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位一体”教育合作模式

“三位一体”教育合作模式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则既包括了三者之间的两两合作,也包括三者之间的交叉与合作。在三结合教育体系中,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最丰富的莫过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这些临时性和片面式的“合作”并不能有效配合当前教育环境的要求。我国有以地区为本的合作模式、多元参与教育合作模式等,但是使用最多的家校合作模式是“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的模式[8]。当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作包括多个层次:第一层次

(二)“三位一体”教育合作模式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如图5‐5,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既有不同的分工(即非阴影部分),也有所扮演角色的交叉(即阴影部分)。这就为它们之间进行合作提供了可能。如图所示,A是学校与家庭教育合作的可能领域;B是学校与社会教育合作的可能领域;C是家庭与社会教育合作的可能领域,D则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交叉领域。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则既包括了三者之间的两两合作,也包括三者之间的交叉与合作。

img22

图5‐5 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框架图[5]

1.“两两”合作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

在三结合教育体系中,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最丰富的莫过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简称“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活动[6]

家校合作可谓是一项“多赢”的策略。首先,双向沟通(比如与学校在电话里联系、出席家长会等)以及协助子女学习(比如在家辅导子女学习、照顾子女健康等)着眼点在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学习进步。其次,参加家长学校以及参加家长联合会等组织,可以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拓展家长的人际关系。再次,咨询校政(如对课程改革提出意见)及参与学校决策等形式则有利于家长参与学校教学和管理等,也会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家校合作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伊始,主要体现为:家长将子女在日间教育及监管权完全交给学校,任由学校处置,晚间才由家长接管。在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支配权为学校所掌握,家长无权过问,处于听任安排的角色;而且,往往是当学生在校内发生问题之后,才由校方通知家长配合处理的。这些临时性和片面式的“合作”并不能有效配合当前教育环境的要求。于是,出现新的家校合作理念:即强调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功能不同但同等重要,唯有在家校“全面合作”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发挥各自功能。这一观念倡导全面性、经常性、双向的、伙伴性质的家校合作,主张学校和家庭互相需要对方协助,强调双方采取主动角色和共同努力、双方是教育上的伙伴关系[7]

国外具有代表性且被广泛认可的家校合作模式包括家庭影响模式、学校影响模式和社区影响模式三种。我国有以地区为本的合作模式、多元参与教育合作模式等,但是使用最多的家校合作模式是“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的模式[8]。家庭为本的家校合作是指家长“支持子女在家中学习”及“参与家庭教育课程”,以增长自身的知识与阅历,从而支持子女学习及辅导功课。其内容包括在家中为子女制定作息时间、帮助子女温习功课、建立有利于学习的家居环境、鼓励子女改进学习表现、在家中与孩子商讨学习计划等。“学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是指家长与校方或教师保持联系,加强家长与学校、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参与各项学校为本的活动[9]

当前,我国家校合作所构建的平台包括:a.教学开放日/家长开放日。有的学校设立“教学开放日”或“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看课间操、听课、评课、提出建议,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每年的大型活动。b.家访。家访是密切家校联系、增强家校教育合力的有力举措;同时,家访也能带动校访。c.家长会。通过家长会,可以搭建教师与家长就学生学业表现、综合发展等方面的教育沟通平台。d.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由家长代表成立的组织,作为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关注学生的教育。e.家长学校。家长学校主要负责指导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高教育子女的实效性。f.家校联系卡、手册等书面联系方式。这些方式可以密切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扮演三方沟通与合作桥梁的角色。g.网络、QQ群、BBS等平台。通过这些平台,教师、家长、学生可以即时沟通、交流,可为家校之间教育行动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提供条件。h.家校联谊活动。通过不定期组织家长和学生参加表演、游戏、特长展示等活动,密切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密切家长和子女的关系。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作

与学校教育相比,社会教育的外延更广。广义的社会教育所指不仅包括青少年的校外教育,同时指社区内的成人教育;既包括企业教育和社会有关部门对各行各业劳动者进行的多种专业化培训等非正规教育系统,也包括由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站,以及电视、电影、互联网、广播、报刊、书籍和各种文化艺术活动(节)等社会文化组成的非正式教育系统。此外,根据“大教育”的观念,“城邦即学校”,因此社会教育还应包括社区内的生态环境、文化设施、社会治安、市容管理、公共秩序、服务网络、卫生状况、社会风气等隐性教育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生活与发展[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主要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最初阶段主要是学校从自身出发的“公关”行为,目的是为了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改善自身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氛围。这一阶段的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教育联系带有较大程度的自发性、单向性。其后,社会有关单位在支持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希望从学校获得知识、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回报。各地各级政府开始自觉地干预和协调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在组织社会力量大力支援学校教育的同时,积极引导学校教育为社会建设服务,从而形成双向参与的互惠性联系。在实现了从单向公关到双向服务的飞跃之后,一些发达地区开始酝酿学校教育和社会相互融合渗透的另一个飞跃,即以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以社会成员的全程教育为基本思路,力求创建一体化、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和格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打破了学校教育的封闭性、狭隘性,融文化教育、劳动教育、生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礼仪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以及体育、美育等为一体,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受教育者的智力、身体、心理、人格、情趣和社会性等方面和谐发展,不断适应社会变迁的要求。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也促进了两种教育形式各自结构和功能日渐扩展和丰富,逐步成为一个结构完整、协调有致、功能自足、运行有序的大教育系统,形成覆盖全社会的严密有序的教育网络。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子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产生的同构性将有效地促进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学习化[11],这与当代的终身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当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作包括多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合作。社区一头连学校,一头连着家庭,是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的重要依托和平台。社区为中小学和未成年人教育提供服务,中小学教育对社区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社区建设、发展离不开学校,而学校教育改革则需要一个和谐、健康、优化的社区环境,离不开社区的关怀、支持、帮助。搭建好社区平台,加强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合作,能够有效保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工作安排上相互衔接,在教育内容上相互贯通,在教育渠道上相互补充,提高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整体效应,如链接1中上海市新梅小学的“学校社区联动课程”。

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机制包括五类:一是内容衔接,即社区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实践平台。二是组织衔接,学校的党政领导班子、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与社区的相关机构和组织密切联系,共同协商。学校会同街道、村民委员会及附近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建立社区教育组织。社区教育组织是学校与社区联系的桥梁,是学校争取社会各界支持的坚强后盾,是优化育人环境,办好学校的参谋、顾问。三是阵地衔接,即学校和社区阵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四是队伍衔接。比如中小学校聘请社区的一些离退休的老学者、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和各行各业的老专家到学校当顾问、法制副校长或者德育、美育、心理、艺术、体育等方面的指导员。有的街道关工委对本街道社区的离退休老同志还专门建立档案资料库,详细记录其家庭状况、专业特长、身体健康状况等,向各学校和有关家庭提供信息,为学校的选择聘用提供便利。五是服务衔接。有的学校派出优秀学生和教师,支持社区建设,开展社区心理、生理、法律、科技等咨询辅导,使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链接1 学校社区联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12]

——上海市新梅小学的案例分析

多年来,上海市新梅小学在总结提炼陶文化特色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做中学,学中做,做学之中求创新”的大课堂教学模式。社校联动课程的开发正是对这一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联动课程开发的目标

1.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实践“做中学,学中做,做学之中求创新”大课堂教学模式,有力推进拓展型课程的建设,提升小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推动学校与社区的共建,形成机制、发展特色,实现社区与学校发展、学生与居民发展的多赢。

二、联动课程实施的步骤

(一)挖掘社区资源,准备师资力量

在与周边社区的共建和交流活动中发现,社区真是个“藏龙卧虎”之地,有许多具有一技之长的居民,而他们中已经退休又热衷社会公益活动的也大有人在。如学校所在的新梅花苑社区有多位退休教师,他们有的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有的善于画画,有的能弹会唱。学校就曾邀请一位在德育工作中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校长为家长开设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社区里还有区环境保护委员会委员陈传明老师,热心环保事业,在学校的科技节活动中与学生互动开展活动。同时,社区居民也自发组建了不少社团:老年合唱队、健身队、丝网花制作组、彩珠编织组等。在这些居民社团中总有1—2位领军人物,他们不仅自己具有一技之长,同时也是这些社团活动的骨干,在他们的带领下,社区的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二期课改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在自主拓展型课程中学校具有较大的自主权,能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安排授课内容。学校在自主型拓展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缺乏专业技能教师及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这两大难题。如果能将社区这些有一技之长的居民请进校园、请进课堂,为学生开设各类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一定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于是,学校与所在的新梅花苑社区居委联系签订协议,请他们推荐一些具有一技之长又热心教育事业的居民来学校开设特色拓展课,社校联动课程由此启动。

(二)培训社区教师,开设试验课程

1.培训社区教师

社区向学校推荐的一批居民中,大多数没有从事过教育工作,不知道备课的要求及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为确保课程开设成功,学校对准备在三年级开设相关课程的四位社区居民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培训。从怎样选择教学内容,到设计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的组织等,使这些居民老师对走进课堂上课有了思想与业务上的准备。

2.开设试验课程

学校在三年级开设了丝网花制作、穿彩珠、剪纸、环保讲座四项课程。每周一课时,半学期为一个轮换,学生在一学年中完成这四项特色课程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双位指导制”。即班主任进班协助社区教师加强课堂管理,社区教师重点指导知识技能的学习。同时要求班主任与学生同步学习,掌握特色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目标上立足“拓展激趣”。即以拓展学生的学习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淡化对技能的过度要求,使每个学生愉快地完成四项特色课程的学习,并能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学会简单的制作方法。

(三)完善管理制度,构建校本教材

1.设立相关机构,保障课程的实施

(1)成立社校联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教导主任任组长,德育教导、居委主任任副组长,协调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社校联动课程的落实。

(2)建立社校联动课程教师资源库。在社区的支持下充分挖掘社区中其他现有的教育资源,为后期社校联动课程的深入推进做好师资的准备。

(3)设立社校联动课程培训中心。学校分管领导为培训中心主任,学校骨干班主任及社校联动优秀社区教师为成员,对资源库中的教师进行指导培训。

2.开发校本教材,推进课程的落实

由学校科研室牵头,成立社校联动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一位骨干班主任同一名社区教师结对,完成一门社校特色联动课程校本教材的编写,现已开发了“巧手彩珠”、“魅力绢花”等课程。推进社校联动课程的落实,形成学校工作新的亮点及特色。

三、联动课程的实践效果

1.推进了课程建设,促进了学生能力发展

社校联动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拓展了学生社会实践学习平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学习中丰富了课余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协作意识。这些特色课程的学习也是在学校“做中学,学中做,做学之中求创新”大课堂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实践。社校联动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丰富了学校自主拓展型课程的内容,有效推进了拓展型课程的建设。

2.发挥了社区资源优势,促进学校社区的双赢互进

对社区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弥补了学校特色师资不足的实际情况。学校聘请这些社区教师担任校外辅导员,开设多门特色课程,这些教师也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自己的余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如社校联动“环保”课程引起了闵行区环保局的关注,主讲的陈传明老师被评为2009年闵行区环保宣传人物之一,闵行区电视台、闵行区环保局两次到学校、社区进行了采访报道。

第二层次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合作。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合作的第一层次是资源共享,既使校外教育资源能为学校教育使用,也使学校资源为校外教育使用。第二层次是相互融合,即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共同融合于终身教育体系之中,共同为国民素质的终身发展服务。比如,许多中小学校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博物馆、展览馆、工厂企业、科研单位、园艺农场等资源和场所,建立学校实习基地,举办寒暑假夏令营、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使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融为一体,如链接2。

具体而言,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互合作的途径主要有:学校动用学校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学校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孩子提供活动条件;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并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学校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等等。

链接2 创新:校外教育的“浦江模式”[13]

浦江青少年活动中心是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与闵行区浦江镇人民政府于2005年6月联合创建的群众性、综合性地区校外教育机构,是全国第一个校外教育品牌和管理输出单位。中心创新校外教育运作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资源互补、互惠互利、双赢多赢”为原则,由中福会少年宫负责中心软件,安排教学和活动内容,提供师资和管理,浦江镇负责中心硬件,提供教学活动场地、品牌费和运作资金,通过“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社会合作、资源共享;与时俱进、创新活动;阵地建设、环境育人;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等途径,形成了颇有特点的校外教育的“浦江模式”。

近些年,浦江青少年活动中心赢得了一片赞誉,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实践基地、上海市青少年学生科普教育实验基地、闵行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浦江镇精神文明创建示范点。中心学习跆拳道的学生训练不到一年,就获得了上海市青少年跆拳道公开赛一个冠军和两个季军的佳绩,并在市跆拳道竞标赛(专业级别)中获两个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中心机器人培训项目学生在香港创意机器人高级组比赛中获优胜奖,在上海市“西南位育杯”机器人比赛中取得小学组两个一等奖的好成绩。现在,中心已成为浦江少年儿童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课堂、浦江地区青少年文化活动的重要基地和浦江镇开展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校外教育的“浦江模式”的特点包括如下几点:

1.品牌拓展:注入优质+本土完善

中心应势而生,不仅成为配合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的教育配套工程,满足了当地青少年的校外教育需求,而且是中福会少年宫辐射优质校外教育资源,实现“异地发展”的一种有益尝试。

浦江镇位于闵行区东南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被纳入上海市“一城九镇”重点发展的城镇之列,上海最大的世博家园入驻浦江,使浦江镇迎来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提升品质的挑战。

中福会少年宫是宋庆龄主席亲自创办的全国第一个少年宫,在宋庆龄“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经过50多年的探索和磨砺,铸就了“中福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等强势品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全国校外教育领域起着“实验性、示范性”和引领的作用。中福会少年宫认识到,作为宋庆龄创办的事业,“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应该与时俱进,积极为社会,特别是为世博家园和农村地区的孩子服务,把校外教育的手臂延伸到世博家园、辐射到城乡结合部和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把宋庆龄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温暖送到郊区、送到最需要帮助的群体。而浦江镇则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科技、教育工作,特别是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高起点地发展浦江镇的校外教育事业,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是跟上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天时地利人和使中心脱颖而出。这项校外教育“零的突破”,对浦江镇地区青少年学生科技、艺术和体育等水准的显著提高,丰富社区居民、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居民、村民的综合素质和扩大浦江镇的社会影响均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对中福会少年宫探索校外教育新的发展模式,在新时期继续贯彻和实践宋庆龄主席制定的“实验性,示范性”方针,锻炼教师和管理队伍,增长经济效益和扩大少年宫在社会和业内的影响度和美誉度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心依据中福会少年宫的成功经验,将舞蹈、合唱、戏剧影视、小记者等9个项目进行了整体移植,给浦江的校外教育吹来了一股暖风。为了保证中心的师资质量,中心紧紧依托中福会少年宫的品牌和管理优势,将少年宫的师资力量用于浦江,大大激发了农村孩子的学习热情。中福会少年宫主任、舞蹈特级教师陈白桦亲临浦江为学生上舞蹈课,中福会少年宫计算机活动中心特级教师王颂赞、高级教师冯耀武,戏剧中心高级教师卢晓芳和儿艺国家二级演员殷超斌等专家多次赴浦江为学生上课,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同时,中心进行市场需求调研,通过座谈、家访、调查问卷等不同形式的调研“摸底”,使中心对活动项目的“本土化”建设“胸中有谱”。

中心在将品牌项目向浦江社区拓展的同时,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本土化”完善,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少儿的需求。如,计算机项目,以浅显而实用的《求知计划》课程为蓝本,每次活动以生活中的小问题为引子,通过制作明信片、打印信封等,导出相应的计算机学习内容,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学到新的信息技术。又如,舞蹈小组注重让学生乐于舞蹈,激发兴趣,制订符合当地少儿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使舞蹈小组刚成立一年就获得了区艺术节幼儿组竞赛的一等奖。再如,面向幼儿的英语兴趣小组,选用的教材由“剑桥”改为“小袋鼠”后,深受孩子们欢迎,学生由原先的200人增加到现在的600多人。

品牌项目的拓展,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提升了活动的品位,在需求与品牌之间架起了联系的桥梁。所以,“品牌拓展”是使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得到辐射的有效途径。

2.三个结合:社会合作+资源共享

中心针对浦江镇地域大、交通不便的特点,积极探索上门服务,策划群众文化进校园、兴趣小组进课堂等服务模式。根据校外教育起步晚和科技艺术师资缺乏、社区群文活动缺少专业指导、学生家长教育观念滞后等情况,积极探索校外教育的“三个结合”。

一是与学校结合。中心以学生为本,周一至周五派老师到学校对课外活动进行指导。并根据未成年人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教育组织活动。针对浦江学生交通法规意识淡薄的情况,中心先后两次在浦江各学校中开展了《快乐小交警,安全在心中》交通安全法规知识竞赛、交通法规知识展览和交通通行手势示范教育等交通安全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得到了增强。

根据学校特点,帮助学校开展科普、艺术、体育特色活动和开设兴趣小组。如:浦江一小以龙文化为特点,中心便帮助编排了舞蹈《龙腾舞跃》;浦江二小以农耕科普实验为特色,中心便编印了《美丽的贝壳》科普教材,在七个班进行了试用;世博中学体育活动场地条件较好,中心便把空手道等体育项目介绍给学校;浦江一中艺术教育有较好的基础,中心就把管乐队主力队员放在该校,并帮助学校建立了文艺社团组织。

根据浦江当地资源特点开展活动,比如国家航天工业园区坐落于浦江,中心就利用这一资源,先后举办了两期航天科普展览,并请专家作巡回讲座;又如浦江民谣作为浦江地方文化流行已久,中心将浦江民谣赋予时代特色开展了“颂祖国,吟浦江”学生诗歌、童谣创作比赛,邀请著名诗人面对面指导,并将比赛成果编辑成册出版了《浦江谣》一书。

根据民工学校需求,中心以流动少年宫的形式开展科普、艺术下乡活动,深受师生欢迎。此外,中心还举办了迎世博礼仪英语、集体舞推广和小品等比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科技、艺术水准。2007年5月,浦江少儿管乐队在闵行区学生艺术节中获得了中学西洋乐组一等奖。

二是与社区结合。中心结合浦江实际,利用中心现有场地,资源共享,不仅办起了社区图书阅览室,而且还积极配合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社区文体和教育培训活动。尝试解决长期困扰校外教育周一至周五“白日空”的问题。中心每年都协助闵行区总工会组织职工乒乓球比赛活动,并举办了乡村干部电脑培训班、社区文艺骨干舞蹈和合唱培训班等,拓展了中心的教育受益面。此外,中心还将“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扩大到社区居民,举行“老少同乐庆六一”活动。中心还积极依托现有的社会资源,与上海跆拳道协会、上海体育学院等单位合作,聘请了优秀的跆拳道和武术老师来中心任教,使学生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快的训练效果;中心与中澳交流中心合作,请来了资深的外籍英语老师;中心与华东师大合作,请来了教学经验丰富的书法硕士生导师;中心与“曹燕华赛车俱乐部”合作,在浦江学校中开展了车模制作和赛车比赛活动;中心还与英特尔公司合作,引进“求知计划”项目等。

三是与家庭教育结合。浦江镇大部分地区为农村,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比较滞后,57%是初中以下文化。中心为改变比较落后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不定期免费开设家庭教育讲座,如“21世纪我们如何做父母”、“家庭在儿童艺术培养中的作用”、“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孩子早期教育”、“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素质教育的智力开发”以及“幼小衔接及儿童健康营养”等,深受家长欢迎。

由此可见,盘活资源,实现共享,是做大校外教育的社会运作方式。

3.强化功能:环境育人+阵地建设

中心坚持环境育人的理念,邀请了中央美院著名雕塑家张得蒂和张润凯教授为中心设计了“宋庆龄与孩子们”的汉白玉雕像;开辟了“信息阶梯”、“教育阶梯”和科技长廊;投资30多万建立了未来工程师工作室、科普探索室。并根据不同教室和活动场所布置相关教育内容,营造氛围。跆拳道是韩国传统体育项目,中心要求学生学习跆拳道不忘自己是个中国人,因此在跆拳道馆挂上了五星红旗;在美术教室根据不同年龄人性化地配置座椅,改善学校教室环境,更加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些教育环境的优化,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家长更加了解中心。

中心以阵地为载体,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中心结合爱国主义、科普和法制教育等多方面的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形式开展活动,特别是中心结合迎奥运、迎世博、抗震救灾、载人航天、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事件策划活动,组织了一系列适合未成年人参与和体验的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如以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为目的的奥运列车、以学习科技知识为目的的世博列车、以爱心教育为目的的“六一”赈灾捐赠活动、以和谐社会建设为目的的浦江风采和谐亲子家庭评选活动,通过“微笑之星”家庭摄影比赛、“礼仪之星”世博知识竞赛、“才艺之星”家庭才艺选秀等来吸引青少年和居民积极参与,不断丰富浦江地区27万青少年和居民、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浦江青少年、居民、村民的综合素质,效果显著。

中心与镇文明办、文化站、妇联、共青团、学校等经常合作,形成合力,开展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2007年举办的第五届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大联欢浦江镇交流活动和专场演出,有150多名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和匈牙利等国家的外国小朋友和5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小朋友代表,来到浦江农家作客,了解中国农耕文化,体验农家生活,学习民俗文化,并与浦江学生一起演出交流,不仅使各国小朋友了解了改革开放后的上海新农村,同时也增进了农村孩子与各国小伙伴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家长们对这次活动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高度的评价,他们说:“浦江活动中心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农民的孩子和国外的小朋友一起同台演出,这可是我们浦江破天荒的第一次啊!”为了搞好大联欢交流,浦江镇政府拿出50万元对中心剧场进行了改造,进一步提升了中心剧场的功能,使交流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因此,以我为主,强化校外教育的阵地功能,是实现育人的关键。

总而言之,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浦江模式”,对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和优质校外教育的均衡辐射的不断探索,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借助中福会少年宫“教育部全国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培训中心”的平台,中心的运作在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位校外教育同行中引起强烈反响,起到了“实验”、“示范”的作用。

第三层次是学校教育与传媒教育的合作。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数字技术支撑体系下,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走进人们的生活,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其海量高效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娱乐世界,人们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学习、查询、购物、聊天、游戏等,而中小学生则一直是新媒体的积极参与者。不过,各种新媒体在传播积极信息、给人们学习与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混杂着种种不良因素,夹杂着许多功利性很强的“思想垃圾”,如宣扬暴力、恐怖、色情的内容与画面,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潜在的威胁。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这些内容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必然要求学校加强与传媒教育的合作。

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健康的文化占领学生思想的主阵地。实行素质教育,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组织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外活动,使之既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目标和精神文化需求,又具有校园特色。其平台包括校园网(论坛)、校园广播、校刊校报、趣味游艺、书画与作文比赛、小发明竞赛、手工制作、文艺节等。

二要科学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交流教育平台,创设和谐交流空间。除了传统的面对面、打电话的方式,学校可以利用QQ、电子邮箱、手机短信、校园论坛、博客等新媒体手段,拓宽与学生交流、讨论的渠道,这样的交流环境更为自由宽松、交流也会更加自然坦诚。

三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14]。作为一项综合素养,媒介素养包括了个体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鉴赏、质疑、评估、创造、生产和传播等要义[15]。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批判意识、逻辑判断能力、行为自控能力等,促进未成年人心智与行为的健康发展;媒介素养的增强可以减少未成年人“媒介依赖”现象,增加未成年人的自主性;同时,身处一个传媒的控制力和渗透力越来越强的时代,培养未成年人的批判性思维、传媒产品的生产能力以及在媒介实践中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培育现代公民素养的内在需要。

(3)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合作

家庭与社会之间存在相互包容、相互开放、相互融合的关系,并在社会建设中同发展、同提高、同受益、协调发展。第一,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包容性推动家庭和社会的密切互动、和谐沟通,确立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二,家庭和社会之间是相互开放的关系。家庭必须向社会开放,吸纳社会的文化、信息、风土人情等因素进入家庭,家庭教育才能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与此同时,社会也要向每一个家庭平等开放,平等接纳。第三,家庭和社会之间是融合的关系。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建设和家庭建设必须融合、联动进行。社会弥补家庭小空间、小群体和独生子女带来的局限性,获得社会大家庭的邻里、同龄群体、社团组织的广阔空间,让未成年人进入社会迎接洗礼。社会更可融入家庭,使家庭吸取更多营养,丰富充实自己。这就为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作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第四,家庭和社会同一性的关系。家庭与社会两者在社会建设、构建和谐和学习型社会中是同发展、同提高、同受益。在大教育观中推动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必然要求推动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这有利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互动、互补、互利的目标[16]

当前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合作的方式主要包括:一是教育功能的结合。根据中央8号文件精神,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所承担的教育功能既有各自分工,亦归结于共同的目标,即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二是教育资源的结合。现今许多社会教育机构也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开设了家长学校,实行了家长开放日,采取亲子教育的方式开展兴趣小组培训,不仅提高了家长的素质和家庭教育的水平,促进了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成长,而且也有益于家长通过社会教育的学习与交流来增进亲子沟通与促进家庭和谐。三是教育内容的结合。比如,许多社会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实践、展示交流等,搭建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平台[17]

2.“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境内外关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作框架的理论研究颇多。基于美国的家长教师协会(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简称PTA)制定的“家长/家庭参与项目的国家标准”(NSPFIP)[18],乔伊斯·爱泼斯坦(Joyce L.Epstein)提出中小学与家庭、社会合作的六种范畴包括:家校沟通、亲职教育、家长协助子女学习、家长参与义工、家长参与校政、学校与社区合作[19]。香港学者何瑞珠将教育合作的活动分为三大范畴:“家庭为本”(home‐based involvement)、“学校为本”(school‐based involvement)及“社区为本”(community‐based involvement)的合作。何(Ho,1998)结合这两种观点提出,“家庭为本”的教育合作主要包括:亲职教育,促进及支持家长亲职教育技巧;辅助子女在家学习,使家长在协助子女学习上承担关键性角色。“学校为本”的教育合作包括:家庭与学校定期、双向和有意义的沟通;家庭参与学校志愿者工作;家庭参与和支持学校角色,使家长成为影响孩子学习的全面伙伴。“社区为本”的教育合作,主要指家庭与学校参与社区活动、融入社区、积极利用各类社区资源,使社区成为强化学校、家庭和学生学习的资源[20]

这些观点为我国开展三结合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但是,这些框架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三结合”的主体分别是学校、家庭和社区。诚然,在现阶段,以“社区”而非“社会”为主体的三结合教育可能更具有现实可能性——“社会”往往被理解为一个更大的范畴,因此“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作的难度往往更大。但是,“社会教育”的外延不仅包括了“社区教育”,而且也指涉了“校外教育”和“大众传媒教育”等。在信息化时代,随着校外教育和大众传媒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强,亟须以全局观来看待“三结合”教育问题,即必须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而不仅仅是“社区”)的“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在我国,由于历史、地理、人口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乡镇、农村的中小学因所处环境条件不一,教育环境不同、教育资源差异较大,因此各地都是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从实际出发建立了形态和内容各异的三结合教育体系模式。参照国外的理论成果,它们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学校为本的三结合教育(图中a部分);家庭为本的三结合教育(图中b部分);社会为本的三结合教育(图中c部分)。

(1)学校为本的三结合教育模式

学校为本的三结合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以学校为主体,重视发挥学校的组织、牵头、协调作用;而且,教育合作的形式和层次主要依据学校本身的特性和需要而定。结合美国国家家长教师协会“家长/家庭参与项目的国家标准”(NSPFIP)以及本土的三结合教育实践,我国学校为本的三结合教育模式主要包括:

一是家校合作。学校与家庭之间利用不同渠道加强双向沟通。通过家长会,由学校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向家长提出配合教育的要求,听取家长对学校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由学校邀请家长到学校听课、评课,看学生作业展、参与主题班(队)会活动,参加座谈会等,增加学校与家长之间的透明度,使家长与教师相互了解学生在校情况。通过家校联谊会,由家长与孩子同台表演文艺节目,促进亲子沟通与交流,亦可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家校联系卡,以一种正式的方式为家长和教师搭建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教育公开有关学校改革、校政、校规校纪、考评细则及办学目标等资料。通过校长热线电话、校长信箱和校务公开栏,征求、获取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更加完善。

家长参与学校义工。家长义工主要由有时间、有爱心、同时具备一定未成年人教育知识的热心家长组成。学校赋予家长义工以学校管理参与者、教育教学监督者、第二课堂协助者、师生行为敦促者、师生关系促进者、家校合作协调者等角色。家长义工或协助学校及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周边治安秩序[21](如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中小学),或结合自己的职业特点给孩子开设形式多样的课堂[22](如江苏省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或与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以增进亲子交流[23](如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油甘埔小学),或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学生解疑释惑、排忧解难[24](如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等等。而学校则需要通过系统论证、周全安排,发展出适合并能吸引家长参与的义工方案,并对家长参与义工提供足够的资讯及训练,充分发掘和利用家长义工的资源。

家长参与及支持学校决策。学校就重大决策、重要议题向家长提供易于掌握的研讨程序及沟通渠道,鼓励家长通过家长联合会等平台向校方反映意见。学校确保在校政、财政预算、学校改革措施、人事管理、学校安全、课程开发、教育科研、教学评估等重要决策上听取家长的意见,并确保学校的监察程序有家长代表参与。学校为家长参与学校决策提供足够资讯,与家长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

二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论、经验方面往往更高,因此学校可以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中小学建立家长学校,传播家庭教育知识,实施家庭教育指导,促进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全面科学育人。学校还可以邀请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优秀教师、教育研究专家等向家长传达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令,开设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讲座或报告,传授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发挥家长学校的平台作用,调动家长们支持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增强了家长自身的教育意识,同时也为家长创造了横向联系、倾心交流、互帮互学的机会,这些平台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都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三是学校教育社会化。有的学校选择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把学校教育社会化与社区文明建设融合在一起,全面提升社区育人环境。同时,建立教师进社区制度(如下链接3),深入发掘社区教育资源,利用社区资源构建大教育体系,促使社区资源教育化。此外,选派优秀公安干警或其他司法人员担任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保证每学期到校上法制教育课;建立校外辅导员制度,选聘热心少先队和共青团工作、有经验的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

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功能,向社会拓展学校的教育空间,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充分挖掘和利用物化环境所包含的教育功能,并建立社会服务、艺术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相对稳定的系列校外教育基地,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不同于学校开展的校外教育活动,突出自愿性、体验性、趣味性、娱乐性,使学生能接触社会,增长社会知识。城区学校还可加强与农村地区合作,构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与教育平台。比如广西自治区柳江县拉堡小学针对城镇独生子女娇生惯养问题突出的现象,组织开展“小主人乡村体验周”活动,要求学生“采访一位农民、研究一种作物、学会一种农具的使用方法、参与一周农事劳动、提供一条现代农业信息、写出一篇体验日记”,使他们在参与体验中开阔了视野,磨炼了意志和品质,升华了道德情感,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25]

链接3 专职教师进社区(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26]

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至关重要。沈阳市和平区从2004年6月起,从全区中小学选调220名教师到各社区专职从事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促进了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其主要做法包括:

制定优惠政策。2004年6月15日,和平区出台了《和平区中小学教师聘用工作实施方案》(沈和政办发〔2004〕24号,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鼓励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教师到社区从事社区教育工作,成为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坚力量。为解除教师到社区工作的后顾之忧,在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基础上,明确教师的全民事业单位身份不变、待遇不低于区内的在校教师平均水平。《方案》还规定,在各街道办事处设立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工作人员的聘用,主要面向区属中小学校年龄在45周岁以下、热爱并能够适应社区工作的教师。到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的教师全部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职员身份,与教育系统脱钩。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待遇:工资按教师原职务比照事业单位职员制套改后的工资(含第十三个月工资)发放;出勤补贴按事业单位职员标准发放;年终奖金按不低于当年2个月平均工资总额标准发放。此外,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照常享有在原教育系统已享有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及采暖费等项待遇。

组织集中培训。经过申报、选拔、审核等程序,220名教师顺利入选。为使专职教师进入社区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和平区在“和平区社区活动中心”及“和平区社区学院”聘请未成年人教育专家、学者及省、市、区有关领导,对他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培训结束后,他们分别来到全区20个街道144个社区,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明确自身角色。首先,社区未成年人教育的组织员。把居住在社区内的孩子们组织起来,成立社区团组织、社区少先队组织,通过这些组织形式,组织、引导社区未成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社区奉献日、社区环保、社区宣传、社区文化活动等,展示才能、挖掘潜能、自我教育,改变过去社区未成年人教育活动的无序状态。其次,社区未成年人教育的联络员。担负起对整个社区未成年人的思想评价工作,通过成长点滴——《学校、家庭、社区联系手册》,把孩子参加社区活动的情况以及在社区中的表现及时与所在学校、家庭进行沟通,加强社区与学校、家庭的联系,形成未成年人教育的合力平台。第三,社区未成年人教育的培训员。承担社区内家长学校的教育培训工作,以此引导广大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使部分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克服一些不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由经验育人型向科学育人型转变。

目前,社区教师的工作虽然刚刚开始,但已初见成效。比如,暑期组织开展的“让队旗在社区飘扬”、“让团徽在社区闪光”等系列活动,涵盖了社区服务、社区慰问、环境保护、社区文化等方面,极大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专职教育进社区,为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等国家级和省级媒体都进行了宣传报道。

在我国所开展的以学校为本的三结合教育模式中,最系统、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27]。其特点是:三结合教育由学校牵头发起(校长负责),并整合家庭、社区乃至更大范围的社会资源。为了切实有效地推进相关工作,岳阳道小学专门成立了三结合教育委员会[28],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互动机制,使家庭、社区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更好地为家庭、社区服务,努力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

三结合教育委员会由学校校长担任主任,并聘请顾问、名誉主任、副主任若干人作为该委员会的领导核心,其他委员则由学校聘请,包括社会各界代表、社区单位有关负责人、学生家长代表以及校友代表。该委员会设置六个职能部门:革命传统教育部(由早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老红军、老干部、解放军官兵、革命烈士家属等组成),思想品德教育部(由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工人、企业家、科技工作者等组成),科技劳动教育部(由各行各业创新能手以及社会实践基地负责人组成),文化艺术教育部(由著名作家、歌唱家、书法家、戏剧、影视、曲艺表演艺术家等组成),家庭教育部(由妇联干部、校级家长委员会代表以及有关专家组成),教育科研部(由市、区教育科研部门、教研部门专家学者组成)。该委员会下设学校、班级两级家长委员会,由学生家长中的骨干力量和代表组成。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与家庭之间、学校领导、教师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传递教育信息,交流家庭教育经验,参与学校管理,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化的桥梁。校级家长委员会主任担任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每学期初举行例会一次,听取学校领导班子关于学期工作计划执行情况的通报以及新学期发展改革的计划设想,对学校的改革举措提出咨询建议。而每年年末则举行全体委员参加的三结合教育联席会议,集中总结三结合教育委员会一年来的工作,并规划新一年的工作目标任务。这一探索产生了较好的教育成效和社会影响,受到了中央文明办等党政部门的高度肯定以及许多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

(2)家庭为本的三结合教育模式

家庭为本的三结合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在切实落实家庭教育成效的同时,积极配合和参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开展。参考美国国家家长教师协会“家长/家庭参与项目的国家标准”以及本土的三结合教育实践,我国家庭为本的三结合教育模式主要包括:

一是家庭学业辅导。在我国,辅导孩子学习、督促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9],同时也是衔接学校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家庭学业辅导,家长不仅可以及时、充分了解子女在校学习进展与学习成就,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子女固强补弱。而且,许多有条件的家庭或者工作太忙的家长还会聘请家庭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子女,这对于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有利于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可进一步发掘其潜力。但是,家庭学业辅导也不是万能的。不少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进展等并不完全了解,或者家长自身知识陈旧,难免会出现“瞎指挥”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交流。更重要的是,家庭作业、各种补习或兴趣班占据了孩子大量的业余时间,使得孩子难以涉猎更为广泛的知识领域,尤其是参加社会教育的时间被大大压缩,相反不利于其全面健康发展。

二是家长联合会。家长联合会是以学生家长为主体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旨在通过联合家长力量推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发展。家长联合会可以组织家长学习家庭教育先进经验,或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对学校教育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问责权,可广泛深入地参与学校教学与管理活动。以临汾市家长联合会为例(如链接4),其特点在于该联合会是由该市幼儿家长、中小学生家长及热心于家庭教育事业的各界人士自愿结成的社会团体,它并不局限于特定的社区或者特定学校的学生家长,其工作内容重点在于推动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但又并不仅局限于家庭教育,比如章程“联合会业务范围”规定,其业务范围包括开展校际协作活动,即协调家长之间、家长与相关单位(教育系统)之间的关系;依法维护家长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等。

链接4 临汾市家长联合会章程(节选)

第二条 联合会性质:本联合会是由临汾市幼儿家长、中小学生家长及热心于家庭教育事业的各界人士自愿结成的社会团体,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第三条 联合会宗旨:以“服务、维权、交流”为方针,充分发挥为家长的服务功能,切实维护家长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从我市的实际出发,研究和探讨我市家庭教育的新思路,开展家庭教育实验研究与交流协作活动,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为我市家庭教育指引正确方向。

第六条 联合会业务范围:

(一)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家庭教育状况的普遍性及个案的调查研究与家庭教育实施方案的理论起草工作,为家长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当好参谋;

(二)开展学术活动。研究和探讨我市家庭教育方向,总结交流家庭教育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市家庭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组织对外交流。组织会员家长考察学习外地市家庭教育先进经验;

(四)组织学习培训。组织会员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先进方法,开展家长培训活动;

(五)开展校际协作活动。协调家长之间、家长与相关单位(教育系统)之间的关系;

(六)依法维护家长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七)组织开展团购、资源共享、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学业辅导、特长培训等服务活动;

(八)办好家庭教育网站。发布家庭教育信息,互通情报,大力推介家庭教育先进家庭、先进理念、先进方法、优秀资源等。

第八条 会员资格:

一、临汾市辖区内幼儿家长、中小学生家长及热心于家庭教育事业的各界人士;

二、申请加入联合会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联合会的章程;

(二)有加入联合会的意愿;

(三)热心于家庭教育事业。

(3)社会为本的三结合教育模式

社会为本的三结合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主要依托社会平台和社会资源开展的三结合教育。结合美国国家家长教师协会“家长/家庭参与项目的国家标准”以及本土的三结合教育实践,我国社会为本的三结合教育模式主要包括:

一是社区为本的教育模式。社区为本的教育模式一般以成立三结合教育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来实现。该委员会多由社区党总支书记与居委会主任、辖区内学校领导、学生家长代表以及热心未成年人工作的居民参加,并成立三结合教育的领导集体,定期沟通情况、研究工作、组织活动。其工作思路包括:

建立社区教育组织网络。成立未成年人教育协调组织,掌握、了解辖区内未成年人基本情况,组织未成年人开展活动。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推荐社会知名人士、教育专家为成员,组织对学生的教育活动。积极办好社区家长学校,培育家长的现代育才理念和教子方法。积极培育社区民间组织,建立各种由社区居民自愿参加的文化、体育、娱乐、环保、慈善等公益性组织,引导社区居民组织通过读书会、故事会、歌咏比赛、体育竞赛等活动,通过知识讲座、军政训练、联欢活动、卫生安全文明小区创建活动、支教助教活动,以及通过多种形式的社区志愿者活动与社区公益活动,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生活、陶冶未成年人的道德情操。此外,注重建立多种形式的工作平台,如天津市河北区“社区青少年学校”(如下链接5),解决学校放学后、家长下班前,以及节假日未成年人的失管失教问题。

依托社区队伍优势。多渠道、多层面地发掘社区内的各类人力资源,动员、整合这些资源,建立较为完善的社区未成年人教育队伍体系。充分发挥“五老”人员的传承、引导、保护和关爱作用,通过重大节庆日、传统纪念日和寒暑假对未成年人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等。招募组建从事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青少年帮教工作、青少年维权、社区青少年校外教育培训、社区青少年志愿者活动等方面的志愿者队伍,挖掘具有一技之长的专家队伍开展家庭教育结对活动(如浙江宁波)[30]

搭建社区教育阵地网络。通过合并、回收、吸纳、置换、建设等多种方式在社区建立大小不一、规模不等的综合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室外文体活动场所和市民学校等教育和活动阵地[31]。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与辖区共建单位联合开发外部共建教育基地,建立多种内容丰富的立体教育阵地,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与综合素养。坚持“堵疏”结合,优化互联网网络环境,开展创建“绿色网吧”活动,在社区建立装有过滤软件的电子阅览室,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自觉践行网络文明公约,正确使用互联网,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自我。

完善社区教育反馈网络。建立合力育人网络信息平台,由学校领导、教师、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组成智囊团定期与辖区家长进行交流,提供学生教育相关信息,共同讨论青少年教育问题等。有的社区还与学校建立青少年参与活动的档案资料,为学校评价学生提供依据。比如宁波由社区教育委员会定期向中小学生发放《社区活动联系卡》,寒暑假期间学生持卡向社区居委会报到,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情况记录在卡中、并作为考评学生的重要内容,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得到有机衔接[32]

链接5 创建社区青少年学校

实现未成年人教育“八个衔接”(天津市河北区)[33]

中央8号文件实施以来,天津市河北区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平台一头联系学校教育、一头联系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全区10个街道98个社区建立了有固定活动场所、有相对稳定教师队伍、有统一教学计划、有健全考核机制的社区青少年学校。通过实施《中小学生参加社区青少年学校活动联系卡》制度,把假期学校教育的盲点,变为社区教育的热点,解决了“学校放假,孩子放羊”的问题,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接力育人链条,达到了教育重心转移力度不减,教育空间变换工作不停,教育对象移动视线不断的工作目标。

河北区社区青少年学校是一所立足于社区,面向未成年人,承接并延伸学校教育,联系并引导家庭教育,实行规范化办学、制度化管理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社区青少年学校坚持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载体共用,教育经验共研,教育责任共担,教育成果共护。在具体运作中,做到了八个衔接。

一、建立联席会制度,领导体制衔接

河北区社区青少年学校实行三级领导工作机制。区委主管宣传思想工作的副书记任三结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区文明办为常设机构,充分发挥整体调控的职能作用,建立联席会制度,对全区社区青少年学校的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及时交流未成年人思想动态,定期研究、确定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解决未成年人教育方面显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街道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落实。各社区青少年学校校委会校长由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兼任,成员由居委会有关人员及辖区内的学校、派出所等单位的领导组成。未成年人教育工作领导机制的衔接,使社区青少年学校承接并延伸了学校教育,联系并引导了家庭教育,全区上下形成合力,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载体共用,教育经验共研,教育责任共担,教育成果共护的局面。

二、实行“一卡制”,教育环节衔接

长期以来,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之间缺少通畅的联系通道,妨碍了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为解决这一问题,河北区从2005年6月开始,实行了中小学生参加社区青少年学校活动联系卡制度,在各中小学校和社区青少年学校之间,建立起衔接通畅的联系通道。具体做法是:全区统一制作河北区中小学生假期参加社区青少年学校活动联系卡,由区教育局发到全区每位中小学生手中。要求中小学生在放假期间持卡到居住地社区青少年学校报到,参加社区青少年学校组织的活动。“联系卡”记载学生参加活动的具体内容,活动后由社区青少年学校在“联系卡”上签字盖章,交给学生带回学校,作为评选各类荣誉的依据之一。

小小“联系卡”,发挥了大作用。实行“一卡制”,促进了学校与家庭、社区各个教育环节的有机结合,对中小学生参加社区活动起到了约束督促作用,有效地监督了社区青少年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落实,在构建未成年人教育体系中体现出很强的介质作用。

三、专兼职结合,教师队伍衔接

社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人才资源。社区青少年学校的建立,使这笔宝贵的社区教育财富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社区青少年学校不同于中小学校,没有专项用于师资的财力投入,但富有一大批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老教师、老模范、老战士、老干部、老专家,一批军队离退休老干部自告奋勇担任爱国主义教育课教员,一批退休老教师发挥余热,成立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从事社区未成年人教育研究工作。所以,社区青少年学校的师资队伍的建立,采取专兼职结合,以兼职为主的原则。整个师资队伍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管理层。由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担任。二是骨干层。主要由社区的“五老”受聘担任家庭伦理教育课、科普讲座、心理调试讲座、各类才艺讲座、生理保健讲座的任课教师。三是专业层。由区公、检、法、司、区文史馆、驻区部队、园林绿化等职能部门和教育基地的工作人员兼任。目前,全区社区青少年学校共配备专兼职教师316人。

社区青少年学校的建立,将社区“五老”和社会工作者的各自特长拧成了一股绳,形成了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有力地弥补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不足。随着社区青少年学校特色教育活动的开展,它的优势日益显现,受到越来越多中小学校的关注。扶轮中学提出,既要让学生走进社区,也要让“五老”走进校园。天津美术中学主动提出,让本校学生发挥特长,参与社区宣传,同时在社区第二课堂接受更多的实践教育。区文明办近期跟踪调查表明,各社区青少年学校都已经与周边中小学校建立了长期联系,共同组织开展未成年人教育实践活动,效果十分明显。

四、多渠道投入,教育资源衔接

河北区区委、区政府从区情出发,多途径解决社区青少年学校的固定场所和活动设施问题。区政府加大了对未成年人社区教育的投入。比如:区委、区政府拨地4亩,投入100万元,建立了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河北区国防教育园”。区少儿图书馆在全区建立了8个分馆、图书借阅站,建立了绿色网络教育基地。区文史馆配合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开展了对梁启超家庭教子观的研究。觉悟社等十几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天候免费向社区未成年人开放。扶轮中学的校史展馆,天津二中的图书馆、阅览室、文体活动场地等,有条件的中小学校活动场所面向社区开放,实现了社会教育资源共享。社区青少年学校的建立,有效地整合了社区教育资源,促进了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对未成年人教育的投入,也调动了全社会关注未成年人教育的积极性。

五、延伸德育主题,教育内容衔接

河北区区文明办坚持与《中小学校德育教学大纲》主题一致,统一制定全区社区青少年学校教学计划。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三大主题,开展了六项教育、四项实践活动。六项教育,即:以国情、区情、街情教育为主题的形势政策教育;以讲革命传统、参观革命遗址历史遗迹、国防教育展览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八荣八耻”、“责任、爱心、诚实、守信、宽容、礼让”为主题的道德教育;以“珍爱生命,保护自我,远离毒品、远离网吧、远离迷信、远离赌博、远离烟酒”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教育;以未成年人“十防”为主要内容的自我保护教育;以科普知识讲座为内容的科普教育。四项实践,即:以培育爱国主义情操、培育良好社会公德、培育法制观念和未成年人安全自护、健康成长为主题,开展四项实践活动。

各校委会定期研究、精心策划教学活动项目。每项活动都在社区显著位置予以菜单式告示,让学生及家长了解活动的时间、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活动的项目。

社区青少年学校不断创新活动主题,使每一项活动都体现时代特色。比如,针对未成年人对雷锋事迹了解不深的问题,召开了“三代话说学雷锋”座谈会。与雷锋同年入伍的老战士、二十多年前的“学雷锋标兵”与社区青少年学校几十名小学生,老少三代围坐一起,畅谈学雷锋的体会,使“学习雷锋好榜样”成为激励一代新人的鲜活话题。河北区利用寒暑假举办社区未成年人冬夏令营活动已有多年。社区青少年学校成立后,突出“爱祖国、爱家乡”主题,把冬夏令营打造成了品牌项目。组织“红色之旅”、“军营一日行”活动;把“中华魂”流动展览送到社区青少年学校进行巡展;春节期间,组织社区6—15岁未成年人参加了“天津市夕阳红骑行队全市大拜年”活动。2005年,按照区文明办的统一部署,全区广泛开展了“百个社区办百件实事”活动,98所社区青少年学校共为未成年人办实事105件,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称赞。

六、突出素质教育,教育方式衔接

在教育方式上,社区青少年学校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和补充。变课堂式为开放式,变灌输式为诱导式,变听众式为参与式,采取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互动性、公益性、服务性的活动方式,进行形象化教育、引导化教育、示范化教育,利用学员队伍的梯次结构,精心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活动,既巩固和延伸了学校课堂教育的成果,又发挥了自身优势,突出了素质教育、实践育人;既深化了“知”,又拓展了“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行”统一。

比如,开展“做一天居委会小主任”等实践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将自己的真实体验创作成文艺节目,形象生动地表演出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开展“小小啄木鸟”主题教育活动,让社区未成年人以“文明啄木鸟”的身份,走百家门发放问卷,进行日常十大不文明行为调查。通过实验、观察、搜集、体验、服务等几个环节的调查实践,提高了未成年人的环保意识、文明程度。针对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这一突出而又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召开了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的演讲会,让未成年人从他们生活的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倾诉了自己的心声,为孩子和家长搭建了相互沟通的桥梁,使许多母亲都流下了热泪。

社区青少年学校通过组建小志愿者队伍,聘任社区小记者、小小讲解员,开展各类技艺展示、兴趣活动,吸引了不同层次的未成年人踊跃参加。通过参加活动,孩子们的知识面宽了,性格开朗了,动手能力强了,特长和潜能得到充分开发,而且交到了好多朋友,愿意与家长交流了,起到了“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社区的作用。在“楼栋净起来、阳台美起来”环境治理中,小志愿者刘林青同学积极配合居委会进行宣传,并从自家楼栋做起,带头进行清整。她看到父亲将旧沙发弃置在楼道里,就对父亲说:“我是社区小志愿者,咱家要带头讲文明。如果说这个旧沙发不用了,不如送到存车处,给看车的阿姨坐。”她的父亲欣然同意,高兴地对居委会主任说:“孩子的话,让我很惭愧,社区青少年学校办得好,小志愿者队伍活动开展得好,我们全家都支持!”

七、关注重点对象,助学帮教衔接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主渠道,但是学校教育侧重于普遍教育、智力开发。相对中小学校而言,社区更贴近未成年人生长的家庭,更便于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家庭教育、个人需求。因此,社区青少年学校在开展适合大多数未成年人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那些更需要社会关爱的特殊未成年人身上。在各社区普遍建立了“社区关爱站”,开设了“关爱热线”。当得知特困家庭的小宋旭内心深藏的小秘密是想有一双旱冰鞋时,为了圆小宋旭一个梦想,社区青少年学校组织了一次特殊的救助活动。周围的同学主动拿出自己的零用钱,来实现宋旭的心愿。孩子们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动,让所有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建立了特困、残疾未成年人,以及外来务工贫困家庭子女的爱心助学机制和心理健康档案,成立“河北区自强青少年俱乐部”,举办各类实用技能培训班,帮助他们释放心理压力,顺利完成学业,及时得到安置。社区青少年学校的法制课教员深入重点对象家中,建立固定的帮教小组,取得家庭的配合,实施重点帮教工程。社区青少年学校建立以来,已经对全区百余名特困未成年人实施了帮扶救助。

八、实行长效管理,考核机制衔接

建立了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家访和经常性的调查摸底等方式,掌握社区未成年人的基本情况,建立了社区未成年人档案。

建立了信息反馈机制。社区青少年学校建立了以楼栋长为主的信息员队伍,建立“两校一家”未成年人日常行为跟踪调查、信息反馈链,定期按比例抽样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反映社区未成年人在生活、学习、思想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将情况汇总,上报区文明办。

建立了互动奖励机制。社区青少年学校设立了光荣榜,将社区未成年人在学校获得的奖状公布出来,并将在社区得到的表扬及时通报给其所在学校和家长。

建立了监督测评机制,社区青少年学校成立了学生会组织,在引导未成年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同时,加强了对社区青少年学校工作的监督。定期由学生和家长对社区青少年学校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等级测评。

建立了考核表彰机制。2005年,河北区文明办在测评考核的基础上,对“十佳社区青少年学校”进行了表彰,召开了社区青少年学校工作研讨交流会,新开河街东海花园、王串场街真诚里、江都路街衡山里社区、宁园街汇园里社区四所社区青少年学校介绍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河北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

二是社会化家庭教育指导。在我国,除了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外,近年来的社会化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也广受关注,主要包括三种形式:社区对作为本社区居民的未成年人的家长进行指导;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对作为本单位职工的未成年人的家长进行指导;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对广大家长进行指导[34]。家庭教育社会化工作格局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配合与互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载体。它创造了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文化、人际氛围,弥补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中的不足,有助于家庭、学校、社区和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成员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是校外活动教育为本的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成立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校外教育活动,整合各类校外场所资源,促进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校外活动场所制定了为未成年人开展活动提供便利的方案,并根据学校校外活动的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精心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此外,还有校外活动场所采取流动少年宫、科普大篷车、巡回展览等方式,主动走进学校、社区、村,积极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娱乐活动。以上海市校外教育协会为例(见链接6),其任务不仅包括开发、整合、利用上海地区校外教育资源开展有利于广大学生各种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的体育、艺术、科普等活动,而且极其重视推进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

链接6 上海市校外教育协会章程(节选)

第二条 本会是由上海地区从事和关心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相关的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特色学校和公益性校外活动场所及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和关心上海地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事业的人士自愿组成的专业性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法人。

第三条 本会的宗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发挥“协会”作为政府参谋、助手和桥梁的作用,团结上海地区从事研究和服务青少年校外教育事业的团体和公民,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有关校外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整合上海地区校外教育资源,组织沟通、协调社会力量,开展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和学校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健康成长。本会的一切活动遵守宪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循社会道德风尚,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第四条 本会的登记管理机关是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业务主管单位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本会接受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

第六条 本会的主要任务:

(一)向会员宣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研究和推进校外教育机构及活动场所的行业规范,并配合教育部门对校外活动场所进行指导评估;

(二)开发、整合、利用上海地区校外教育资源,开展有利于广大学生各种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的体育、艺术、科普等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全面和谐发展;

(三)总结、推广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管理、建设的经验,组织开展校外教育学术研究与经验交流活动;

(四)开展对从事校外教育和课外活动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和有利于校外教育事业发展的服务工作;

(五)推进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发挥特色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表彰、奖励在开展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和课外活动、校外教育学术研究、服务本会等素质教育工作中取得成绩的会员单位和个人;

(六)编撰校外教育与课外活动指导丛书,推进青少年图书阅读指导,服务校外教育的文化建设工作;

(七)组织会员开展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

(八)承担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公共事务或服务性任务。

第七条 本会的业务范围:开展专业研究、咨询与培训,搭建校内外素质教育平台,举办青少年活动,组织国内外交流,承担政府委托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