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民族院校的研究
所谓的民族院校,是指我国党和政府为贯彻民族平等政策而建立的以主要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目标的民族高等院校。“民族学院”曾是这类高校的特称,因1993年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而后又有其他民族学院相继更名为民族大学,因此将“民族学院”和“民族大学”统称为“民族院校”[17],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延安民族学院及2009年内蒙古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和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都升格为民族学院。目前,我国共有15所民族院校,它们是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北方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四川民族学院。由于各民族院校创建于不同时期,分布于不同区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发展模式,因而对之的研究随之建立而兴起,并取得了相当喜人的成果。这些喜人的成果,尽管只是就民族院校进行总体的研究,但却为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1.关于民族院校的建立目的和定位研究成果述评。在对民族院校的研究中,关于民族院校的建立目的及定位的研究是学者们较为关注的问题。截至2012年4月,在中国知网上以“民族院校”为题名搜索到的3071条记录中就有112条是论述这一问题的论文。如《民族院校要正确定位办出特色》[18]、《对民族院校发展定位的思考》[19]等,提出了民族院校的定位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要注意与自身的发展经验和历史现实相符合,实事求是;要注重自身的民族特色发展相关的特色学科,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服务。在一些论著中,以《中国民族学院论》等为代表的对民族院校建立的目的、定位进行了更为系统的论述和总结,指出创办民族院校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的一个伟大创造,其目的就是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其定位是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为要解决民族问题,关键是要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大批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20]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贯彻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纽带和桥梁,是加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增进民族团结的中间力量。他们土生土长,熟悉本民族的历史、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掌握本民族发展的现状和本地区的特点,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了解本民族群众的疾苦和要求,同本民族群众有着“天然”的感情,对加快本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以改变落后的面貌有着强烈的愿望。通过他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能够很好地在民族地区得以贯彻和落实;通过他们,在敌对势力煽动民族分裂时就能够带领着本民族人民群众,毫不妥协地同一切分裂祖国、破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团结一致地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发挥他们的才干和榜样作用,就能够带动和激发各民族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破除守旧观念,奋发图强,建设家乡[21]。民族院校正是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大量的少数民族人才而创立的。这些关于民族院校建立目的和定位的阐述和研究,说明了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院校创立的题中之意。
2.关于民族院校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成果述评。当前,学界关于民族院校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基本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主要认为民族院校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促进国内民族问题的解决方面,民族院校具有独特的作用,即它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是培养专门的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研究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的重要基地。如胡源在《试论民族院校在和谐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中认为民族院校是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它在和谐社会中具有其他院校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湖北民族学院培养的少数民族人才数据为例来加以说明。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民族地区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的进步和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做出了积极而重大的贡献。这其中民族院校的贡献尤为突显。长期以来,民族院校为广大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已经成为维持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推动本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22]。龙玉梅则从西部大开发关键是人才的角度论述了民族院校的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民族院校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人才支持、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持,对促进西部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23]。常永才在《民族院校重大而独特的贡献》一文中则直接从统计资料、调查数据和质的分析来看半个世纪以来民族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等方面做出的独特而重大的贡献[24]。二是在促进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整合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吴大华在《论民族院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贵州民族学院为例》中指出,民族院校不仅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的摇篮,而且由于民族院校拥有一般高校无法具备的资源——丰富的民族文化,因而造就了民族院校传承民族文化的纽带的独特地位[25]。关于民族院校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为笔者探讨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基础。
3.关于民族院校的改革和发展研究成果述评。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院校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因此,关于民族院校的改革和发展问题的研究,占据了近50%的有关民族院校的研究。如《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发展研究》[26]、《科学发展观与民族院校的发展》[27]等,对民族院校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和研究,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强化民族院校的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民族院校。特别是雷召海等学者更是对新的历史时期民族院校发展之路展开了深入研究,编著出版了《中国民族院校的定位与发展研究》一书。书中根据新的时代要求,论述和勾画出了中国民族院校发展的战略图景,从深化改革、提高自身水平、实现新的发展的角度以及针对民族院校目前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制定民族院校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依据自身办学条件、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世界高等教育与科技发展趋势,确定了民族院校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以及发展步骤,提出和构建了实现民族院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对策及措施[28]。这为在21世纪里,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如何根据社会发展和需要彰显特色,提供了积极而有益的路向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