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性不强

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性不强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性不强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通病,按理说,作为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特点的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应该存在这类问题,但事实上问题却依然突出。一是教育的内容多带临时性,在探索个性化的教育内容时对整体性兼顾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性不强

目前,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性不强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通病,按理说,作为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特点的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应该存在这类问题,但事实上问题却依然突出。一是教育的内容多带临时性,在探索个性化的教育内容时对整体性兼顾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丰富,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也就是既有《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要求的普通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也有自身独特的诸如自编的内容。但是,从总体而言,教育的内容都比较陈旧,自编的教育内容材料多带临时性、突击性、单一性。如在“3·14”“7·5”事件后,由于事关民族团结和民族分裂的问题,而民族院校教育对象的特殊,使得民族院校较其他高校的反应更为强烈,为此,各民族院校针对形势需要,组织编写和印发临时性的以民族团结为重点的爱国主义等相关宣传材料。同时,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大胆地探索民族学生的实际的个性化的教育内容,但在探索中仍然没有注重在整体上进行把握和统筹。另外,长期展示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优势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材大多也流于形式,比较陈旧,平时所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也零散、碎片式地隐含在各种载体中,缺乏深度的挖掘和系统的整合。在对15所民族院校930份各民族学生的有效问卷中,当问及“您认为您所在的学校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足在哪里”时,有39%的同学认为“教育内容零散,不够系统”,29%的同学认为“没有系统的教材”,40%的同学认为“侧重于表象,没有多少实际内涵”。二是教育过程中层次性和整体性结合欠缺。多年来,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注重层次性教育,如结合各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尊重各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结合民族节庆日、纪念日为时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然而在这一注重层次和个性的同时,教育过程却存在着自发性、随意性和零散性的问题,整体性却略显欠缺,如过于依赖以风俗习惯、节庆日开展教育,因而在时间安排上零碎、缺乏连续性;又如尽管这一两年,由于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突显,一些民族院校推行一项措施,即进行一个月的民族团结教育,称之为“民族团结月”教育活动,但总体上仍然显得时“冷”时“热”、时“紧”时“松”、“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在笔者调查和走访中,有学生提出现在学校把升国旗仪式这一最常规的、最有连续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都免了,改为每个学期只在开学初举行一次升国旗仪式,建议每周或每个月应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升国旗仪式。因为在调查人群中有7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和中、小学一样,举行升国旗仪式依然是一项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三是爱国主义教育渠道整体性不足。由于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生活背景、家庭和社区环境的各种差异给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需要开辟与各民族学生的家庭、社区交流和沟通的渠道。但又由于大多民族院校大学生家处偏远山区,因而,在教育中没有搭建起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庭和所在地区的社区、政府的沟通链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