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营造“美美与共”和谐校园

营造“美美与共”和谐校园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有优势也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一方面通过校徽、校训,融入民族元素和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如中央民族大学校训为“美美与共,知行合一”、中南民族大学校训为“笃信好学,自然宽和”、西南民族大学校训为“和合偕习、自信自强”、西藏民族学院校训为“爱国、兴藏、笃学、敬业”、广西民族大学校训为“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等。从而形成民族院校“美美与共”的校园和谐氛围。

(四)营造“美美与共”和谐校园

美国学者塞吉范内(T.J.Sergiovanni)在《卓越的学校领导者》一书中,将“组织文化理论”移植到教育管理之中。“组织文化理论”是在20世纪后期兴起的,塞吉范内认为,所谓的“组织文化”,就是社会组织中的人们由于长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形成和创造出了各种共识,这种共识足以影响人们的知觉、思想和行为。而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它的“组织文化”主要指的是能够反映出该校特色的指导思想、管理哲学和办学宗旨[10]。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来自不同民族,他们在文化艺术、语言文字和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汇聚到一起,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形成了这一学生群体个性鲜明和文化构成多元的现实。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有优势也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优势在于多民族学生相聚一堂的校园生活,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相互了解,能更方便地接受多元文化教育,使学生形成了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制约在于对各种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性必须进行有效的协调,否则将制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由于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嬗变现象。决定特色的因素是多元的,如与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自然环境等莫不是紧密联系着”[11]。英国著名教育家埃里克·阿什比说过一句名言:“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12]民族院校要充分利用民族院校大学生个性鲜明和文化构成多元的优势,通过本校的形象识别包括学校的名称、校训、校徽、各类建筑以及校园环境等各种可以让各民族学生直接感受到的外显标志和特征,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大力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人文精神。一方面通过校徽、校训,融入民族元素和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如中央民族大学校训为“美美与共,知行合一”、中南民族大学校训为“笃信好学,自然宽和”、西南民族大学校训为“和合偕习、自信自强”、西藏民族学院校训为“爱国、兴藏、笃学、敬业”、广西民族大学校训为“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等。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各民族民俗风情和民俗知识系列讲座,使民族学生多侧面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与风俗,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利用本民族独特的礼仪,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增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认同感。通过比较学习,认识和克服那些由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而衍生的某些狭隘的观念以及不良的习惯,树立不断完善本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形成民族院校“美美与共”的校园和谐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