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满铁”营口图书馆
1937年“满铁”营口图书馆,右下图为其背面一角
一 “满铁”图书馆时期
营口在俄国和日本占领时期都被视为交通运输和物资储备的重要之地。日本殖民者认为“营口在俄军占领的当时,不管是在地势上、经济上还是军事上,在东北都占有最重要的地位”。(5)因此营口被日军视为东北的咽喉,西可控制关外的铁路,北为东支铁路及辽河,是东北各地物资供给的商贸重要港口。日军占领时,军需品都经营口输入,营口就成为人事繁杂之地,聚集着各国领事、外国驻留人员、军事谍报人员等。所以,日本殖民政府在建设营口和军政部署时,已把它作为重要城市,大力推广日本殖民政策与文化设施建设。
鉴于营口是日本人往来较多的城市,在1905年日军打败俄军后,日本殖民者就开始在营口建立教育机关,注重日本人的教育。如建立伪满洲子弟教育机关和营口商业学校日本人夜校部。1906年,日本军政署着手建立瀛华实学院日本人小学校,之后又增设了中国人子弟学校。1913年,日本殖民者以一般教育为教育方针,1915年5月4日,“满铁”在营口社员俱乐部内设置了图书阅览场。
1917年6月建立“大石桥简易图书馆营口分馆”,大石桥阅览场的巡回图书与营口分场进行交换阅览。同年9月1日,该馆搬迁至千代田街25番地,租借一栋建筑作为临时图书馆使用。尽管当时恰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如火如荼时期,营口市民却仍在不断增加,因而扩大了读书群。1918年后,日本推行殖民教育,为减少排日思想而开始变更社会教育政策。1918年4月7日,该馆从大石桥图书馆分离为“营口简易图书馆”。随着读者人数的增加,现有的房屋已满足不了当时的需求,不得不另寻房屋。之后在花园街租用了一个二楼建筑,楼下由社员俱乐部使用,每月租金500元。之后房租为每月250元。1922年,由于各地图书馆发展迅速,性质也不再是简易图书馆的形式,随“满铁”公费图书馆去掉“简易”二字,该馆也随之更名为“营口图书馆”。1925年,图书馆的建筑被“满铁”买下,营口图书馆就彻底结束了每年付房租的日子。
该馆阅读方式为开架式免费阅读,馆外阅读也要按图书馆阅读制度办理,持有“读书券”者才允许馆外阅读。“读书券”有三种,一个月券30钱、三个月券80钱、半年券1.50元。这个制度从1931年开始,以前是采用“读书会员制”的办法,会员交纳一定的会费方可阅读。从开馆到1935年7月,该馆设置了“巡回书库”,在市内建立了几个流通所,每次有数十册图书外借。在“满铁”时期该馆的藏书为7350册,截至1935年,外借图书为1440册。报纸、杂志有10多种。经济、产业、港湾之类图书是该馆的收藏特点。
1918—1936年“满铁”营口图书馆藏书与阅读情况表(6)
营口图书馆长1933年时期为河野治兵卫(事务员)。1934年时期为笠原芳云(事务员),事务助手为碓井勋(勤杂员)。1937年10月,该馆的职员为山崎末治郎,杂务手佣员为安仁根等。营口分馆馆长由佟明俊担任,至1940年4月1日退职,胡振舫接任。9月2日佣人安仁根退职,雇员原敏夫接任。
二 营口市立图书馆时期
1937年“满铁”行政权转移后,该馆为扩大藏书量,进行了房屋改造。在现有的建筑基础上,再增加新馆舍。1939年6月把原有的书库一部分、办公室改扩建为阅览室,办公室搬到书库。又租借楼上税捐局隔壁的一室作为报纸、杂志和其他书籍的整理室。在马市街创立的分馆搬迁到大同街18号,借用原警察厅舍的旧址,楼上为演讲室和展览场,楼下设置办公室、书库、阅览室、报纸室等四室。
营口市立图书馆建成后,馆内的业务扩大,除了建立营口分馆之外,还增加了新的设施,如:书架4个、书名卡片箱15盒2个(1938年后完成书名卡片制作)。1939年,各部门开始注重参考书的收集,以增加藏书量。1940年,该馆特别增加了法学、经济、产业部门等主要图书的收集,同时注重寻求依靠寄赠的营口乡土资料收集。营口分馆主要是注重满文图书的收集。据该馆1939年统计:全馆藏书为11071册,其中“满蒙”图书为891册,丛书、随笔等方面图书为960册,哲学、宗教、教育为919册,文学、语言为1332册,小说、戏曲为1400册,历史、地志为1279册,法制、经济、统计、社会图书为1810册,数学、医学图书为350册,工学、军事图书为442册,艺术图书为638册,产业图书671册,家政和儿童图书379册。另有报纸12种、杂志88册。(7)
该馆阅读人数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夏季和冬季。在两个旺季时,馆内的座席紧张,馆外阅读也逐渐增加。如1939年统计:馆内阅览书26739册,1842人;馆外为19084册,11437人。此外,阅览报纸5811人,6776种。杂志4362人,10069册(馆内7864册,馆外2205册)。(8)其中各类图书的借阅情况是:“满蒙”图书阅览为1386册,馆外798册。丛书、随笔等方面馆内阅览为1239册,馆外745册;哲学、宗教、教育为1167册,馆外763册;文学、语言为1145册,馆外1199册;小说、戏曲为6896册,馆外6915册;历史、地志为1444册,馆外1157册;法制、经济、统计、社会图书为1667册,馆外1347册;数学、医学图书为1048册,馆外714册;工学、军事图书为1862册,馆外1580册;艺术图书为1363册,馆外971册;产业图书1105册,馆外755册;家政馆内阅览762册,馆外443册;儿童图书4437册,馆外1697册。每日平均170册107人。
图书馆的读者群主要是官吏、军人和教师,1939年统计这三类读者为7533人(馆内为4201人,馆外332人);其次为公司社员6011人(馆内为3302人,馆外2709人);第三为儿童、学生5585人(馆内为4774人,馆外为811人);第四为农工商3251人(馆内为1894人,馆外为1357人);第五为其他2989人(馆内为1716人,馆外为1273人);第六为妇女4491人(馆内为2536人,馆外为1955人)。
该馆在九一八事变后,为扩大对伪满洲的宣传一直注重对“满蒙”书籍的搜集,建立了“满蒙图书文库”。还举办各种演讲会、展览会、时局问题座谈会等作为该馆的业务活动。为落实殖民政府的社会教育,特别建立了“乡土文库”、“时事文库”。在宣传伪满洲国的“王道乐土”等政策方面,举行“日本精神文献陈列”特别展。每周还聘请小学校长举行图书讲座。为扩大宣传,发行誊写印刷的《新到图书指南》、《增加图书目录》、《报纸图书指南》给市内各机关,同时每月在《营口新报》上刊载增加图书等扩大该馆的宣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