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 我国学术数字信息资源存取方式
网上的学术数字信息一方面是以各种数据库形式存在的,另一方面是以各种网页的形式分散于各个网站上的。对于我国用户来讲,可以利用的数据库既包括引进的国外数据库,也包括国内自建的数据库。
我国用户访问国外数据库常用的是以下方式[5]:
1.专线访问 即利用数据库出版商提供的免费专线直接访问远程服务器。一般而言,对于全文数据库采取直接访问是比较好的方式,因为全文数据库的数据库容量比较大,如建立镜像站点,则需要大量设备。但对于用户而言,采取直接访问存在国际网络通讯费的问题。目前,我国许多机构在引进数据库中采取与数据库出版商协商,让对方提供租用专线(如Digital Island)的方式,承担国际网络通讯费用。如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公司(原UMI公司)就采取这种方式,国内用户可以通过专线直接访问美国ProQuest系统中的ABI(商业信息数据库)、ARL(学术研究图书馆)等数据库,而无需设置出国代理和承担相应的国际网络通讯费用。
2.通过国际网访问 即利用数据库出版商提供常规的Internet数据库访问服务直接访问,需支付国际通讯流量费。这种方式通常不值得提倡,但由于存在各种原因,对某些国际数据库的访问也采用这种模式。图书馆一般设置代理服务器专门用于提供检索国外的联机数据库及电子期刊,并承担相应的国际网络通讯费用;而图书馆用户则需要设置图书馆提供的代理访问远程服务器。如目前LexisNexis数据库出版商和RSC(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提供的服务方式就属于这种形式,校园网内用户往往通过图书馆代理访问这些数据库。
3.本地镜像访问 即通过数据库出版商授权,建立镜像服务器或本地存储服务器,用户进行本地访问。建立镜像服务器的方式在许多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中比较常见,主要应用于二次文献数据库,如文摘索引类数据库。镜像站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一个或多个。如CALIS分别为IOP(英国皇家物理学会出版的电子期刊)、Nature Online(Nature在线电子期刊)等数据库或电子期刊建立了本地镜像站,而PQDD(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版)则分别建立了CALIS本地镜像站和上海交通大学镜像站。同时,有些出版商或服务商只提供本地存储(Local Storage)服务,即在CALIS设立本服务器,自己只提供裸数据(Raw Data),由集团系统自行解决系统问题,如Kluwer学术出版社。目前该本地存储服务器设在文理中心,因此用户访问也无需支付国际网通讯费。
国内自主开发的数据库由于不需支付国际通讯费,相比之下,用户使用要方便得多,可以通过购买光盘、购买访问账号、登陆主站以及建立镜像访问站点等形式存取信息。
网页形式存在的网络信息也是广泛利用的学术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对这种类型学术信息,用户一般通过搜索引擎检索,获得所需信息的指示线索,如果能够免费提供全文,则可以直接打开链接,若不提供全文服务,则还需要通过支付一定费用才能获取所需信息。
现有许多著名的搜索引擎如Google推出了Google Scholar专门针对学术信息资源搜索服务的产品。为了能方便更多读者在更快时间内从数字图书馆找到资料,2005年末,国家图书馆在国内率先与Google Scholar合作,用户通过Google Scholar可以免费获取国家图书馆8 000余万页电子文献,包括国图自建数字资源中最具特色的金石拓片2.5万幅、馆藏西夏书籍5 000多种、敦煌文献10万余种、民国期刊600万种,以及2 000多种、125万个双页面的地方文献等[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