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资源规划核心

信息资源规划核心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是国外的信息工程方法论、数据管理还是国内学者提出的信息资源规划,归根结底,我们可以发现,其要解决的中心任务是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伴随着这项工作的开展,战略信息系统规划成为信息资源规划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大量研究认为该时期SISP与企业大规模的战略规划密切相关,SISP的主要任务就是与企业战略相连。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并具有代表性的战略信息系统规划方法仍是早期提出的那些典型方法。

2.3.3 信息资源规划核心——战略信息系统规划

无论是国外的信息工程方法论、数据管理还是国内学者提出的信息资源规划,归根结底,我们可以发现,其要解决的中心任务是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伴随着这项工作的开展,战略信息系统规划(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Planning,SISP)成为信息资源规划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它指的是从帮助企业实施其经营战略或形成新的经营战略角度出发,寻找和确定各种信息技术在企业内的应用领域,借以创造出超越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进而实现其经营战略目标的过程[39]

战略信息系统的概念最初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早期SISP研究主要关注规划方法,帮助规划者利用信息系统支持、实现组织目标。80年代中期,大量研究专注于如何识别信息系统获取竞争优势的机会;80年代晚期,开始研究、分析企业内部流程和整个组织内数据分布类型问题,企业经营战略与SISP关系逐渐受到关注。同时,在规划过程中发现运用现代方法、技术的SISP并没有解决长期以来系统规划方面的问题,或规划的范围特征过于狭窄。在90年代以后的战略信息系统时期,IT已经成为企业竞争获胜的武器,SISP决定着IT战略投资的有效性并影响着企业规划目标的实现,是企业战略能力形成的关键。大量研究认为该时期SISP与企业大规模的战略规划密切相关,SISP的主要任务就是与企业战略相连。

我国学者徐作宁等人检索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领域的权威或核心期刊,如MISQ,ISR,Journal of MIS等杂志,得出当前对SISP的研究大体上分为战略匹配研究、SISP方法研究和SISP效益研究3个方面。

1.战略匹配研究 即指企业经营战略规划(BSP)与SISP的关系问题。这一主题又集中在战略匹配的“内容”、“过程”以及相关“评价”3个主流研究方向。

“内容”是指BSP与SISP在哪些方面进行匹配和继承,运用哪些方法与技术。代表性成果是战略匹配模型(SAM)首次提出了建立BSP-SISP全方位战略匹配的观点和模型[40]。该模型认为内部领域如组织基础构成和流程、IT基础构成和流程,外部领域如企业战略、IT战略等四大领域之间存在互动关系。BSP-SISP战略匹配不仅要考虑外部环境领域的影响,还应考虑组织内部领域和业务、管理流程之间资源整合情况。

“过程”指的是战略匹配的执行途径,即BSP应如何与SISP进行集成。具体而言就是考虑支持匹配内容所涉及领域,应当采取哪些管理措施,实施哪些经营过程使两者实现有机继承。如Henderson的过程模型[41]、Das[42]等人对SISP的内容和过程特性的影响因子分析,都是为了实现战略匹配过程。Earl[43]提出的TOP-DOWN,BOTTOMUP和INNOVATION 3种途径来集成SISP与企业目标战略的一致性。在如何建立“战略匹配”的管理机制问题上,Hirschheim[44]等人认为企业的错误决策、过分注意细节、变革的不确定性是产生战略匹配失误的重要原因。

“评价”是指对BSP-SISP战略匹配度、管理实践活动中影响“内容”和“过程”的相关因素,以及对企业业绩贡献程度进行考核评定。在前一问题,Teo、King等人对战略匹配发展阶段中各个变量影响度进行了实证分析[45]。后一问题,Reich,Keams,King,Pollalis等人研究了企业战略和IT目标的关系,战略匹配对企业业绩的贡献程度的影响[46][47]。Burm[48]等人对战略匹配模型中CEO和CIO的不同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Raghunathan[49]等人对规划的战略地位与SISP成功性的衡量指标以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

2.SISP方法研究 指的是有效开展SISP活动的结构化的手段,它确定了规划的流程以及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了许多传统的SISP方法,如业务系统规划法(BSP)、关键成功因素法(CSF)、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等等。这些规划方法以传统的信息技术为基础和研究对象,主要从支持企业的业务过程、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角度出发,来规划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远没有充分地反映出信息系统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并且,这些方法过于注重细节,难以适应动态变化的企业环境。

到了80年代末期,激烈的竞争使人们开始考虑从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角度来研究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方法。其中,Lederer[50]等人提出了一个七步骤的包含输入—处理—输出的SISP方法框架。Min等人[51]分析了SISP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种集成的SISP方法。为了吸取各种方法的优点,不同战略规划方法的组合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学者薛华成提出将关键成功因素法、战略集转化法和业务系统规划法3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称为CSB方法(即CSF,SST,BSP相结合)[52]

总体来看,关于战略信息系统规划方法的研究还在不断的探索中,提出了不少新的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许多方法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还停留在理论层次。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并具有代表性的战略信息系统规划方法仍是早期提出的那些典型方法。

3.SISP效益研究

效益是战略信息系统规划的中心问题。最近10年来,不少学者逐渐关注起SISP的效益问题。

针对SISP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提出解决办法或今后的研究方向。Gottschalk[53]认为缺乏对规划的实施的研究是导致SISP失败的原因之一,并提出了实施矩阵和影响实施的关键因素。Teo等人[54]认为难以获得高层的承诺和规划制定后被忽略是SISP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我国学者针对我国企业现状,有人提出由于企业面临的战略环境的复杂性、IT环境的复杂性、组织环境的复杂性、SISP的认知复杂性,导致传统的SISP方法难以保证SISP的成功。

针对度量SISP成功的方法,Segars等人建立并实证了一个两阶段模型,从匹配、分析、合作以及能力的提高4个方面来度量SISP的成功程度,并认为具有较高合理性和适应性的规划方法更容易导致SISP的成功[55]。Fitzgerald则认为应从内部基准(组织明确的目标、流程收益、成熟度、规划流程的质量)、外部基准(一般的规划目标,避免了SISP通常的问题,其他组织SISP目标)、不同参与人的观点等方面来度量SISP的成功,并提出了一个度量框架[56]

针对影响SISP成功的关键社会因素这个问题,Marshall等人认为在虚拟组织盛行的今天,SISP应更多考虑柔性、临时结构、对外包的依赖性以及组织间的业务流程等虚拟组织的性质,而不是仅仅从一个组织内考虑如何进行SISP[57]。King等人认为成功实施IS战略、互相交流战略趋势、成功的外包、规划范围小、具有柔性、职能间相互协同的企业更能发挥IS作用[58]。在实证分析方面,Lee和Pai等人验证了组织环境和团队间行为对SISP成功的影响[59]。Kearns等人则证明了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密集度等行业特征与SISP成功以及竞争优势的形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60]。许多学者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都说明了组织内外环境以及企业文化等社会因素对SISP的成功有很大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