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避瘟
端午节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一个至今仍受到人们重视的传统节日。它的正式出现,是在1800多年前的晋代。在发展过程中,端午节主要将夏至时的节俗吸收过来,并按照中国人的喜好,以重数,即“五月五日”作为这个节日的日期。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古代中国人认为,这一天“阳气”达到了极盛;过了这一天,白天就渐渐缩短,“阴气”逐渐加强。所以,这时候是阴阳转换的特殊时期,人们容易生病,特别是弱小的孩子。因此,这个节日的习俗中就有了一个重要的主题——避瘟,就是避免生病。
避瘟的办法有很多,它们的主题都是借助特殊的方式,避除病毒。比如,中医认为艾草可以防止皮肤病,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就把艾叶挂在门口,还要用艾叶泡的水洗澡驱蚊。人们相信老虎能够让各种有毒的虫子害怕,于是,灵巧的姑娘、媳妇们就用纸剪成虎的形状贴在艾叶上,作为端午节特殊的装饰,佩戴在衣服上、头上。还有一种形状像剑的草,叫“菖蒲草”,人们认为邪恶的东西害怕剑,就把菖蒲草插在门上。
饮雄黄酒也是一种避瘟的方法。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有毒,人们把它研成粉末,在白酒或者黄酒中放一点,再配合其他中草药,就成了中国传统的“消毒液”。中国著名的民间传说《白蛇传》就和雄黄酒有关。传说宋代时,有一条修炼多年的白蛇,为了报答书生许仙的救命之恩,变成人形,取名白素贞并嫁给许仙。离许仙家不远的地方有个寺庙叫金山寺,寺里有个法海和尚,他告诉许仙:“你的妻子是蛇妖。”许仙不相信,法海叫他在端午节时给白素贞喝雄黄酒。许仙照法海说的做了,结果白素贞显出了蛇形,许仙吓死了。白素珍从天上偷来仙草,救活了许仙,但是却因此触犯了天上的法律。法海在天兵的帮助下,把白素贞抓起来,压在了塔下。这个传说说明,人们相信雄黄酒有奇特的功能,能制服蛇、蝎等有毒的动物。于是,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常在墙角、床下洒上雄黄酒,或者雄黄的粉末,起到杀虫的作用。此外,还少量地喝一些雄黄酒,希望能借此辟邪。年龄小的孩子不能喝酒,妈妈们就蘸着雄黄酒涂抹在孩子的耳、鼻旁边,还在他们的脑门上画个“王”字,意思是孩子有了雄黄酒的保护,就不怕虫蛇的侵害了,就变得很厉害了。
上面这些避瘟的方法,包含了人们的经验、信仰。人们通过这些方法,达到不得疟疾、辟邪的目的,让人安全度过夏日这个易受虫蛇侵害的季节。
词语解释
1.避瘟 bìwēn
防止疾病和瘟疫。
2.晋代 Jìndài
公元265年至316年时期的中国王朝所处的时代。
3.夏至 Xiàzhì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6月21或22日,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夜间最短。
4.重数 chóngshù
在这里指两个相同的数在一起出现。
5.阴气 yīnqì
寒冷、肃杀之气。
6.硫化砷 Liúhuàshēn
AsS,一种化学元素。
7.寺庙 sìmiào
佛寺的通称。
8.妖 yāo
民俗观念中指异于常态而害人的东西。
9.天兵 tiānbīng
神话中指天神之兵。
10.塔 tǎ
佛教特有的高耸的建筑物。
11.疟疾 nüèjí
Malaria,一种周期性发作的急性传染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