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归文言教文言

回归文言教文言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言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将文言文作为文言文来教,于是,我提出“回归文言教文言”,并试图通过这次活动引发老师们对文言文教学的深度思考。在东城初级中学举办的全市初中文言文教学专题研讨会上,自全市各中学初中语文教师200多人观摩一节公开研讨课。这次专题研讨活动,我们选择文言文教学为研讨内容,以《三峡》教学为研讨案例。回归文言教文言,让学生尝试断句、标点,在此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回归文言教文言——《三峡》教学案例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河清

文言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将文言文作为文言文来教,于是,我提出“回归文言教文言”,并试图通过这次活动引发老师们对文言文教学的深度思考。

在东城初级中学举办的全市初中文言文教学专题研讨会上,自全市各中学初中语文教师200多人观摩一节公开研讨课。这次专题研讨活动,我们选择文言文教学为研讨内容,以《三峡》教学为研讨案例。

从文体上看,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的写景散文。条理分明,总分结构,分写又以时令变化为序,写景紧紧围绕两方面的内容:山、水。

学生普遍对文言仍陌生甚至抵触、害怕,因此不能过多理性分析。通过初中一年多的学习,学生有了一些文言积累,也应该相信,凭语感,初步断句、加标点会有部分学生能完成,不过,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完成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们接触文言不多,加标点的练习更少,因此,要求不能太高,让他们“找到感觉”,通过对照纠正,就会有发现。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仍有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通过以后的“回读”,就会渐进。

一、教学设想

1.教出文言文的特点

回归文言教文言,让学生尝试断句、标点,在此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目前,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两种值得关注的情况:一是把文言文作外语来学,割断古今关系,忽略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二是把文言文当做现代文来学,忽略文言文的特点特别是语言形式,因为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词,而文言文多为单音节词,省略句较多,句子很有韵律。这是教学文言文的重要依据。

2.坚持感知诵读为主

狠抓诵读教学,反复诵读,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诵读应贯穿教学全过程。“诵到极致是说话”(韩军语),但要避免“喊读”,不以声音洪亮与否为标准。

3.倡导探究式的学习

弃绝“填鸭”、“串讲”,着力培养学生自行感知、领悟的能力。

4.坚持积累为主

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汉字和句式的特点,让学生理解、掌握一些词句,并积累下来。避免上成三峡风光欣赏、三峡大坝介绍的地理课。

5.教学时数

2课时。

二、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核心目标:尝试断句并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1.诗歌导入

诵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引入课题,从形声字角度解释“峡”字。解题:(长江)三段峡谷(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如学生中有到过三峡的,可让他们谈谈总的感受。

2.初步感知

(1)发给不加标点“原文”,学生反复吟读,对生字词先进行猜读,然后查字词典解决疑难字词,利用注释,试着断句或标点。

在学生充分吟读、断句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了哪些内容,以便老师掌握学生初步阅读后理解的程度。

(2)师生、生生之间边讨论边反馈与纠正,通过分析断句的理由初步理解词句。

注意不同断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四字句;语气词;写作思路(山—水)。

对照课文、正确断句、再次诵读后,让学生再谈自己读懂了哪些内容,以便与未正确断句前的理解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3.反复诵读

提示诵读的方法:诵到极致是说话。教师示范背诵、学生自由诵读:正音,认字(注意多音字、通假字),总体把握写作思路和各自然段的内容。

【第二课时】

核心目标:从词句入手,探究内容。

1.自主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提出词句或内容方面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特别注意的词句:阙,襄,沿,溯,或,属,虽。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清(树)荣(山)峻(草)茂,良多趣味。

2.问题探究

什么景?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什么情?景与情有什么关系?篇末引用诗句有何作用?(联系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可以再设计有感情地朗读训练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释疑解惑、正确解读文本内容基础上自然转入背诵。

3.当堂背诵

提示:自……自非……至于……或……春冬之时……每至……故……

4.补充介绍

展示《水经注》一书,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注意介绍:《水经》—《水经注》—《水经注疏》

5.拓展、评价(任选其一)

(1)课后阅读《宜都记》选段或《巴东三峡》,与本文对照,体会异同。

(2)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老师这节课有什么不足?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方法1.发送到我的电子邮箱中(dgzhhq@126.com)。

方法2.寄信:东莞市莞城东正路52号朱河清老师收(给学生提供信封、邮票)。信中写明通讯地址、班级、姓名,以便回信。

三、辅助材料

1.宜都记(节选)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一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2.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晋时桓温率军入蜀,行至三峡中,队伍中有士兵捉到只幼猿带到船上。

……

桓温听说这件事后大怒,下令严惩捉猿的士兵。

肝肠寸断,是人用来形容同类伤心到极点的,兽虽无言,其情如是!

3.巴东三峡

(文略)

四、教学感言

1.尽最大努力“回归”

“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文言是文化之根、精神之根、语言之根,但在教学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走上“去根化”之路,将文言文作为一门外语来教,以翻译作为终极目标,教学方式单一,基本没有摆脱串讲串译的基本模式。可以说,近百年来,在语文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上,文言文教学维持在一种套路,学生的主体和生命得不到张扬,教师拥有阅历和资料的优势,照本宣科来得特别容易。在教学内容上,忽略文言文作为历史载体的特点,忽略语感,忽略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的特点,也使文言文教学在浅表滑行,只能为应试服务,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回归”,从内容上、教学方法上“回归”,本课就是一节“回归”的课。在教学时,我有意去掉标点符号,让学生阅读“原生态”的文言文,就是出于这一教学理念。在课后研讨时,广东省教研室冯善亮老师也认同这一思路,并就文言文教学提出了他的主张,其核心思想也是“回归”。

2.尽可能多地“吟诵”

去年年底,我们接待香港语文教育考察团,向他们展示了几节阅读课。课后交流讨论时,香港中文大学一位教授向授课老师提问:什么场合适合朗诵?什么时候应该诵读?你是怎样处理的呢?是的,都是“读”,但方式不一样,“朗诵”是一种表演艺术,有时需要舞台布景等,而“诵读”更强调自然之趣,用在文言文上,称为“吟诵”更有意蕴。我在教学本文时,“吟诵”贯穿整节课,通过“吟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内容理解也就水到渠成。没有“吟诵”,就没有文言文教学。“诵到极致是说话”,文言文诵读贵在自然。在课后研讨时,东华初级中学科组长蒋志学老师对“吟诵”更是痴情,当场声情并茂、摇头晃脑吟诵起《三峡》来,如痴如醉。

3.融入相关的文史知识

文言文俗称古文,乃指古代文章,学生阅读的障碍除了文言词句外,更重要的是古代文化历史知识,尤其初中学生,文史知识的单薄令其望文生畏。因此,教学时,必须适当补充介绍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包括历史名人、地理知识、官职、制度等等。《三峡》公开课我已听过十多节,但可惜的是,基本只停留在欣赏三峡的美景上,对于结尾的诗句或蜻蜓点水或避而不谈。为此,我专门安排了这一教学环节,通过介绍《世说新语》中“肝肠寸断”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结尾引用诗句的原因,从而体会作者写三峡时不在乎欣赏美景,而在乎三峡带给人们生活的苦楚。这点,年轻教师是普遍缺乏的。

客观地说,本次公开课的“硬伤”也是显而易见的,突出的有三方面:第一,“吟诵”虽然次数较多,但未能入情入境;第二,活动面不够广,课堂教学未能很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第三,整节课太多地按照预设的程序教学,教学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调适,因而课堂显得比较呆板机械,有序而不活。这也是借班上课最容易出现的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