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彰显民族学生特色,突出民族认同感教育内容

彰显民族学生特色,突出民族认同感教育内容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使各民族学生明确少数民族的成员既是某一个单一民族的一员,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的一员,热爱中华民族与热爱本民族是相统一的。从而提升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决定的。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依然要以民族团结为重点,民族团结教育依然是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各族人民把社会主义视为现代中华民族的祖国的基本意义。

(一)彰显民族学生特色,突出民族认同感教育内容

1.中华民族凝聚力教育。所谓中华民族凝聚力,指的是中国的各个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里而形成了对民族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对共同利益的密不可分的深刻认识,以及在上述基础上所产生的各个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并为建设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而努力的共同愿望。翻开人类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世界四大闻名古国中,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都相继衰败,而唯独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虽历尽5000多年的风霜雪雨,经过多个朝代更替,却依然坚如磐石,究其原因,这就是拆不散、压不垮、打不倒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所起的作用。而要形成这样一种强大而坚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就要大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因为在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过程中,民族情感、民族信仰、民族文化、民族习俗等多种因素都在起作用,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却是民族精神。毕竟,民族精神是一种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它自身的最基本的规定性,是起着灵魂和基础作用的、对推动社会发展有利的理想信念、思想品格及价值取向,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层次。对于民族意识,笔者在前面对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意识教育的关系分析中曾指出,它的内容包括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一民族共同体的自我意识以及对民族共同体的生存、发展的关切这两个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在这里我们讲的民族意识,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中华民族意识,另一个层面是各个不同民族的群体意识。民族意识并非人与生俱来的,它主要是来自教育与实践,各民族成员只有在充分了解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的基础上才产生对民族深厚的热爱之情。民族院校的大学生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关于民族自尊意识,金炳镐教授指出:“民族自尊意识是指民族间相互交往联系中,对自身民族的自我尊重自信自爱的心理和意识。民族优越意识是只把自己民族看成至尊所致。这也是民族交往联系过程中存在着的一种民族意识。民族自尊意识是每个民族应有的。”[13]但民族院校大学生们的这种意识一般是自发的对本民族的一种认同和肯定,在某种程度上,在涉及民族利益、民族荣誉、宗教信仰等问题时比较敏感,有的同学则过分强调自尊,有时把属于正常探讨和分析问题过程中对其所属民族历史、文化中的一些落后面进行的符合实际的评议,也看成了对其民族自尊心的伤害,进而存在了一定程度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因此,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构建,首先要根据民族学生的特点,强调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教育,将民族意识的最高层次——中华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摆在首位。一是要阐明民族意识具有凝聚作用和内在驱动力,它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生存、发展和振兴的思想条件。因为同一个民族的人们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拥有着共同的利益。这种共同的利益、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同一个民族的人们之间息息相关。而共同的民族意识能使人们以民族整体利益为重,彼此求大同存小异,进而统一人们的思想和意志,特别是在民族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上,民族意识更能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家团结一致,协同奋进。二是要阐明中华民族是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沧桑,终于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结构。这一结构,既为56个民族实体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依照自己的生存样式而能够相对独立地发展,始终保存自己的民族本色和独特个性,又能相互吸收、相互补充,形成更高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使团结友好、共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题[14]。使各民族学生明确少数民族的成员既是某一个单一民族的一员,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的一员,热爱中华民族与热爱本民族是相统一的。换言之,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各民族利益相统一,中华民族荣,则各民族荣;中华民族兴,则各民族兴。从而提升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2.民族团结教育。在多民族的国家里,民族团结关系到各民族的进退祸福。团结就是安宁,团结就是稳定;团结才能进步,团结才能发展。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决定的。和谐的民族关系,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5]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如果国家不统一,民族不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无法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各民族也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发展。”[16]民族院校作为党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创立的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始终是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今,尽管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但民族问题依然存在,依然要讲团结,依然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依然要以民族团结为重点,民族团结教育依然是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3.热爱社会主义教育。我国现代爱国主义的本质特点,是热爱祖国和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之所以是这样,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不仅仅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中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艰苦探索、自觉选择的必然结果。翻开我国的历史,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翻三座大山而建立的。它是人民翻身当家做主的民主的社会、人道的社会、和谐的社会。中国各族人民把社会主义视为现代中华民族的祖国的基本意义。因为我国各族人民从自身的体验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各民族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才能走向富强[17]。也就是说,在当代,在我们热爱社会主义,投身到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中,便是对祖国的最大的热爱。当然,在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虽然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但是,爱国主义对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肩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推动和繁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伟大历史重任的各民族大学生来说,其时代的根本内涵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为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因此,构建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纳入热爱社会主义的内容是题中之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