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各民族大学生构建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
按照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对民族院校招生工作的有关要求,根据在全国15所民族院校调查中得知,各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占在校学生比例最高达90%,最低达到55%,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都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渴望民族地区加快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渴望成为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推动者,并主动而努力地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尽量地与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与国家的规范和要求保持一致,与各民族人民的期望相统一。但是,由于他们作为一个受教育的整体从小受到不同特点、不同类型文化的熏陶,本民族文化因素的影响始终成为一种顽强的力量,而且由于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所存在的差距以及受政治理论水平和对政策的把握能力等制约和限制,他们对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以及一些重大事件的认识和判断仍缺乏较科学的理性的分析。加之,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变化,纷繁复杂、好坏参半的网络信息给各民族大学生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困惑和迷惘,特别是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习俗等问题进行“西化”“分化”和渗透,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原来对本民族比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被膨胀和扩大,对民族问题过于敏感,并容易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上升为民族问题。而民族院校自成立以来,就承担着为少数民族和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二为”办学宗旨,承担着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历史重任。因此,民族院校开设了一系列独特的必修课程,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和公共选修课程,如民族风情、民族文化等。同时特别注重对民族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的引导和教育。在这样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教育平台上,毋庸置疑,各民族学生能尽快地构建和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