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性
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除了遵循普通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一般性的特点和规律,还具有特殊性的一面。
1.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共性。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相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而言的,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其他普通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共性。普通高校是普通高等学校的简称,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院校也是普通高校。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发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广大的青少年,学校则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1]。而高校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的地方,是广大青年聚集之地,因此,开展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中之重的工作。普通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民族院校与其他普通高校一样,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开展了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在1994年以来,紧紧围绕着《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所确定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途径等,并结合本校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开展了丰富多彩且卓有成效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如开设中国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富含爱国主义思想内容的传统文化选修课,以及组织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题报告、讲座,同时积极利用和开辟校外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或基地,教育和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增进他们对社会、对国家的了解,提升他们对祖国的情感和意识,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等[2]。
2.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性。民族院校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而建立的主要培养少数民族专门人才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因而其在办学宗旨、招生政策与其他普通高校有所不同,而且其招生对象不仅仅是高中毕业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学生。为此,民族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较,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具有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相同点,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①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特殊而重要。民族院校是我国党和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建立的,其主要办学宗旨是为少数民族服务、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因此,民族院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与培养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民族发展和国家稳定的大局。可以说,做好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战略需要,又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繁荣的需要。民族院校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未来的主力军,也是维护民族团结与民族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是促进本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先锋。同时,民族院校大学生大多来自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在进入社会主义时绝大部分起点比汉族地区低,它们有的跨越一个,有的甚至跨越几个社会形态进入社会主义,生产力较低,旧社会的观念、习俗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这就使得境内外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地利用由于历史原因和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发达地区的实际差距,利用宗教、民族问题甚至是一些普通的社会问题,通过种种手段,进行思想渗透和政治分化,从而造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困难和复杂性,也更彰显了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战略意义。②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特殊。在民族院校大学生中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学生的这种多民族性,决定了其信仰的复杂多样性,各民族学生由于各自族别背景、文化背景和认知差异、心理差异,在信仰上体现出多方面性、多向性特点。同时,受各种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来自不同地区的民族学生大都具有本民族传统文化特征的多文化特点。这种多民族性、多信仰性、多文化性特点使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了普通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所没有的复杂性。加之,民族院校大学生大多来自比较落后的不同的民族地区,由于地域、民族和历史以及宗教文化等诸多原因,使他们对自己的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并为自己的民族而倍感自豪。他们十分注重和强调自己民族内部的相互支持与团结;他们非常在意自己民族的语言、传统习俗和宗教等能否得到他人的尊重;他们都希望自己的民族能自立于民族之林,从而受到人们的尊重,特别是希望人们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在具有这样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的同时,一些民族学生过分强调自尊,个性豪爽直率,加之正处于成长阶段,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从众心理比较严重,主要是带有民族爱国意识色彩的、民族自尊意识色彩的和民族进取意识色彩的从众心理,因而在一些涉及民族利益和荣誉、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等问题时,其表现一般都较为敏感,在情绪上反映出来也比较强烈,有时还扩大了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因个人、少数人之间的纠纷,将之夸大为民族之间的矛盾。这就使得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比普通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显得更为重要、更为特殊,也更为困难。③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特殊。首先,由于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特殊性,使得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和要求与普通高校有差别,其教育重点主要是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教育,同时,教育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其次,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除了具有与普通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共同的内容,还具有自身特殊的内容,主要凸显的内容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三观”——祖国观、民族观和宗教观的教育。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目的,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和宗教观来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和评价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宗教、民族利益,使他们认识到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是有差异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但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民族之间应该团结、平等和共同繁荣。再次,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特殊。由于民族院校大学生个性差异较大的客观存在,使得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也必须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而有所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