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改革与创新时期(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一方面,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发展和巩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这一基本特征没有改变,民族问题与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相互交织,引发矛盾的因素有所增加。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加紧同我国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勾连呼应,千方百计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实行渗透、破坏、颠覆活动[31]。这使得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入了一个责任更大、任务更重的改革创新的崭新时期。
1.改革与创新的背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和创新的步伐,从2000年起,全国民族院校进入了大嬗变时期。在2000年以前,民族院校只有中央民族学院一所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进入现代意义的大学的行列。而从2000年开始,便相继有多所民族院校组建或更名为大学:2000年,在内蒙古通辽市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和哲里木畜牧学院合并,组建为内蒙古民族大学;2002年中南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3年云南民族学院更名为云南民族大学;2003年西南民族学院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学院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广西民族学院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更名为北方民族大学;2009年青海民族学院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同时,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内蒙古民族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分别更名为四川民族学院、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至此,民族院校规模达到了15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体系。民族院校的更名或升格,使“民族院校”的称谓名副其实,也标志着民族院校地位的提升。民族院校地位的提升,不仅仅在于其成为一个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独具特色的体系,更重要的是,在国内国际形势双重挑战下,民族院校的政治地位更为突显,其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更为重大。因为,民族院校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创立的。只要存在民族和民族问题,民族院校的地位和作用就不可替代。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各民族更为团结、友好。但是民族依然存在,民族间的差异和矛盾依然存在,民族问题依然存在。只不过这时的民族问题是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较大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歧视、民族隔阂、民族偏见和民族猜疑等心理及其影响依然存在,因此,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高度重视促进民族团结与平等的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要重视对这部分人才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的教育。为此,从2000年起,国家民委根据民族院校发展需要,每年都召开全国民族院校书记、校(院)长会议,而近三年(2008年、2009年、2010年)都是以如何加强和创新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核心就是“如何加强以民族团结为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为维护祖国的稳定、民族地区的团结、发展和繁荣做出民族院校独特的贡献”为主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09年4月,国家民委和教育部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民族院校要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强调要把反分裂斗争教育作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常抓不懈;要把各民族学生培养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定捍卫者。可以说,进入21世纪,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需要更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
2.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党对爱国主义教育规律的把握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特别是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更为符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需要的具体要求。如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要求,要不断教育和引导人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和引导人们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耻,教育和引导人们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为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11月15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要结合不断变化发展的国内外形势,把爱国主义及其教育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题和内容,要让广大青少年学生认识和把握好“爱国”这一基本规范的深刻内涵,认识和把握好“爱国”这一规范的重要意义。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2005年1月17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因此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人心凝聚和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伟大的事业当中去。在这样的精神指导和要求下,本着改革和创新,21世纪以来,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也更为贴近时代和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主要有:一是继续按照全国公民道德建设要求,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以及“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二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三是加强以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主要是培养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教育,主要是坚持民族平等的思想,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思想,把握好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主要是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掌握好党的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心。
3.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特点。这一时期是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入全面改革与创新的时期,也是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特点不断彰显的时期。
(1)教育的重点突出。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爱国主义精神的冲击和爱国主义教育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受到的挑战更是严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形势日趋复杂,西方敌对势力把我国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实施“西化”“分化”,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披着民族、宗教和人权的外衣,对我国,特别是对我国年轻的大学生进行侵蚀和渗透,2008年的“3·14”事件和2009年“7·5”事件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由于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特殊性,更是成为西方敌对势力争夺的重点对象。因此,在这一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其中民族团结教育这一主线一直贯穿始终。从近三年全国民族院校书记、校(院)长会议所提交的所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交流材料看,各民族院校都把民族团结教育摆在首位。如2008年西南民族大学的交流材料直接以“在反分裂斗争中,加强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题,2009年云南民族大学则以“紧密围绕民族团结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题,一些院校还把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校训,如中央民族大学校训:“美美与共,知行合一。”西藏民族学院校训:“爱国、兴藏、笃学、敬业。”可见,这一时期的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且重点突出。
(2)教育的内容丰富。相对前面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所有时期,进入21世纪的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最为丰富和广博的。既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统一规范的内容,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又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内容,如有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还有各院校自己的教育内容,如西藏民族学院的“老西藏精神”教育、贵州民族学院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青海民族大学的“青海省省情教育”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3)教育的途径多样。这一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途径多样,有的把重大节日、重大活动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载体和途径,有的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帮助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中,有的把校内党校、团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阵地,有的利用网络开辟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网站,有的把爱国主义教育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紧密结合,有的把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意识提高结合而开辟民族和谐素质建导中心,等等。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创新的繁盛时期。
4.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进入21世纪的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从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展示出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这一时期,是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时期,也是取得巨大成效的时期。首先,在地位和作用上,充分体现出了它的不可替代性。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受教育者是各民族的代表,他们是民族的希望,更是党的民族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和传播者,同时,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者,是一批熟悉党的民族政策、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教育事业、了解民族习俗、懂得民族语言的专家,他们言传身教,掌握着一套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方法。这是其他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其次,在教育内容上,与其他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相比,以突出民族团结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三观”教育,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观念是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的教育内容。再次,在方法途径上,除了采用广播、板报、橱窗等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和形势报告、讲座等与普通高校一样的教育方式外,各民族院校各显神通。有的自编教材,有的除了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这门课程,还开设与本院校所在的民族地区紧密结合的课程,等等。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全国13所主要的民族院校培养了近40万名政治上可靠、讲团结、顾大局的各层次专门人才。然而,我们也同样看到,在这一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些问题。一是教育的内容庞杂而不系统,大多带有临时性;二是对自身的特色认识不足,研究不深,总结不多,体现不充分。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受到的挑战认识不到位等,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认真的总结,以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