门正常运转的需要。由于使用近乎无偿性,学校资产不能通过自身的被使用而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来实现资金的循环周转,非循环性学校资产是伴随着无偿性的又一特点。
(五)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共存
学校的国有资产从整体上来说都属于非经营性资产,但是并不排除其中的一部分具备准经营性,即国家在政策上允许学校利用其占有的国有资产进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性活动,从而获得相应的经营收入。其主要目的是弥补教育经费不足以及更新部分固定资产,从而改善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条件。可见,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共存是学校资产的一大特点。
五、学校资产管理的意义
众所周知,学校资产是学校组织教学科研活动和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基本依托,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学校资产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和发展速度,以及办学的质量、水平和经济效益。学校资产管理的好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学校资产管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思想陈旧,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薄弱,管理手段落后,使得学校资产管理工作长期以来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资产利用率低下、资产流失现象严重等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给学校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我国在目前教育规模、结构、层次的发展、调整和市场经济形式下,资产管理就是要保证学校国有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对学校资产运动的不同环节或过程进行管理,包括对学校资产的清产核资、评估、投资、运作、收益、处置和分配、监管等方面和环节的管理,防止学校国有资产的显性和隐性流失,以促进学校资产的合理、有效、节约、适应,节俭国家财政支出。对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要明确产权归属关系;坚持有偿使用的原则,实现保值增值,并将其纳入预算管理。如何管好、用好学校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实现资产使用效率的最优化和最大化,对于促进学校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效益和深远的价值意义。
(一)学校资产管理宏观上的意义
1.加强学校资产管理,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家资源配置,是适应教育规律,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
加强学校资产管理,确保其保值增值,才能为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促进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这一切都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做保证。这些资金的来源,一方面来自学校外部,即通过财政拨款注入资金;另一方面来自学校内部,即预算外收入。从增强学校发展后劲的角度来考虑,学校扩大办学规模还应依靠学校自身。因而学校资产必须严格管理,合理配置,必须保值增值,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2.加强学校资产管理,是学校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国有资产配置单纯依靠国家拨款,导致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不受重视,存在着“重分配、轻管理”的思想和“重使用,轻维护”的现象,管理规范很难谈起。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后,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对学校资产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市场主体,已经逐步被推向市场,学校的发展,既要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则。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是竞争经济。学校资产作为国有资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管理同样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适应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应该加强学校资产管理,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树立资产管理法制观念,尽快将市场经济法律规范管理程序以及文本格式运用到学校资产管理中。这是当前经济条件下的客观要求,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需要。只有通过对学校资产管理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才能既保护高校国有资产不受侵害,同时又能优化配置,既适应学校的发展又保证教学科研的需要,同时还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
(二)学校资产管理微观上的意义
1.加强学校资产管理是适应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和自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出现了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与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而带来的教育支出需求量剧增的矛盾,同时,学校资产流失、浪费、低效率的问题,制约了学校自身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水平,学校资金筹集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经营性资产在学校资产中比例逐渐提升。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学校资产进行管理,努力提高学校资产管理水平,促使学校资产的合理有效使用,促使学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加强学校资产管理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改革的力度,已成为学校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要达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事企分开、科学管理”。要达到这个要求,国有资产管理是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最具重要性的工作。只有“摸清家底”,才能按照法律法规明晰产权,保证学校国有资产不流失;才能合理配置资源,使各级责任和权利相一致,调动每一个单位、部门和个人工作的积极性;才能面对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市场的竞争,盘活资产,提高办学效益;才能依法保护学校国有资产不受侵害。可以说学校内部其他体制的改革都与学校资产改革密切相关。因此,搞好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是进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首要和必要工作,必须切实抓好。
3.加强学校资产管理是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的需要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现。由于学校教育资源极其有限,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强调学校资产管理,通过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就显得更为重要。
为了促进学校快速健康的发展,使其自身拥有的资产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的提高,就必须加强学校资产管理。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发挥资产管理职能,对学校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进行计划、分配、协调。只有提高学校资产管理手段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才能实现学校管理者所追求的最佳效益。因此,切实加强学校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学校资产保值、增值,保证学校资产的合理、科学的使用,对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学校办学的质量和效益,对学校的生存和长期、稳定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