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开拓创新不强
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创新和丰富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上做出了一定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由于爱国主义教育时代性很强,需要常教常新、常讲常新,也就是说,爱国主义教育要时常创新。在这一点上,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仍然较为薄弱。一是在内容上,几十年来,所用的主要教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更新调整慢,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党的新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没有予以与时俱进的理解。例如,当笔者向广西民族大学的一位讲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教师了解这方面的教材时,他说:“现在大部分民族院校都是使用国家民委前几年组织编写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为规范性教材。这一教材,有相当的内容已跟不上现在的形势发展,包括党对民族问题的一些新的观点和要求。”他举例说:“在书中,对于‘民族’这一概念的界定,仍然沿用斯大林在1913年所作的界定,仍然把之当成是马克思主义对‘民族’的经典定义。”另外,自创和自编的教材也不多见。二是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几十年如一日逢节就搞的“运动式”庆祝活动,方式方法上的探索和尝试不多。如对网络的利用和开发上、社会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上尚无建树。
【注释】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摘编[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0:388.
[2]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1):155-156.
[3]邓艳葵.论民族院校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J].民族教育研究,2011(4):39.
[4]胡锦涛.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9-09-29.
[5]中国民族统计年鉴(1949—1994)[Z].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350.
[6]常永才.民族院校重大而独特的贡献[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2):89.
[7]郑永延,朱孔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反思与时代课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5):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