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名诗《江畔独步寻花》教学片段与感悟
广州市黄埔区教研室 孙冬梅
我自认为古诗教学是自己的强项,当我第四次上杜甫名诗《江畔独步寻花》时,觉得已经是驾轻就熟了,信心十足。果然,如我的意料一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效果不错。正当我按预计的安排进入结束阶段的时候,学生却偏离了预设的“轨道”。
师:请你也来夸一夸春天。
“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百花争艳”、“万紫千红”……孩子们发言正热烈,突然冒出一个声音:“鸟语花香”,另一个孩子马上叫起来“不对,诗中只有鸟语,没有花香。”有孩子立即附和起来:“是啊,只写了‘自在娇莺恰恰啼’,没有写花香的句子。”这个问题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津津有味。课堂不再“有序”,孩子们不知什么时候分成了几个组,兴致勃勃的样子,俨然是在探索一个非常有趣的秘密,课堂立刻灵动起来,我变成了一个“旁观者”。
这个教学环节是我自以为得意的“亮点”,将情感的提升和语言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曾几次得到专家的表扬,只是我从来没细想过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又该怎样去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文化,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自主研读过这首诗,这次上课自以为得心应手,自然没有太用心,我感觉有些不安。
“老师,我们有困难。”“老师,我们感觉有花香,但是又不知怎么说清楚。”“老师,你觉得有花香吗?”孩子们又七嘴八舌起来,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招人烦的几个小不点的脸上都泛着光彩,期待地看着我,我不由五味俱全:“多生动的课堂!多可爱的孩子!”
“我也可以发言吗?”我征询孩子们的意见。
“说呀,老师!”“到底有没有花香?”孩子们争相鼓励我。我略加思索:“可不可以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流连细蝶时时舞’描写的情景。”孩子们分头议论了一番,开始回答:“蝴蝶在花丛中你追我赶,玩得很开心。”“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蝴蝶在和花儿做游戏。”难怪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具有诗一般的心灵,我的思维格外活跃起来:“蝴蝶会跟花儿说些什么?”“蝴蝶会说花儿你真美!”“花儿,你真香啊!”“哦,有花香呀!”有孩子恍然大悟。
我胸有成竹:“你们知道招蜂引蝶的成语吗?”孩子们的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是花香把蝴蝶引来的。”“有花香。”“我下次画画的时候就知道怎么画花香了。”我满意地笑着,准备下课了。
“小鸟忙,蝴蝶忙,孩子们也……”我的结束语还没说完,又一个声音着急地冒出来:“小鸟在哪儿叫啊?”“哎呀,当然在树上叫啊!”“‘黄四娘家花满蹊,千夺万朵压枝低。’没有树。”孩子们又议论起来,议论的焦点在于“枝”是“树枝”还是“花枝”?童心真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我从来没想到这也是个问题。
下课铃响了,我打算招呼孩子们下课,班长有些不耐烦:“老师,别吵,等一下好了。”我哑然失笑,好奇地看着他们忙着,他们根据生活经验,认为小鸟基本上是不会站在花枝上唱歌的,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一种特别的神采,让人为之动容。
感悟与思考:
1.我们缺失了什么——思想提升质量
仔细琢磨这一节课,不禁惭愧,我究竟在课堂上和多少个这样偶然的、未曾预约的精彩擦肩而过?新课程改革让许多像我这样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如蜜蜂一样忙碌着,忙着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忙着去寻找一些新的形式,而没有时间停下来想一想:教学的根本在哪儿?学生需要什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和许多老师一样不自觉地将新课程的理念作为一种时尚,作为一种流行元素,我们不断追逐这种时尚,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模仿各种外在的表现,而忽略了新课程内在的本质,以至于我们也不自觉“跟风”、不自觉地“做秀”。我们缺失了思想,缺失了思考,甚至缺失了追问的意识……没有了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怎么会焕发生命的光彩?又怎么会有教育的品质?我们是不是因为自己的自以为是让“为欢乐出世的孩子在鸟笼中歌唱”?
2.我们淡薄了什么——博学塑造魅力
新课程的改革让我们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应接不暇,各种流派、各个名师的成功案例如同一片繁茂的草地,老师们如同饥饿的羊见到了草,埋头就啃,渴望学到名家们的一招半式,多少人真正静下心来研读?多少人审视过自己的学科素养?我们注重教学的技术与技巧,我们淡薄了阅读,我们淡薄了学科素养的积淀,我们如何期待我们的语文课有“嬉笑怒骂皆文章”的魅力?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思维和心灵碰撞,产生智慧的地方。一个老师没有厚实的专业底蕴,他的课堂教学就没有厚度和品味,难以让人形成印象,对学生偶尔蹦出的精彩难于捕捉。在这节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从没在我视野中,但是这个小插曲让我明白了厚实的文化功底和学科素养能使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挥洒自如,信手拈来,反应敏捷,这是一个老师人格魅力的重要体现。正如一位名教师所说的:“你的目光投向何处取决于你阅读的程度。”“有几本垫底的书,可以令你有目视前方的高度。”(《小学语文》2009年7~8期卷首语,作者陈琴)因而,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必须静下心来博览群书,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让课堂教学既在课本之内,又跳出课本之外,变得灵动而精彩。
3.我们迷失了什么——善教源自尊重
我们的课堂教学用心了吗?虽然人们对叶澜教授“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光彩”的著名观点耳熟能详,但我们真正关注过孩子的心吗?用孩子的视野去思考过多少?
郭思乐教授在《教学走向生本》一书中连续追问:“为教师的设计”就是“为学生的设计吗”?教师的意志就是学生的意志吗?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郭教授形象地将适合孩子的教育比喻为“合脚的鞋子”,当鞋合脚时,就会达到忘我的境界,越忘我,就会将人的内部丰富的矿藏发挥出来。
的确,生本教育中大量的案例让我们心头一亮:“善教”其实不需要太多的教学技巧,只需要“一颗慧心”、“一双慧眼”,用慧心去感受童心世界,用慧眼去发现孩子的智慧。这个课堂教学的小插曲让我遭遇了一个真实的“未曾预约的精彩”,我震撼了:孩子的心是如此的丰富和智慧,孩子的眼是如此诗意和美好。也许,我们只需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心,尊重他们的眼光、尊重他们的感受,精彩就会不期而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