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的案例分析

当前“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的案例分析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中央8号文件以来,全国各地因地制宜构建了各有特色的“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其中不少因此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区)”称号。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领导体系。健全“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保证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能够摆上党委和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了各有关部门和方面的职责,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了统一的领导,把原来互不衔接的“三位”有机连成了“一体”。

(二)当前“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的案例分析

自中央8号文件以来,全国各地因地制宜构建了各有特色的“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其中不少因此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区)”称号。在此,以天津市和平区、上海市长宁区、浙江省杭州市、广东省广州市、山西省长治市等为例进行分析。

1.天津市和平区案例分析

作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区”称号获得者的天津市和平区,自1979年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经历了初创探索、逐步深化、完善创新、全面推广、形成特色等几个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三结合教育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认可。其主要经验包括[4]

(1)认识到位,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由党委统一部署,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街道、社区、学校以及各有关部门党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通过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街道党建协调委员会、社区党建联席会、楼栋党员活动室,加强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领导体系。区里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由区委副书记担任主任,下设区社区教育中心,统一领导和平区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街道成立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任主任的“三结合”社区教育委员会,在社区成立由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任组长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并指定各楼栋的党支部书记,具体负责本楼栋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各级社区教育委员会和领导小组中,层层设立青少年教育协调委员会,吸收有关部门和单位主管领导担任委员会的委员。和平区区宣传部、司法局、文化局、公安局、科委、街委、体委、团委、妇联等13个部门同区委区政府签订了责任书,按照各自分工,对未成年人进行全员、全程、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

健全“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保证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能够摆上党委和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了各有关部门和方面的职责,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了统一的领导,把原来互不衔接的“三位”有机连成了“一体”。

(2)积极创新,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工作运转机制

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要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和规律,调整工作思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创新工作机制,用具体可行的制度,保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和部署能够顺利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组织百名教师下社区。为了架起学校与社区、家庭联系的桥梁,从制度上解决校内外教育的衔接问题,2001年开始,和平区从全区中小学中选派了百名优秀教师下派到各个社区居委会,担任青少年校外教育辅导员,专职从事社区德育教育工作。和平区干部群众亲切地称这支队伍为“社区教师”。社区教师由学校按规定条件推荐,经过专门培训并审查合格,由区教育局统一选派上岗,工资由原单位发放。社区教师在社区办公,根据学校与社区居委会签订的“双向服务协议”,一方面主动配合驻区学校的德育处,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社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另一方面积极配合社区,组织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在课后、节假日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外活动,对未成年人的家长进行教育培训,参与建立社区教育培训基地、组织社区教育教师团和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等工作。对社区教师的工作考评,由区里的社区教育办公室和社区的居民委员会分别打分评议,根据群众反映和其工作表现每年聘任一次,不能履行职责的,由社区办调查核实后退回原学校待岗。为加强对社区教师的管理,区社区教育委员会专门设立了社区教师办公室,成立了社区教师临时党支部,由区教育局德育科负责日常工作,街道成立社区教师工作组,组长从学校中层以上干部中选派。经过几年的实践,社区教师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社区居民的欢迎,成为了校外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家庭教育的指导者,社区教育的骨干力量,沟通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人,未成年人的“知心朋友”。这一制度,既解决了社区德育工作力量不足和缺少专业人才的问题,又解决了学校德育与社区德育有效沟通、有机结合的问题,优化了社区教育环境,为使社区真正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平台和阵地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队伍保障。

设立法制副校长。为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做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2001年,和平区作出了聘请优秀公安干警兼任各中小学法制副校长的决定。和平区公安分局40名基层派出所的领导被聘为中小学的法制副校长,参与学校的法制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法制副校长在每年的寒暑假前都会走进学校,结合社会治安、预防犯罪和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的热点问题,给学生上法制教育课,使学生们能够更多地了解法律知识和治安动向,更好地约束和保护自己。同时,法制副校长还及时向老师学生介绍学校周边及内部的治安状况以及老师和学生普遍关注的治安热点。法制副校长的设立,拓展了学校法制教育的渠道和空间,提高了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组建社区少先队组织。为加强对中小学生放学后的教育和管理,和平区加强了社区团组织建设,成立社区少先队工作委员会,设在区教育局。从2001年3月开始,和平区打破学校和年级限制,以居住地为单位,在和平区全区六个街道先后成立了6支社区少先队大队,组建了20多个社区红领巾中队和护绿小组、爱心小组等特色校队,并聘请经验丰富的社区教师担任辅导员。这一制度把学校团队活动延伸到社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的校外活动有了组织依托,既增强了少先队工作的吸引力、影响力,又为社区未成年人教育注入了活力。

成立家长学校。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首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平区在加强家教理论研究和家教知识普及的基础上,在全区开办了159所家长学校,覆盖到所有中小学的居民社区,每年参加学习的家长约20余万人。同时,和平区全区各个社区都建立了以居民家庭为依托的“家庭学堂”,近三年共活动2 600余次。家长学校围绕“一个孩子怎么教”的问题,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营造和谐的家教环境,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福明社区还结合自己的实际,开设了“四老(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学校”,有针对性地引导老年人解决对孙辈溺爱的问题。

建立家长委员会。为加强学校同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在学校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和平区的每个学校都成立了由在校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一般每学期开一次会议,通报学校的重大事情,听取家长的意见建议。一些学校在每个学期末还向家长发放评价反馈信,请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有的学校定期集中向社会和家长开放,家长可任意进班听课、参加班队会活动,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3)整合资源,努力形成“三位一体”的工作合力

和平区是天津的中心城区,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和平区通过社区平台,把各种社会资源整合起来,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了各方面资源向未成年人开放,各界群众关注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全社会积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办实事、办好事的良好社会氛围。

整合设施资源。一是整合区图书馆、少年宫等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和平区区图书馆在各个社区普遍建立了流动图书室,采取集中经费、统一购书、统一配送、定期轮换的办法,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金和书籍的利用率,方便了中小学生阅读和使用。区图书馆还专门设立了学生自修室,供中小学生课外时间自习。区少年宫充分发挥课外教育的功能,通过组织科技活动周、艺术节、书法比赛,与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开展兴趣小组,举办亲子大赛等活动,有效地弥补了学生校内外活动时间和空间的不足,拉近了学校、社区、家庭教育的距离。二是整合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资源。和平区区委要求全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文化体育设施和家长学校,面向全区社区居民开放。对社区组织的集体活动,学校和幼儿园根据需要无偿提供场地和设施。学校举办的家长学校,不仅对本校家长开放,而且欢迎外校学生家长参加。三是整合区外教育资源和社区内的设施资源。和平区各校与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市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立了长期联系,定期集体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各社区的活动中心、活动站向未成年人开放。

整合人力资源。和平区在区教育局和六个街道成立了7个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各社区也都成立了基层关工小组,聘请社区热心青少年教育的“五老”作为社区青少年德育辅导员,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各中小学普遍实行校外辅导员制度,聘请“五老”、先进模范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岳阳道小学专门成立了一支由老干部、先进模范、解放军战士、文艺工作、科技工作者、社区单位和街道居民志愿者组成的三结合教育委员会,下设革命传统教育部、思想品德教育部、科技劳动教育部、文化艺术教育部、家庭教育部、教学科研部,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教学工作,增强了学校的总体教育能力,弥补了原有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整合部门资源。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社区和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各展所长、各负其责,形成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合力。教育、法院、检察院、司法等有关部门通过开展“模拟法庭”、安排学生参加少年法庭庭审活动等,有力地配合了中小学的法制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文化、出版、公安、旅游等部门开展了对网吧的专项治理工作,依法清理学校周边200米以内的网吧,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经营的黑网吧,严厉查处个别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和超时经营的违规行为,净化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文明办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不断加大对音像、图书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查处盗版、宣传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音像制品和图书,有效地堵塞了不良文化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渠道。区妇联在社区成立了巾帼爱心驿站,通过咨询、帮扶等活动带动和鼓励广大妇女对社区的未成年人提供帮助。

(4)立足实际,不断探索“三位一体”的活动载体

和平区坚持寓教于乐、寓教于文,把未成年人教育融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使未成年人在活动中增长见识,陶冶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

主题教育活动。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特点,相继开展了中西部儿童“手拉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的“双有”、做新世纪合格小公民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中心小学结合加强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国旗、国徽、国歌知识知多少”竞赛、“迎接新世纪、重塑民族精神”为主题,开展了中华古诗文诵读活动。新河里社区通过组织“弟子规”诵读活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各社区学校还配合中小学一起,在社区开展了青春期教育,帮助正处在青春期的未成年人了解性知识。这项工作还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

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和平区全区广泛开展学习型家庭、科技型家庭、文化型家庭活动,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纳入创建活动之中,赋予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以新的内容。和平区全区每年都表彰一批“文明家庭”和“教子有方好家长”,定期向家长推介《写给世纪父母》、《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教子有方》等上百种书籍,举办教子征文活动,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崇仁里社区开展了“千条格言进万家”活动,建立精品格言小区30个,治家格言林600多块,亲子格言林5个,营造了尊老爱幼、积极向上、团结和睦的家庭氛围,调动了家长教子成人成才的积极性。

志愿服务活动。各社区普遍成立了“延安精神志愿者服务队”、“小小宣讲员志愿者”等组织,动员和组织未成年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仅2010年就有1.5万青少年积极参加了各类社区公益活动,对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二南开中学积极组织学校参加社区组织的扶贫帮困、公益捐款、文化支援活动。目前,各年级分别与南市街各居委会及周边地区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点26个,班班都有志愿服务基地,班班都签订了志愿服务意向。南市街居委会利用寒暑假和课外时间组织辖区内的中小学生参加文明督导队宣传、“一助一”结对帮困活动等,培养了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他们的自立能力和助人为乐的意识。

社会体验活动。崇仁里社区与耀华中学共同策划在高一学生中组织“当一天居委会主任”活动,把同学们分成五个组,分别对口负责民政、妇代、治保、计生、卫生等五项工作,在社区主任的指导下,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和工作安排走访居民户,给残疾人和孤老户送礼物,帮助下岗职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带领社区环保队和居民清洁整理楼道杂物,与楼院长一起到社区楼群中参加治安巡逻等,使同学们深刻地受到了关心他人、热爱集体、奉献社会的教育。崇仁里社区还组织了“露一手”活动,要求社区的每一位未成年人自己做道菜,与大家一起分享。滨江社区组织孩子们开展小制作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总之,天津市和平区在探索和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营造人人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工作的社会环境方面,积累了比较系统的经验,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2002年以来,在和平区88个社区中,在校生犯罪率为零的有86个,中小学生犯罪率仅为万分之零点六,没有一个中小学生辍学。和平区还先后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儿童工作先进区、家庭教育百项最佳指导活动先进单位、特教工作先进区、德育先进试验区、青少年犯罪研究先进集体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2.上海市长宁区案例分析

长期以来,长宁区坚持把未成年人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希望工程、民心工程和基础工程,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工作格局,着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绩。包括:编制完成全国第一部《城区(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评估体系》,时任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组组长李伟出席成果发布会并给予高度肯定(2007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一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区”(2008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合议庭(1984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涉罪未成年人心理矫护体系(2011年);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2010年连续5次(每5年一次)被中国关工委、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

长宁区在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方面的经验包括[5]

(1)发挥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强化未成年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融入课堂教学,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探索构建德育课程体系,挖掘各门学科课程的德育资源,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基本形成了小学快乐拓展日课程、初中阅读领航计划课程和高中主题轴综合课程;举办第十九届京津沪渝四省市区德育研讨会;加强少年团校、青年党校教学,做好初中生团队衔接和高中生推优入党工作;开展经典诵读,举办国学教育专题研讨;组织红色情景剧创作、红色经典小故事讲演等活动,引导青少年重温经典、继承传统;举办中学生社团文化节、优秀社团评选和展示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贯穿社会实践,深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开展“我们共同行动”主题教育活动,设立天一小学、江五小学、市三女中、延安初中、西延安中学等5个主题活动联系点,开通班级博客;开展“我们体验社会”考察实践活动,形成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和科技创新三大社会实践板块,开展文化导航、暑期挂职锻炼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走向社会的实践机会;开展“我们服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成立中学生志愿者服务队、红领巾世博志愿服务队,开展“争当四好少年”活动,组织德尚风采任务和世博礼仪之星评选表彰,引领志愿服务新风尚;开展“我们参与创建”文明创建活动,依托上海虹桥志愿服务网,征集“红领巾喜欢长宁的理由”;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社会宣传活动家社会实践,举办“四好少年心向党,文明城区我来创”主题集会,发动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创建,提升文明素质。

(2)发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积极推进家庭教育的科学化、系列化和规范化,制定了《长宁区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家庭教育工作内容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将家庭教育工作阵地纳入政府民生项目,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加强家庭教育机制建设。开展分层分类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针对在园、在校学生家长学校,制定和完善4—18周岁儿童家长学校评估验收指标体系;针对散居儿童家长学校,探索形成0—3岁散居儿童早期教育联合工作机制;针对隔代教养、社区闲散青少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开设“祖辈家长课堂”、“蒲公英家长学校”等特殊家长学校,长宁区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家长学校130个。将家庭教育与文明家庭创建工作相结合,开展学习型家庭、五好文明家庭等评选,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完成全国妇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开展的“家庭教育与性别平等”项目。构建并形成“儿童自主,家长互助,多元互动”的家庭教育多元指导模式;以17项课题研究引领实践探索,建立14个实验基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3 000余场,参加活动的家长17万人次、儿童55万人次,编发各类宣传资料3万多本。

(3)发挥社会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平台作用

各街道(镇)根据“贴近未成年人的生活、贴近社区实际特色、贴近未成年人需求”的工作原则,搭建广泛参与、联动共建的工作平台。

做实社区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功能。整合区域内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热心青少年工作的企事业单位资源,协调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年度重点工作项目和难点问题,形成条块联手共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格局。

推进相关部门将工作资源向社区延伸。依托社区青(少)年中心、青少年事务社工站、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社区学校和关工委结对共建基地等载体,围绕未成年人的教育、健康、维权等,设计假期托管班和休假屋、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室和禁毒教育基地等服务项目。推进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到社区报到,参与各类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

(4)净化环境,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要求,召开区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会议,制定下发实施意见和任务分工,开展督办督察,积极推进社会文化环境净化工程。

营造积极的舆论宣传环境。在区属新闻媒体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宣传专版、专栏和专题;依托长宁青少年网站,开设“童乐世博、精彩长宁”等专题网页,开通长宁少先队主题博客、长宁少先队微博、编撰《长宁学子》刊物;运用沿街对旗、户外广告、电子显示屏等,广泛开展社会宣传。

营造健康的文化育人环境。在长宁图书馆开辟专门楼层建立儿童图书阅览室,在区少儿图书馆建立中国儿童文学书目数据库,在学校和社区组织老少共读一本书活动,为未成年人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举办“童心向党”歌咏活动,“长宁区红色纪念地巡礼图片展”等专题展览,组织青少年世博摄影展、讲故事比赛等,引导未成年人了解党史、国情和时政;以“童声念童谣,文明迎世博”和“平安童谣大家唱”为主题,组织开展优秀童谣征集和传唱活动。制作完成我国首部儿童情商动画片《快乐心心》,并于2011年4月19日在央视少儿频道首播。在上海率先制订《长宁区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开展“中科院长宁科学园未来科技之星——科技精英优秀学科带头人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团队结对”活动,让科学家走进课堂。

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净化校园周边治安和交通环境。“区校园周边办”加强对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保障师生出入安全;区公安分局启动“护校保平安”工程,落实民警、安保力量和平安志愿者驻点守护,形成校门安全护导合力。净化校园周边市场环境。2004年区关工委建立了网吧监督制度,2009年又在上海率先成立“网吧及游戏机房社会监督志愿者大队”,在每个网吧和游戏机房配备2名监督员,开展专项整治,已经举报取缔4个黑网吧;区文化执法大队等部门联合查缴有害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非法音像制品和图书;区工商分局开展红盾进校园活动,加强对无证无照和游商摊点的整治。

营造有序的法制维权环境。组建以区青少年维权中心为龙头、社区青少年维权服务站为纽带、优秀青少年维权岗为依托的未成年人维权管理网络,创建“红盾维权”青少年见习体验教育基地。开展青少年法制教案征集、青少年法制夏令营、法制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建立长宁区青少年法律援助站,制定“关于在刑事侦查及审查批准逮捕阶段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援助的实施意见”,拓宽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渠道。

3.浙江省杭州市案例分析

作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的获得者,浙江省杭州市积极创新活动载体,着力拓展工作领域,大力构筑服务网络,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尤其在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方面具有较强代表性。其经验包括[6]

(1)开辟第二课堂,促进社会资源利用常态化

从2002年开始,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社会反映很好。但也出现了场馆活力不够、吸引力不强、利用率不高等问题。经过深入调研,杭州市决定实施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通过整合杭州公益性场馆资源作为第二课堂,采取向中小学生发参观券的方式,组织吸引未成年人到这些场所开展参观学习、体验实践活动,有效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教育作用。

统筹安排,纳入学校教育计划。从杭州118所公益性场馆中,选取了品位档次较高、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71所场馆,包括文博类、名人故居类、革命历史纪念类、文化科普类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五种类型,作为第二课堂活动基地,由市文明委命名挂牌。由市财政全额出资,免费向城区的25.6万名中小学生发放第二课堂券,每套6张,其中学校券2张,用于学校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集体参观使用;学生券4张,鼓励中小学生节假日与家长共同参观。杭州260余所中小学校把第二课堂活动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利用四假两游(寒暑假、春秋假[7]和春秋游),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小学和初中使用《成长记录手册》、普通高中使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手册》,记录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券,由学校和家长分别签字加以确认。从2009年开始,这项活动将逐步推向各市(县)。

完善政策,落实公益性原则。出台《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配套下发《第二课堂活动场馆名录》、《第二课堂活动场馆考核奖励试行办法》、《第二课堂券使用及管理试行办法》、《中小学校实施第二课堂行动计划考评试行办法》、《教师参与第二课堂行动计划评优试行办法》、《学生参与第二课堂行动计划考核试行办法》等6个文件。对列入第二课堂名录的场馆,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行以奖代拨,以奖代补,场馆收取“第二课堂参观券”,由财政足额补贴,日常年度财政补贴与接待学生人数挂钩,参观学生越多,获得补贴也越多。市级财政专门拨出600万元经费,各区财政按照1∶1的比例配套,根据场馆开展“第二课堂”,结合年终考评,给予相应的补助和奖励。同时,出台支持“第二课堂”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支持。

优化服务,吸引未成年人参与。开通专门网站,由场馆及时发布第二课堂信息,方便未成年人自由选择活动项目、自主安排参加时间。各场馆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改善布展设计,拓展主题内涵,丰富活动内容,优化服务手段。拱墅区组织运河博物馆等8个场馆,设计推出运河“发现之旅”主题活动,制作图文并茂的活动小册子,详细列出各场馆的地址、开放日、交通线路、辅导老师等,并附有参观记录栏,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完成一个场馆的参观项目,即闯过一关,已有38 366名学生参加“闯关游戏”。目前,杭州全市首批71家第二课堂活动基地,分别与学校实现了共建。

(2)完善社区阵地,构建实践育人新平台

杭州市把未成年人教育工作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十分重视社区建设,明确提出“三个有”的要求,着力建好、管好、用好社区阵地,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有房办事。采取“规划布点落实一批、资源共享解决一批、加层扩建新建一批、房屋置换解决一批、社会资金共建一批”等“五个一批”的办法,建设青少年社区活动场所。明确规定每个社区按每百户30平方米落实配套设施,在社区配套设施总面积中,青少年活动室不少于60平方米、市民学校(家长学校)不少于125平方米。目前,杭州所有681个社区都已按照标准配足、配齐社区未成年人场所设施。依托社区的场所设施,组织开展未成年人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开展环保宣传、“新世纪、我能行”少先队体验教育、小义工行动营、“文明从脚下起步”等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携手1+6”健康、节电、文明进万家系列活动,通过孩子“1”的力量,影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6”个大人。运用社区电子阅览室,组织专业人员、社区工作者讲授网络知识,指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

有人办事。杭州市专门下发文件,明确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编制,规定按每400户配一名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并落实工资福利待遇,确保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同时注重挖掘和利用社区特有的资源,充分发挥“五老”队伍和社区教师的作用。目前,活跃在杭州关心下一代战线上的老同志、社区教师有3 500多人。各社区均成立志愿者服务队,经常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志愿服务,与未成年人结对帮扶。2007年年底,杭州全市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已达586个,社区志愿服务队2 000多支,登记注册会员47.9万人。依托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推进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借鉴香港经验,在城市社区进行“青少年空间”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有钱办事。杭州市财政每年出资1 000万元用于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的奖励和补助,出资300万元用于奖励和补助共建单位。对列入第二课堂行动计划名录的社区公益性场馆,均由政府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实行以奖代拨,以奖代补。加大了对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投入力度,在杭州全市所有社区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点,建成社区少儿图书阅览室94个。各区也都加大了对街道、社区的投入力度。下城区投入300万元建立了浙江首个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岳飞纪念亭;江干区出资50万元在社区建设了“天天青年活动中心”;余杭区投资600万元在社区建成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成为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3)打造活动品牌,丰富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紧密结合未成年人成长进步的需求,努力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鲜活的教育活动,形成了一批有影响、有特色、未成年人欢迎的品牌项目,进一步增强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使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阳光午餐进校园。为进一步丰富中小学生的课外生活,扩大思想道德教育的覆盖面,依托杭州电视台少儿频道开播《阳光午餐》栏目,作为2007年杭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件实事之一加以推进。利用各学校的闭路电视系统,每天中午播放半小时,主要内容包括校园新闻、文化博览、历史故事、道德新风等。为了增强栏目的互动性和吸引力,调动孩子的参与热情,在每个学校都聘任了一批DV小记者,以孩子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世界、记录身边的故事。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影响越来越大。

“阳光少年”评选。为了用身边的典型教育引导激励未成年人,从2005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阳光少年”评选活动。专门成立了活动组委会,由杭州市市委领导挂帅,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以有道德、有理想为主题,设置了阳光孝心、阳光环保、阳光爱心等十项内容,通过思想道德素质考核、电视演讲形象展示、社会公益事业参与、野外拓展训练、专家现场面试等环节,产生十名“阳光少年”。目前已举办四届,40名中小学生获得“阳光少年”荣誉称号。

暑期快乐总动员。针对暑假时间长、孩子们生活单调的问题,从2006年开始,在杭州市中小学生中开展了“暑期快乐总动员”活动。各级青少年宫延长开放时间、增加免费项目,设置趣味游戏、体育健身、网上游艺等内容,组织孩子们摆擂竞赛,愉悦身心。开办“流动少年宫”,把文艺节目、科技知识等送到农村、社区孩子们的身边。举办主题夏令营,如2006年的“走读大运河”、2007年的科普知识竞赛、2008年的“奥运点火创意”征集等,使广大中小学生暑期生活丰富多彩,快乐充实。

“天堂儿歌”创作演唱比赛。把儿歌创作纳入杭州市文艺发展规划,发动省市作家、艺术家,主动贴近少年儿童、贴近实际生活,每年创作一批儿童歌曲,对其中传唱率高、孩子们喜爱的作品,政府给予奖励。由各区县(市)组织层层选拔赛,每年“六一”前夕,专门组织决赛和颁奖典礼。三年来,共有3 000余名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参加了决赛,唱响了一批中外经典儿歌,唱红了《小魔笛》、《月儿》等一批新创作歌曲,让少年儿童在歌声中度过自己的节日,在优美的歌声中快乐成长。

百场公益演出走进青少年。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出资120万元,购买了杭州越剧院的百场童话音乐剧《寒号鸟》和红星文化大厦的“开启音乐之门——百场音乐会”,每个周末专场为青少年免费演出。尤其是“开启音乐之门”系列演出活动,把演出曲目与中小学音乐课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欣赏高雅音乐的同时,参与互动表演,聆听名家讲解,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高欣赏水平,增强艺术修养。

动漫盛典。依托5个国家级动漫产业、教研基地,充分利用中国国际动漫节固定落户杭州的优势,大力扶持以民族原创为核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形象和动漫品牌,推出了《天眼》、《童话动物园》等一大批优秀动漫作品,在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60余个频道播映。在动漫节期间,引导本市青少年参与“天眼杯”国际少儿原创漫画大赛、COSPLAY[8]超级盛典等活动,观看国内外近年优秀动漫电影展映,让广大青少年亲身感受动漫艺术的魅力。利用每个周末,组织“动漫市集”,开展动漫衍生产品和创意产品展销,深受广大未成年人喜爱。

4.广东省广州市案例分析

中央8号文件下发以来,广东省广州市积极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教育体系的构建,荣获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广州坚持把校外活动场所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布局,切实加强建设管理,充分发挥校外活动阵地的重要作用。在这方面,广州的经验包括如下[9]

(1)构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阵地网络

充分发掘广州历史人文资源,扩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覆盖面。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按照“保护与改造并举,挖掘与提升并重”的方针,将这些富含历史文化内涵、富于优良革命传统、富有改革开放时代气息的标志性场所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目前,广州共拥有5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7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1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百余个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

整合现有社会场所资源,拓展中小学生课外活动阵地。广州成立“青少年校外教育联席会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项工作小组”等协调机构,由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发改委、教育、文化、市政园林、财政、民政等部门和团市委、妇联等联动解决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问题,推动资源共享。目前,广州校外活动阵地遍及社会公共文化馆站、科技单位、体育场所、机关团体、工厂企业等行业单位,遍布城乡社区、村镇。按照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分别被命名为科学普及、素质教育、少年军校、绿色网园、劳动实践等基地,成为提高未成年人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

规划建设一批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将未成年人校外活动阵地建设纳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着力建设市、区、街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保证每区拥有图书馆、文化馆以及具有演出功能的文化广场,优先鼓励未成年人活动专区的建设。同时,适应当代未成年人需要,建设市第二少年宫、广州少儿图书馆海珠分馆等。其中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增建后,拥有各类儿童图书25万多种,171万册(件),年均接待小读者7万人次,借阅图书567万册次,成为广州市青少年共享的公益性信息服务中心。从2004年到2007年,市财政专项投入资金累计4.12亿元,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配套的市、区、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格局。

(2)完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管理机制

不断推进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创新。始终坚持公益性原则,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和办法。从1997年起,未成年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制度先后经历了打卡、用证和凭券三个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打卡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按学段依次参观各类基地,用证实现了广州城乡学生均等免费参观所有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凭券实现了方便统计各场所接待学生人数的精细化管理。广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累计接待未成年人1 500多万人次,每年参观人数近200万人次,每个中小学生每年的参观时间超过10小时。

不断加强明细化、规范化管理。先后制定颁布《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办法》、《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项工作小组的职责分工》等规范性文件,对教育基地的日常管理、参观办法、经费使用以及工作职责等做出具体规定。要求各基地把做好接待学生参观作为中心工作,建立讲解服务、岗位责任等规章制度,为集体参观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说明,免费向参观学生提供讲解服务和发放宣传资料,做好为学校送展上门和为贫困边远地区学校服务,推进场馆服务规范化。要求各中小学校把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纳入年度德育工作计划,把完成参观学习情况纳入学生个人德育考核内容,作为评价班主任、团队、德育教师的工作指标。

不断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广州市财政每年拨款400万元作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费,每年年底依据各场馆接受未成年人打卡凭券参观的数量和服务质量,作为划拨经费的依据,引导和鼓励场馆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水平。到2007年,共累计补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经费3 000万元。坚持每年评选3—5个建设水平高、服务质量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示范基地,重点扶持,特别奖励,形成了以点带面、全市联动的生动局面。

(3)优化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服务体系

让内容“活”起来。坚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以校外活动场所为依托,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如“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广州地区“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全民行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等,不断扩大校外活动阵地的教育引导效应。组织开展“学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寻找身边“道德模范”、记录身边的良好道德行为等体验实践活动,吸引广州2 000所中小学校、1 200万人次的未成年人参加。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的羊城“小市长”评选活动,已经成功举办六届,每届参加人数近20万人,成为广州家喻户晓的未成年人教育实践主题活动品牌。

让孩子“动”起来。坚持把增强参与性、互动性作为增强场馆吸引力的主攻方向。广州各类活动场馆均精心设计互动环节,使教育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如南越王博物馆开发了《南越状元榜》教育互动游戏,推出一个月,点击15 000人次;广州博物馆开发的“寻找失去的古城墙”互动游戏,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为小学组提供“我是黄埔小兵”、为初中组提供“我的从军记”等情景游,广州近代史博物馆“包粽子”、中山纪念堂“小小建筑师”活动等,都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好评。

让校馆“连”起来。广州各场馆主动把活动内容送到学校,使场馆和学校的联系更加紧密,内容更贴近教学和学生实际。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制作了“南越国史”、“南越服饰”等软件,既可以让教师免费下载,也可以免费刻录光盘给学生,使校外活动场所的内容进入课堂。广州近代史博物馆将节俗文化系列活动“梨花风起正清明”送到中学,在校园开展“近代广州百年历史漫画展”。广州革命历史博物馆用动漫形式让学生重温广州起义、“刑场上的婚礼”陈铁军和周文雍不朽的历史故事。各场馆还采取多种走出去的形式,把场馆服务延伸到学校,延伸到社区。广州少儿图书馆利用“流动图书车”送书到学校,拓宽服务网络,使边远地区未成年人共享文化资源。目前,该馆在白云区、黄埔区等地设立了10个图书服务点。2007年,仅广州博物馆就送展30余次,参观人数近30 000人。

5.山西省长治市案例分析

农村地区的“三结合”教育一直是推动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的难点。山西省长治市经过多年探索,逐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贯通、村校家一体互动、人财物有效配置的工作格局,在农村未成年人教育工作上取得明显成效。关于如何在农村地区开展“三结合”教育的问题,山西长治的经验包括如下[10]

(1)把贯通县乡村的工作机制建起来

明确领导责任。长治全市县乡村普遍成立了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坚持每2个月研究一次未成年人工作。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实行分工,负责任务包干;年初确定工作项目,制定工作目标,年底对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报告。把农村学校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的重要内容,与农村工作调研结合起来,与解决农村问题一起统筹考虑,做到及时掌握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多为农村未成年人办好事、做实事。

明确部门职能。制定县乡村三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目标责任制,分解工作任务,建立、督查、通报、交流等工作制度。部分县(区)还专门成立了“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流中心”,定期交流情况,推广经验,推动工作。针对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薄弱环节,要求县(区)文明办和教育、文化、广电、科技等部门,加强相互配合,共同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文化服务。要求团委、妇联等群众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把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基层队伍的重要任务,吸引和组织农民群众参与。要求公安、司法等部门,关注农村特殊群体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知识教育。

明确考核标准。制定出台长治市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量化考核办法,实行百分考核。由长治市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市直部门和各县(区)进行考核,各县领导小组负责考核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对行政村和中小学校的考核由乡镇负责。各层级的考核每半年一次,并将考核情况作为评价干部实绩的重要指标,对成绩优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考核不及格的不得评为先进,出现问题的,追究责任。各级每次的考核结果,都要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2)把学校、乡村、农户紧密联系起来

抓好在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依托农村中小学校,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实行学校开放日、家长联系卡、教师家访等制度,定期邀请村“两委”[11]班子、农民企业家到学校讲课,加强村、校、家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在村镇普遍建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队伍,利用节假日、休息日向未成年人讲传统、讲民俗,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组织未成年人参加劳动实践,丰富文化知识,活跃课外生活。

抓好返乡中学生后续教育。依托乡镇中学,普遍建立“离校返村未成年人后续教育中心”,由校长主要负责,乡镇团委和教育办协助,各村庄配合组织。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由学校对初中毕业离校返村的学生登记造册,分班编组,纳入教育管理范围。二是以思想道德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每月两次开展集中培训。三是聘请“五老”、农村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办讲座,结合自身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讲授思想道德和文化知识,传授专业技能技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从业能力。

优化农村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推动农村成立农民书画协会、音乐协会、体育协会等文体活动组织,开展“告别麻将桌、争做好妈妈”等活动,引导农民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提高家长素质,为孩子树立好形象。把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和文明校园创建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组织文明单位与农村结对帮扶,开展城乡文明家庭和农村家庭“一帮一、结对子”,为农村孩子送图书、送学习用具,解决经济困难。组织城乡中小学校联谊互助,增进城乡中小学生相互了解,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3)把人财物等社会资源有效配置起来

建立专兼职工作队伍。目前主要有四支队伍。一是由“五老”、共青团、少工委、司法等方面人员组成的“思想道德报告团”,定期到农村巡回报告。二是由职业高中教师、乡镇农技员、农技骨干组成的“实用技术培训团”,定期对返乡初中生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三是由优秀家长组成的“家庭教育辅导团”,到中小学校、村镇,现身说法,介绍家庭教育的有效做法。四是由歌舞、书法、绘画等方面人员组成的“文化工作培训团”,主要是有计划地培训农村教师,组织农村未成年人参加文体娱乐活动。

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各县(区)把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设置专项经费,确保有钱做事。同时,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和省里的大力支持,累计投资65 000余万元,建设县级宣传文化中心8所、乡镇宣传文化站98个、村庄宣传文化室312个,设置专门服务农村未成年人的活动项目。许多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镇也建立了图书室、阅报栏、乒乓球室、篮球场,购置音响、电脑等器材,为农村孩子提供课外活动场所。

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一是依托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革命遗址,建设未成年人特色示范教育基地52个。二是依托中小学校开辟专门陈列室,征集当地民间手工艺品、绘画和农具等物品,建设了一批城乡学生互动教育场所。三是结合农村特点,建设一批以“五小”(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小种植、小养殖)为主要内容的科技知识教育场所。四是依托“中德型材门窗历史教育基地”、湿地公园民俗文化馆和王金红、韩丁展览馆等,建设了一批民俗文化教育场所。黎城县还采取文明单位结对援建的办法,在每个乡镇都建设了民俗文化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