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存在偏差
政治性极强的民族院校,从创办之日起就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是其优势。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优势,使民族院校的教育者们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反而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有所偏差。一是领导层面,首先是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有所偏差。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对民族院校来说是家常便饭,只需常规开展一些爱国主义方面的宣传、搞搞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即可,更何况原已开设有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课程,因此无需下大力气去抓。这一点,在笔者分析概括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问题和原因前所呈现的一组调查数据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得到高度重视的事实便足以说明。其次,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严峻形势估计不足。当今世界,国际国内形势瞬息万变。从政治领域上看,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挑战依然严峻。从经济领域上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总体态势很好,但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工业底子薄,缩小发展差距的任务依然艰巨。从文化领域上看,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有利条件不断增多,但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滞后、外来文化渗透加剧的问题依然严重。从社会领域上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环境不断改善,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遇到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面对这一复杂多变的情况,民族院校的领导者没有敏感意识和主动应对,有的仍然坐井观天,不做任何前瞻性的工作要求和布置,仍然卸不掉“救火队员”的称号。二是在教师层面,首先,部分教师没有摆正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有的教师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年级主任、班主任和辅导员等学生工作人员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自己只要把专业课上好就完成任务。因而在上课时把爱国主义教育置于一边,而且课外也不理会。就连一些思想政治课教师也追求教学任务而不注重把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到教学中。在15所民族院校各民族学生抽样调查中,当问及“您所在的学校的思想政治课老师是否将民族精神和祖国观念融入课程始终”,回答“偶尔”和“从不”的竟高达近50%。其次,部分教师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开放性认识不到位,没有认真地结合经济社会的形势和发展要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依然是照本宣科,继续沿用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教案,因而讲授传统爱国主义比较多,讲授现代爱国主义少;讲授国情比较多,讲授国际形势比较少;讲授课本内容比较多,讲授课外相关知识比较少,出现“以文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的现象[7]。正因为民族院校部分领导和教师的认识偏差,使得爱国主义教育滞后,教育效果欠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